一天吃酒席,同桌的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男孩,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酒席散了,孩子面前的一碗米飯,他只胡亂吃了幾口。米飯最終只能是倒掉了,真心痛那白花花的糧食。
民以食為天,任何時候每一粒米都是珍貴的。放在40-50年前,放在那個糧食需要憑購糧簿購買,并且定量購買的年代,我知道一粒米有多么珍貴。
就算今天糧食可以隨時購買,品種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我還是不能忘記小時候每個月跟著母親去糧店買糧食的場景,只有經歷過苦才知道幸福的滋味。40-50年前的糧食和其它食物都是定人定量供應,憑購糧簿和各類票證采購。一本紅彤彤的購糧簿對于每一家來說都是寶貝,在糧店排隊購買糧食時就可看到一本本購糧簿用塑料紙或是報紙、畫報將其包裹起來,購糧簿在家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每個月去糧站買面,母親都得請半天假。“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幾乎每次趕到糧店,那里早就排起了黑壓壓的隊伍,讓人擔心今天到底能不能買到面。大人們排隊,我們小孩子就在糧店附近玩耍,等待大人叫上自己名字時就知道輪到自家買糧食了。
糧店的工作人員永遠是高高在上的樣子,糧店的大門永遠是到點才打開。工作人員先是審查購糧簿,看看符不符合條件購買糧食,在購糧簿上勾勾劃劃后才開出購糧票。賣糧食的碩大房間頂端有幾個四四方方的大漏斗鐵皮容器,里面裝著大米、包谷或是其它什么。漏斗下端都有一根管子對應柜臺,柜臺上有臺秤,臺秤上有裝東西的同樣是四四方方的鐵皮容器。排隊輪到自家時,一邊忙把購糧票遞給柜臺里面的“大師傅”,一邊忙用布口袋接住柜臺下面的容器出口。“大師傅”瀟灑地把屋頂的漏斗閘門一放,糧食嘩嘩地流進柜臺上的容器里,過秤,里面傳來一句“接好沒有?”“接好了!”糧食這才又嘩嘩地流進自家口袋。一番操作下來,買到糧食的人自是喜上眉梢,沒買到糧食的還在透露出羨慕的目光中苦苦等待。這時候,任何人都不會在乎“購糧大廳”里飛揚的灰塵。
能順利買到足額的糧食是最開心的事,若碰到買面搭配灰面、高粱、紅薯片或是包谷也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興高采烈買到面后,再用背簍把糧食背回家。我們縣城片區的居民固定買糧食的糧店是“城關糧店”,若糧店沒有了米面,就得去遙遠的“鄉鎮糧店”購買。每次買糧食,母親背得大汗淋漓,一路上連著歇氣,我跟在身后也走得腳軟。但心里是高興的,不會再為下一個月的糧食發愁。
到了逢年過節時,則是憑各類票劵采購食物,一張花生票可買一斤帶殼花生,一張肉票可買兩斤豬肉。有一年,我家過年僅買到4斤豬肉,也過了一個開心的春節。住在油毛氈房子里,誰家吃肉了前后幾排房子的人都知道,那四溢的香氣惹得人人羨慕,吃不到肉的人只能暗自吞口水。
在商品極大豐富的今天,在這個喜歡什么基本都能買到的年代,沒經歷過憑票購買東西的人,是體會不到物資匱乏時的艱難的。時代的變遷,我們見證了祖國強大后老百姓過上了豐家足食的好日子,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