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
山東省濟南市環保部門在推進重點工作中,注重發揮環保的調控、促進、優化作用,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用好污染減排倒逼機制,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今年,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無疑是保增長的重要措施。但是,環保部門也要在保增長中堅決遏制可能出現的污染抬頭趨勢。為此,濟南市環保部門認清形勢,把握關鍵,提前介入,積極作為,正確處理保增長和保環境、加強監管與優化服務的關系,把轉方式、調結構、保增長有機結合,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科學編制“十二五”環保規劃。明確方向,準確把握“十二五”環保工作階段特征,認真總結“十一五”的經驗,著眼于宏觀調控、源頭控制、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從轉方式、調結構方面規劃發展道路,細化和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向。體現差異,立足各縣(市、區)實際,實行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統一目標、體現差異。在污染防治、總量控制及能力建設、自然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中,既借鑒外地經驗又體現濟南特色,明確“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的總體戰略、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強調前瞻,按照“動態調整、重點調查、總體核算”的原則,及時開展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工作,算好“十一五”期間污染減排總賬,為“十二五”環保規劃的編制及實施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數據,為“十二五”期間推進污染減排提供保障。
二是積極推進區域環評、規劃環評。繼續堅持環境門檻不降低、環境標準不走樣的原則,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增長,用嚴格環境準入引導發展、以環保服務助推發展,從決策源頭調控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將區域環評、規劃環評作為審批區域內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前提,合理布局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從源頭嚴把“兩高一資”項目準入關,對耗能高、污染重的項目堅決不批。堅持“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原則,對國家鼓勵的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優化存量、調整產品結構的項目,以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技術升級改造等有利于結構調整、改善環境質量的項目,通過采取減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的方式開辟綠色通道,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用好污染減排倒逼機制。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步伐,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使環保工作逐步實現多還老賬、不欠新賬的目標。繼續抓好火電、水泥等重點行業的結構調整,完成10噸以下燃煤鍋爐小煙囪取締任務,堅決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生產能力。抓好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脫硫設施建設、優化完善和運行管理,積極安排脫硝項目的技術和設備調研工作,新進行脫硫設施升級改造的要配套建設脫硝工藝或設施。加快河道截污、污水處理站和污水配套管網建設步伐,力爭3年內實現繞城高速范圍內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
四是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把解決影響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惠民生的重要內容,深入開展執法檢查活動,積極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利益訴求,著力解決好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原則,加大環境普法力度,讓更多企業知法、懂法、自覺守法,不做危害環境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五是多管齊下促進結構調整。綜合利用經濟、法律、標準等手段,對相關產業進行限制,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我們正在研究制定具體辦法,建議政府設立環境保護獎勵基金,通過資金獎勵督促企業技術改造。按照國家環境標準體系,以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不斷提高環境準入門檻,用經濟手段倒逼企業整改,通過環境保護促進發展、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