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全國國有煤礦安全保障能力調研報告(摘要)

2004-12-30   來源:新華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務院領導同志針對目前我國煤炭供應緊張以及煤礦安全現狀,多次強調要提升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生產能力。這一指示,對于提高我國煤礦安全的保障能力,確保煤炭的長期穩定供應,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長遠的指導性。什么是具有安全保障的生產能力,如何提升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生產能力,需要制定那些宏觀政策,需要采取那些監管措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為此,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研究中心承擔并實施了這一課題研究任務。

  這次調研歷時5個多月,采取普遍調查、分片座談和重點調查多種方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完成了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華東中南5個區及11個。▍^、市)調研報告16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國國有煤礦安全保障能力調研報告》。

  一、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生產能力的概念

  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是指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煤礦:一是生產具有合法性,證照齊全;二是安全管理體系完整、有效;三是礦井生產系統協調、合理;四是礦井災害防治系統健全,安全技術措施完善;五是應急救援體系完整、有效。

  具有安全生產保障的煤礦的生產能力即為煤礦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的生產能力,不僅是保障我國煤炭長期穩定供應的需要,而且是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的必然要求。

  二、國有煤礦生產能力狀況

  1.  2003年國有煤礦生產能力與其產量水平相當。截止2003年底,全國共計上報有能力(3萬噸/年及以上)礦井(露天)2090處,核定生產能力約11億噸/年。其中,原國有重點煤礦核定生產能力8.13億噸/年,國有地方煤礦核定生產能力2.87億噸/年。2002年和2003年,多數省區自行對管轄范圍內的礦井生產能力進行了核定,采用的核定標準一般是年工作350天,日凈提升時間16-18小時,可以反映目前煤礦的實際能力。

  2.部分煤礦超能力生產。2003年國有煤礦生產能力利用系數為0.94,接近滿負荷生產。2003年,超能力國有煤礦共計391處,占全國國有煤礦總數的18.7%,超產7695萬噸。其中,原國有重點煤礦190處,占原國有重點煤礦總數的33.5%,超產6230萬噸;國有地方煤礦201處,占國有地方煤礦總數的13.2%,超產1465萬噸。超能力煤礦主要集中在華東和晉陜蒙地區。

  3. 無能力煤礦產量。據有關資料和調查分析,2003年全國無能力煤礦(指衰老報廢礦、關閉破產礦、大礦管理的小礦等)產煤6500多萬噸。這部分煤礦由于產量被核消,基本不投入,普遍存在裝備差、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各種隱患很多,是安全生產的薄弱環節。

  4.煤礦生產能力的瓶頸制約。國有煤礦生產能力的瓶頸制約主要是通風系統、提升系統、運輸系統、采掘面,分別占調查統計煤礦的33%、29%、19%和19%。占國有煤礦總數15%的礦井的核定能力是由通風系統決定的。因此,加強通風系統的改造不僅有利于提高礦井生產能力,也有利于安全生產。

  三、國有煤礦自然條件狀況

  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廣,我國煤炭資源分布總體格局是北富南貧,西多東少。全國2300多個縣(市)中,有1200多個境內有煤炭資源。煤田總體構造在世界上屬于中等偏下,條件較差。我國煤礦特厚煤層少、埋藏深,決定了我國露天煤礦數量少,這與以露天煤礦為主的美國、澳大利亞相比,我國煤礦的安全生產難度較大。我國井工煤礦有像神華大柳塔、兗州濟寧三礦這樣自然條件非常好的礦井,但大部分煤礦存在著地質構造復雜、傾角大、煤層薄、煤層不穩定、災害嚴重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造成我國井工煤礦中高產高效礦井不足國有重點煤礦總數的1/4,國有地方煤礦機械化程度更低,安全生產難度較大。

  1. 國有煤礦地質構造較復雜。原國有重點煤礦地質構造屬于復雜或極復雜的占1/3以上,水文地質條件屬于復雜或極復雜的占27%,頂板屬于Ⅲ類和Ⅳ類的占30%,主要開采煤層屬于不穩定和極不穩定,以及煤層傾角大于30°的均接近30%。從地域上來看,華北區地質構造類型屬于簡單或中等的煤礦占本區煤礦的68%,屬于復雜和極復雜的煤礦只占32%;西北地質構造類型屬于簡單或中等的煤礦占本區煤礦的73%,屬于復雜和極復雜的煤礦只占27%。這兩區地質條件較好。而在東北、西南、中南、華東地質構造類型屬于復雜和極復雜的煤礦所占比例分別高達47%、39%、39%、36%。

  2. 國有煤礦自然災害較重。瓦斯、水、火是我國煤礦的主要災害。原國有重點煤礦中高瓦斯礦井占26.8%,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17.6%,除山東、內蒙古的大部分礦區為低瓦斯礦井外,其他地區的瓦斯普遍較高,并有相當一部分煤礦瓦斯涌出量大,突出次數多,強度大。有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占87%,有自然發火危險的礦井接近50%,受水害和沖擊地壓威脅的礦區有十幾個,涉及幾十個礦井。受水威脅煤礦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陜西等省。部分礦井同時具備以上不利因素中的多項,難以發揮機械化和集中生產的優勢,造成用人多、環節多,是事故發生的概率和頻率都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煤礦開采難度呈增大趨勢。隨著我國煤礦向深部開采,災害更加嚴重,治理技術越來越復雜,防治成本不斷增加。根據對國有煤礦的調查,我國煤礦越向深部開采,瓦斯的濃度越大,突出的次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深部開采帶來的支護、巷道維護、深部通風、運輸等問題都需要解決。伴隨煤礦的深部開采,地溫、沖擊地壓等災害也相繼出現。東北地區國有重點煤礦由于開采歷史長,多數礦井垂深已超過600m,沖擊地壓、地溫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撫順老虎臺礦一年平均發生沖擊地壓4000多次,震級達一級以上的1000多次,最大震級達到3.7級,嚴重威脅安全生產。

  四、國有煤礦防災系統狀況

  當前對煤礦安全生產威脅最大的仍然是瓦斯、煤塵、水、火、頂板等幾大自然災害。近年來多數國有煤礦對主要和重要的防災系統環節進行了技術改造,建立了合理的通風系統,相當部分高瓦斯礦井新建了瓦斯抽放系統,多數高瓦斯礦井和部分低瓦斯礦井建立了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國有煤礦防災抗災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安全生產效果明顯。但在防排水、防滅火、防塵、機電運輸等方面實施技術更新改造和投入的力度普遍不大,進度相對滯后;在煤與瓦斯突出機理、預測預報、防治等難題上缺乏聯合科技攻關。國有重點煤礦的防災系統相對較完善,國有地方煤礦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

  1.通風系統。絕大多數礦井總回風瓦斯濃度在0.5%以下,有9%的礦井總回風巷瓦斯濃度偏高。多數煤礦通風壓力適中,1/4的礦井通風壓力偏大或通風困難。仍有部分國有煤礦特別是國有地方煤礦通風機老化、效率低下、通風系統不合理、通風斷面小、通風設施破損等。近15%的國有煤礦存在超通風能力生產,超能力產量占四分之一。其中,原國有重點煤礦占85.8%,國有地方煤礦占14.2%。

  2. 瓦斯抽放系統。國有煤礦高瓦斯礦井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統,主要是原國有重點煤礦,國有地方煤礦只是少數。2003年國有煤礦瓦斯抽放能力76.6億m3/年,實際抽取瓦斯19.5億m3/年,抽放能力和抽放量較2000年有大幅度增加。

  3. 瓦斯檢測系統。 60%的國有煤礦建有集中監測監控系統,其中80%是在2000年后配備的,實監測點數占應監測點數的比例超過90%,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系統聯網已超過半數。

  4. 防滅火系統、煤與瓦斯突出防治系統。國有煤礦對外因火災消防系統較為完善,部分國有煤礦在內因火災(自燃發火)防治方面存在問題。目前對煤與瓦斯突出的機理還沒有研究認識清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的設施不夠完善,缺乏統一指導和科技聯合攻關題。

  5.防塵系統。國有煤礦大部分按規定設有較為完善的礦井防塵灑水系統和隔爆設施,有1/3的煤礦存在設施不足且老化的問題。多數礦井噴霧灑水自動化程度較低。

  6. 機電運輸系統。部分國有煤礦機電設備超期服役,此類設備主要有:高低壓開關、大型固定設備及其構件和控制系統、架線電機車、高低壓電纜等,特別是服務年限長的煤礦問題比較突出。

  五、國有煤礦安全投入狀況

  1. 1997年~1999年國有煤礦安全投入很少。2000年~2003年國有煤礦安全資金投入總計124.14億元,其中,國補資金占22%,企業自提占68%,地方補助及其他占10%。資金主要用于以“一通三防”為重點的安全技術改造。

  2. 安全資金的投入使一大批安全技措項目得以實施,加強了安全項目科研和培訓,提高了煤礦整體抗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有煤礦安全狀況的逐步好轉。

  3.據對45戶國有大礦統計,截止2003年底,安全欠賬高達164億元,其中安全工程欠賬占52%;安全設施欠賬占48%。

  六、制約國有煤礦安全保障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1. “安全第一”的觀念還不牢靠,管理機制不完善。部分煤礦經營者堅持“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不強,重生產輕安全,重效益輕安全。對《安全生產法》所確立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保障制度不落實,往往是安全管理機構不健全,安全投入沒保障,規章制度不完善。甚至一些煤礦,受利益驅使,“要錢不要命”。近年來,在煤炭市場需求旺盛、煤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許多煤礦超能力突擊生產而導致的事故明顯增多。

  2.安全投入不足,欠賬較多。近年來,煤炭企業經濟效益有所好轉,安全投入有所增加,但安全欠賬仍然較高,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來煤炭供應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礦井挖潛改造,煤礦原有的安全生產設施和設備多數已不適應能力增長的要求;二是國家對煤礦安全生產的標準提高,礦井原有的“一通三防”、機電運輸、巷道支護等安全設施、設備和工程,需要進一步改造和完善;三是國有煤礦歷史安全欠賬太多;四是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煤炭企業經濟狀況仍然較差,企業自我投入的實力較弱。

  3. 安全基礎薄弱。煤礦防災系統不健全,防災系統能力不足,發揮不好,相當多的礦井防災系統的設施陳舊,技術裝備落后和老化。40%的高瓦斯礦井還沒有建立瓦斯抽放系統,大多數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局限于監測方面,缺少監控功能。1/3的國有煤礦產能的瓶頸是通風系統能力。有的煤礦排水抗災能力小,防治水措施不足,有淹井危險。多數國有地方煤礦通風系統存在問題,包括通風機老化、通風斷面小等。機電和運輸設備老化,保護裝置不齊全,防爆性能差等問題。根據對黑龍江省四大礦業集團和大雁煤業公司調查,主要設備超期服役率高達40%,其中50年代設備占30%;機電固定設備新度系數僅為0.5。

  4. 小煤礦仍然是制約煤礦安全生產的主要矛盾。全國現有的28000處煤礦中,小煤礦25000多處,占煤礦總數的90%。這些小煤礦生產方式落后,安全設施簡陋,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大部分不具備基本的安全生產條件,而且從業人員素質低下,許多人缺乏應有的安全常識。這些年,煤礦發生的重特大事故有70%以上是發生在小煤礦。

  5. 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下降。國有煤礦中采掘一線工人相當一部分是農民工,特別在經濟效益較差的西部地區煤礦。多數農民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安全意識較低。農民工一般采用協議工的形式,一般在煤礦干幾年,有的剛熟悉了工作,就卷鋪蓋走人,流動性較大,安全教育缺乏針對性,違章作業現象時有發生,人的不安全因素較為突出。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全國各地煤礦對外承包工程比較普遍。外包隊伍整體技術素質差,缺乏安全裝備,流動性大,難管理,是煤礦生產建設中極不穩定的隊伍,有些包工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顧工人生命安全,違章施工。2004年6月29日某煤礦發生的塌冒事故,就發生在外包隊伍。如何加強煤礦外包隊伍和外包工程的監管是擺在煤礦監管部門和煤炭企業的重要課題。

  6. 煤礦重大科技攻關課題難以實施,重大安全技術問題難解決。目前我國煤礦在“一通三防”、防治水、礦井深部地壓、沖擊地壓、高溫害和支護等方面存在許多技術難題,嚴重威脅著煤礦安全生產。這些涉及行業技術發展共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技課題,國家支持范圍和力度與過去相比大大減少,基本上處于中斷狀態。重點煤炭企業下放后,受單個企業和科研院所經濟實力限制,難以開展技術攻關。

  7.煤礦專業技術人才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目前國有煤礦中,大專以上程度的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3%左右,而發達國家為60%以上。在近40個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不足2000人。由于煤炭行業困難,地礦類專業學生在全校學生中所占比例,由幾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5%。據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統計,1999~2002年共有畢業生37931人,到煤炭行業就業的只有3538人,占9.3%。某礦業集團近10年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術人才270人,10年內未進1名大學生。技術人員匱乏和層次低使技術措施不到位,制約煤礦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8. 煤炭行業管理相對弱化,宏觀調控乏力,安全管理缺乏有力的體制保障。煤礦安全監察體制不完善。近年來,隨著煤炭行業管理機構的撤銷,國家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乏力。特別是一些產煤省撤銷了煤炭管理機構,政府對煤炭工業的行業監管弱化,資源管理、技術政策、勞動管理、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監管都不到位。從國外主要產煤國家的情況看,對于作為資源性能源產業的煤炭工業,政府監管和調控的手段都比較強。美國年產煤炭10億噸左右,美國能源部擁有14000名直接雇員,其中2000人左右從事與能源政策相關的工作。能源部下屬的能源信息署擁有600多名職員。

  七、國有煤礦安全保障能力評價

  通過對煤礦生產能力、煤礦自然條件、煤礦防災系統評價、煤礦安全投入評價、煤礦應急體系評價、煤礦安全程度評估的評價,得出了目前煤礦安全保障能力評價結論。2003年,全國國有煤礦中具有安全保障的的生產能力約9.6億噸,占總能力的87%,原國有重點煤礦安全保障程度高于國有地方煤礦。

  2004年全國原煤產量預計為19.5億噸,其中約12億噸是具有安全保障的生產能力,4億噸需要對安全系統進行改造補套,1.5億噸是安全狀況不達標的,另2億噸是不具備基本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和已報廢(破產)的礦井生產的。

  八、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的措施和建議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煤炭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改革開放20多年來,煤炭從數量上保障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但在安全方面付出了沉重代價。這與科學發展觀極不協調,與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極不相稱。本世紀頭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再翻兩番,煤炭供應總量仍將持續增加,安全生產壓力進一步加大。為提升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生產能力,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議:

  1. 進一步完善煤礦安全監管體制。(1)建議按照國家監察、地方監管的定位,對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和地方煤礦安全監管的職責進行調整。強化地方政府對煤礦的安全監管職能,強化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各地煤礦安全監管情況進行監察的職能。(2)進一步完善煤礦安全監察體制。建議將煤礦監察辦事處更名為監察分局。對于沒有設立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省區要盡快設立。建議在各級安監、煤監機構增設總工程師職務。建議適當提高基層安全監察人員的工資待遇,對于穩定隊伍,提高隊伍素質都是十分必要的。

  2. 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力度。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同時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用三年時間,使現有煤礦安全保障的生產能力達到17.5億噸,同時關閉2億噸不具備基本安全條件的礦井,用煤炭大基地建設的新礦和擴建礦增加的能力彌補其缺口。今后三年內,為使5.5億噸現有煤礦生產能力變為具有安全保障的,測算需要投入約518億元。(1)資金渠道由企業自籌和國家投入兩方面解決。建議國家加大煤礦安全技術改造和安全科技投入,盡快彌補煤礦安全欠賬;建議地方政府允許煤炭企業按照《煤炭生產安全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管理辦法》)規定的高線提取安全費用,部分省在煤礦能承受的范圍內,可突破《管理辦法》規定的高線提取安全費用。(2)依法對安全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管。目前安全資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有些企業擠占和挪用安全資金。為此,建議有關部門,配合《管理辦法》,制定安全資金管理、使用和監督的部門規章,建立由煤礦安全監察部門和審計部門聯合對安全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制度,確保企業的安全資金管好用好。

  3. 繼續深化煤礦安全專項整治。(1)全面貫徹瓦斯防治的“十二字方針”,繼續加強“一通三防”工作。瓦斯事故然是國有煤礦的主要災害事故,在特大和特別重大事故中仍占絕大多數。目前,40%的高瓦斯礦井還沒有建立瓦斯抽放系統,15%的國有煤礦產能的瓶頸是通風系統能力,多數國有地方煤礦通風系統存在問題。因此“一通三防”是仍然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繼續加強以治理瓦斯災害為重點的煤礦“一通三防”工作。(2)實施煤礦包工隊準入制度。針對目前煤礦包工隊存在的問題,建議承包煤礦施工企業在承包煤礦工程前,必須依照《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規定,向安全生產許可證頒發機關申請領取安全生產許可證。要加強對承包、發包煤礦工程施工安全監察,對承包煤礦工程的施工企業進行安全生產條件考核,從源頭上把好安全生產關。建議將承包煤礦工程施工企業納入《煤礦安全生產許可實施辦法》或依照《行政許可法》制定專門規章,作出具體規定。(3)對超能力、無能力煤礦及整體承包的國有地方煤礦分類監管。這部分煤礦安全投入少,存在裝備差、管理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其安全隱患較大。部分實施承包經營國有地方煤礦這一問題也很突出。建議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這類煤礦進行重點監察。(4)規范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工作。本次調查顯示,有些省區的煤礦核定生產能力是企業自行核定,沒有經過行業主管部門的復查驗收;有些省區自1997年以來沒有重新核定煤礦生產能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標準,定期對煤礦生產能力進行核定,為煤礦安全監察和行業管理提供依據。此外,為了保證煤礦主要設備的日、月、年檢修時間,建議重新制定科學的檢修標準,為煤礦安全監察提供依據。(5)進一步加大對小煤礦的整治力度。建議進一步加大對小煤礦的整治力度,對高瓦斯礦井或瓦斯突出礦井以及其它自然災害嚴重的煤田,應明令禁止小煤礦開采;對目前存在的非法開采和越層越界開采問題,應采取剛性措施限期徹底清理;對非法違規開采的小煤窯繼續實行最嚴格的關閉政策;對死灰復燃的加大懲治力度;對給非法開采提供保護的政府官員進行嚴肅查處;對利誘、阻撓、威脅安全執法部門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嚴懲。

  4. 加快實施“科技興煤”戰略。建立科技攻關資金渠道,爭取每年從科技部或國家發展改革委安全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中列支一部分,作為引導資金,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的領導下,組織煤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有關單位開展安全領域基礎性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

  5. 加強煤礦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1)改善煤礦技術人員待遇。打破論資排輩的陳規陋習,在分配上,應適當向技術人員傾斜。大幅度提高業務技術骨干和有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的收入。在煤礦效益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煤礦有條件也有能力改善他們的待遇。(2) 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和發揮技術人員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賦予他們支配與其職務相適應的人力、財力的權力,使他們有職有權,權責統一。(3)增加生源供給。國家應通過建立煤礦教育基金,實施財政補貼,及減免相關專業學費等措施,擴大大專院校煤礦安全生產專業招生規模,增加生源供給。目前安全生產專業在大專院校仍屬二級學科,與安全生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極不相稱。建議把安全生產專業升為一級學科。

  6. 穩定隊伍,全面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煤礦的工作環境惡劣,危險性大,而工資收入低,福利條件差,是長期以來煤礦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低的主要原因。為提高煤礦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首要的問題是保證職工隊伍的相對穩定,建議:(1)研究制定煤礦企業的最低工資標準。為了穩定煤礦職工隊伍,國家應研究制定煤礦一線工人分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并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調整,并向社會發布,吸引較高素質的人來煤礦工作,同時對煤礦經營者進行有效約束。(2)制定有利于穩定煤礦職工的管理辦法。提高協議工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提取比例。對煤礦現行用工制度進行改革,支持企業實行協議工可定期轉為長期合同制工人,穩定職工隊伍。(3)加強煤礦職工培訓。制定新的符合實際的培訓標準和培訓教材,以防培訓流于形式。煤礦企業要提高認識,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對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合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各專業人員的積極性。新招收人員必須經培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作業。

  7. 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國家已提出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煤炭供應能力。國家規劃的大型煤炭基地共有13個,目前煤炭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近50%,規劃2020年煤炭產能將上升到80%左右,對全國煤炭供應起到決定性作用。國家規劃未來新增煤炭生產能力主要集中在大型煤炭基地內。建議按照“穩定東部、開發中部和西南、研究新疆及青海的開發方式”的方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根據煤炭資源條件,在大型煤炭基地內新建煤礦要以大型煤礦為主,中型煤礦為輔,停止建設小煤礦;要對基地內的中小煤礦進行改造,提高其單井規模和裝備水平;煤礦要按照安全高效煤礦水平設計,基本建設要嚴格按照“三同時”標準進行,使新投產的煤礦具有安全保障;要落實國家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的優惠政策,加快大中型煤礦建設,逐步置換小煤礦生產能力,提高我國安全保障生產能力的比重。

  8. 組建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改造小煤礦。(1)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型煤炭企業具有經濟實力強、煤礦規模大、裝備水平高,人員素質高等優勢,煤礦安全保障程度高。要發揮大型煤炭企業的優勢,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體,通過聯合其他大型煤炭企業,兼并其他中小煤礦,形成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大型煤炭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提升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礦生產能力,同時改變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低,過度競爭的問題。(2)聯合改造小煤礦。按照統一規劃、合理集中、正規開采、保障安全、依法監管的方針,繼續整頓和規范小煤礦。制定小煤礦整改規劃,引導小煤礦聯合改造,合理集中煤炭資源,統一規劃開發,提高單井生產規模、最大限度地減少小煤礦數量。積極推廣正規采煤方法,大力發展小型機械化。按照同一標準,規范小煤礦安全生產。加快培育和發展面向小型煤礦的綜合服務機構,形成完善的安全培訓、技術服務和應急救援體系。依法加強對小煤礦的安全生產監管。要嚴格控制小煤礦開工規模,保證小煤礦規模產能控制目標的實現。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研究中心

  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2004年12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新河县| 锦州市| 肥东县| 双鸭山市| 宾川县| 阳新县| 库车县| 慈溪市| 大英县| 安西县| 武邑县| 通州市| 平江县| 乐山市| 汕头市| 宝鸡市| 靖边县| 乐东| 阿荣旗| 和顺县| 四平市| 鄂尔多斯市| 平远县| 开化县| 五常市| 乌兰察布市| 永兴县| 商城县| 顺昌县| 仙游县| 阿拉善左旗| 牙克石市| 昌江| 阳江市| 襄汾县| 临夏县| 屯昌县| 武陟县| 正镶白旗|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