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現在企業用工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過去在改制過程中通過轉變身份保留下來的全民合同制正式員工外,目前企業生產一線大多為農民工,如果企業僅僅將安全教育培訓的對象瞄準少數正式員工,而把占員工隊伍很大比例的其他形式用工人員排除在外,想必這樣的企業安全工作肯定岌岌可危,安全風險隨處可見,不出事故是僥幸,發生事故是必然。
之所以出現對“非正式工”的安全教育培訓“非正式”現象,一方面,是有些企業存在用工歧視。企業人為地把員工分成三六九等,以身份劃界,以身份確定安全教育培訓方式和力度,沒有把“非正式工”作為企業的一份子來平等看待,最終在安全教育培訓中就像目前的薪酬待遇一樣造成了事實上的“同工不同酬”。另一方面,少數企業覺得正式員工是企業的固定人員,總體穩定,而其他“非正式工”流動性比較大,在安全教育培訓上如果對“非正式工”投入太多的精力和經費,算小賬,感覺吃虧,不劃算,有的可能剛剛培訓合格就出現跳槽現象,使培訓投入打了水漂,甚至是為別的企業做嫁衣。再一個方面,是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思想嚴重,招進來了人員以后就想著盡快讓他們替企業出力,創造產值,沒有想著在安全教育培訓上投入必要的成本,把安全教育培訓投入與企業生產成本和效益對立起來,該花的培訓經費不愿花,該投入的教育培訓精力不愿投入,最終使得安全生產形勢總是處于難以讓人放心的危險境地。
“非正式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不能“非正式”,這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也是企業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需要,同時也是建設和諧企業,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實現持續有效發展的必然要求,否則,事故不斷的企業,必定人心惶惶,不僅沒有穩定的生產環境,同樣也難以取得預期的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
“非正式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必須“正式”,也就是不管什么形式的用工,必須同正式職工一樣進行上崗前的三級安全教育,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對于那些關鍵要害崗位人員,必須做到持證上崗。除了新來人員要加強教育培訓以外,還要重視全體員工的日常教育培訓工作,制定企業安全教育培訓規劃和計劃時,必須面向各類身份的全體員工,做到全員化、全方位、全覆蓋。要經常性的組織全體員工進行應急預案演練,經常性的開展安全知識競賽,通過櫥窗、板報宣傳、故事演講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營造安全文化氛圍,使每一名員工始終繃緊安全生產弦不放松,都能做到對安全生產既知其然,也知所以然,從而達到人人要安全,人人會安全,時時能安全。
下一篇:現場安全生產管理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