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四川省總工會勞動保護部的陳黎先生于百忙之中,將自己赴德考察的所見所聞撰寫成了一篇15000字的文章,其較重的感性成分與這個欄目的讀者興趣十分相投,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擬分三期連載,旨在為廣大安全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客觀的國際信息和有用資訊,以為借鑒;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朋友拿起筆來,將您所了解到的他國安全生產情況,以及針對這些情況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撰成文字寄給我們,我們將以同樣的形式,向廣大讀者傳播您的見聞,擴散您的觀感和由此而生的奇思妙想。
2004年9月8日至29日,作為全總勞動保護部出國考察團成員,筆者赴德國學習、考察并接受培訓,歷時21天。全總職工交流中心、全總勞動保護部以及漢堡中國培訓中心通力合作,對這次培訓考察作了精心安排和周密組織,有集中培訓,有分組討論,也有雙方交流、參觀學習和實地考察……
在德國期間,我們先后到分別設在柏林、波恩和漢堡的德國勞動保護和醫療衛生機構、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研究院、金屬行業工會參觀,接受了德國勞動保護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行業工會干部的培訓,并考察了德國鐵路公司漢堡維修部、大眾汽車城等。
這次德國之行,我個人的感受可概括為十二個字,即“時間短、內容實、體會深、收獲大”。這是一次與德國同行的無間接觸,十分難得。德國的勞動保護,包括聯邦政府勞動保護局、行業工會勞動保護工作、職業協會勞動保護工作的情況,使我們一行人大開眼界。
在德國期間,我們還與德國官方的勞動保護人士及專家、行業工會同行和企業勞動保護工程師等專業人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探討,既增進了友誼,又加深了了解。德國由勞動保護立法、勞動保護監察、工會監督和職業事故保險等四個方面,構成其勞動保護的四大支柱。在德國,“勞動保護”是全民皆知的不容置疑的法定概念。無論是政府勞動保護、工會勞動保護、還是企業勞動保護,確實有不少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由于零距離的感受和比較,在重新認識我國的現狀時,發現我國勞動保護的許多措施并不比他們差,這使筆者更加堅定了對勞動保護事業的信心和決心,并愿為之而矢志不渝。
對德國的基本印象和感受
德國有“歐洲走廊”之稱。自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后,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實力位居歐洲之首,在全球是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經濟強國和緊列美國之后的第二大貿易國。
動物回家過小橋
在德國,人與自然極為協調,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工廠,綠地覆蓋率相當高,可以說凡是能夠“透綠”的地方都能見到森林或綠色草坪,以至于肥沃的土地不用來種糧食,而是種草,大片良田成了草地;麗日藍天下,牛羊在廣闊的草地上慢步覓食,那情景,給人心靈帶來的觸動好像不單純是視覺上的閑適感應,而且還是一首美妙的田園樂曲。街道上、廣場上、水面上,隨處都可見到鴿子、麻雀、海鷗等小鳥與人和平共處的那種自由和自在?吹竭@一切,你會由衷地去贊頌大自然的美好和諧,透徹地領悟什么是生命的快樂與安康。
在德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且不收費,尤為可付佳的是,在穿越山林的高速公路上,有不少專門為動物提供的橋梁,疏通了因修高速公路而被阻斷的動物們回家的路。同時在高速公路的路基上還預留有地洞,專供爬行動物自由通過。這項寓在動物保護之中的十分具體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構思巧妙,效果明顯。
城市竟然沒圍墻
德國的城市發展比較均衡,聯邦政府的中央機關并不一定都設在首都柏林,沒有感覺到有“三大差別”。如果有差別的話,可能就是德東、德西兩大地區之間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差別。機關單位、住宅、大學和工廠都沒有圍墻,房屋沒有防護欄,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商場、公共場所見不到雜亂的廣告牌,街道、建筑物都很潔凈。再加上德國大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天不需要空調,城市的空氣清新宜人,市容整潔美麗。
規章制度是“老大”
德國的商業發達,買賣雙方很少有討價還價的現象。在慕尼黑,筆者發現報紙都是由無人售報機出售,人們自動投幣。同樣,公共汽車一般都是自覺購票,當然有時也會查票,但從整個運行情況看,很少有人逃票,因為這與人的信譽有極大的關系。人沒有信譽,在這個國度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沒有人看得起你,對自己將來影響巨大;換言之,違法、違章成本很高,冒此風險不值。有人覺得德國人有點笨、不靈活,主要是指他們習慣了制度規范,任何事都按制度辦。而恰恰這種“按部就班”的態度節約了大量的社會成本,實現了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人人皆知,德國在二戰期間損失極為慘重,絕大部分城市被夷為平地;而今天,它能成為歐洲的強國就說明了一切,這點在德西地區尤為明顯。
道路交通暢行無阻
這是最值得一提的事,對我國而言,也很容易借鑒和學習的,甚至不需更多的硬件投入。德國道路交通暢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人都是遵守交通法規的模范,這一點毫不夸張。德國城市交通可以說是立體式的交通,汽車、火車、地鐵、有軌電車縱橫交錯、立體發展且都在有序運行,汽車與有軌電車同在一條公路上行駛,全憑信號燈指揮。公路并不寬、交通警察少見,但車輛行駛有序,沒有特權。信號燈多、間隔距離短、信號交換快是城市交通最具特色的地方!凹t燈停、綠燈行”是毫不含糊的,司機和行人的“潛意識”達到了“人機對話”的默契程度。公路上行駛的車大都性能較好,行駛和啟動速度極快,紅燈轉綠燈或是綠燈亮時,司機并不去注意橫穿的行人,他們認為紅燈亮時,絕對沒有人敢去違反制度而橫穿公路(不然會自討苦吃,受傷害的是違章者,據說在德國是撞了白撞),這種因遵章守紀而形成的氛圍,也感染了許多外地來的甚至是有習慣性違章的人員。由此可見德國道路交通效率高,是建立在以安全作保障的基礎之上的。
舉止高雅游行多
德國是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人的文明程度高,待人接物禮貌熱情,會場、賓館等公共場所,哪怕是用餐的地方,也絕對不會有高聲喧嘩等影響他人的言行。相反,在特定的場合,如啤酒館則是完全放松的地方。德國“煙民”多,在大街上可以隨手扔煙頭,但不準隨地吐痰。在法律范圍內,表達意思比較自由寬松;筆者在柏林的“馬恩廣場”、“議會大廈廣場”均見到有個別的示威者。在漢堡金屬工會門前廣場,筆者也看到了游行的隊伍。據漢堡金屬工會同行介紹,前不久,郵政改為私有化,郵政員工用游行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很正常的事。
德國勞動保護的基本做法
德國統一后,國名是原西德的名字,但職業安全衛生,作為一項法定的社會事業,在概念的使用上仍沿用原東德的“勞動保護”一詞。
德國相當重視勞動保護,有一套較完善的法律法規
一是重新修改、頒布《勞動保護法》。上世紀70年代是西方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立法的高潮,原聯邦德國也于1974年頒布了《職業安全衛生法》。兩德合并后于1996年修改完善并頒布了《勞動保護法》,該法規定詳盡具體,規定了企業是勞動保護的責任主體,企業要建立由雇主代表、工人代表和企業醫生及勞動保護專業人員組成的企業勞動保護委員會,并對勞動保護委員會的任務做出了規定。要求雇主必須聘任企業醫生和勞動保護專業人員,甚至對作業的燈光、人體適合的工作空間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二是《工商業條例》!豆ど虡I條例》規定雇主有義務把作業場所、企業設施、機器設備等設置好,以保護員工免遭生命和健康的危害。
三是《勞動場所條例》。對勞動場所的通風、照明、蒸氣、噪聲等作了規定。
四是《危險原料條例》,對危險原(配)料以及使用范圍,接觸這類物質員工的保護措施作了規定。
勞動保護行政部門強化勞動保護監察、指導和服務
聯邦及各州成立了勞動保護局官方機構,勞動保護局主要工作職責有三項,第一,勞動保護監察,配備一定數量的勞動保護監察官員,一方面重點監督各州制定的勞動保護規定在企業的執行情況,另一方面對職業事故進行調查;第二,對企業勞動保護工作提出建議并提供咨詢,幫助企業改進勞動保護缺陷;第三,審查和協助企業建立完善勞動保護體系。德國勞動保護局的監察力量相當強大,如漢堡就配備有120人的勞動保護監察隊伍,對近6萬個企業進行勞動保護監察。他們把企業按危險程度分成三類實施監督,第一類是高危企業,約400家,大量集中在化工、冶金以及其它有毒有害企業,要求1~3天至少檢查一次,采用詳盡具體的“檢查表”的形式逐一對照檢查;第二類是中度危險企業,約1.1萬家,主要采取抽查形式,采用簡化且實用的“檢查表”進行檢查,也有可能多年不會光顧這類企業;第三類是發生事故概率較小的企業,約3.5萬家,像金融、保險等企業,僅僅對發生的傷亡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這樣,改變了以前對所有企業必須檢查一次,分散監察力量、監察重點不突出的現象,提高了監察效率。另外,在漢堡還實施了《勞動保護證書》制度,在市政廳由政府高級官員對勞動保護搞得好的企業頒發由政府統一負責制的《勞動保護證書》。在漢堡,要取得《勞動保護證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經過雇主與雇員的討論同意、接受政府的檢查驗收等程序,條條是硬指標,目前僅有36個企業獲得《勞動保護證書》榮譽稱號,此舉受到了雇主的青睞和雇員的擁護。
當然,德國的勞動保護工作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法律規定對雇員進行保護,而目前漢堡有8835個個體從業者,他們的勞動保護成了法律的盲區。
實施勞動保護雙元化管理體制
德國實行勞動保護雙元化管理體制可追溯到1870年普魯士王朝時期,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所謂“雙元化”,指的是勞動保護立法和職業協會。
1.制定有關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從源頭上、宏觀上加強勞動保護。在歐盟條約中有勞動保護的規定,但比較原則,體現條款較少,僅有95條(有關貿易和進出口勞動保護)和137條(有關勞動條件、勞動環境規定)對勞動保護作出了規定,但要求歐盟各成員國制定勞動保護法律,否則將進行嚴厲的處罰,以此要求成員國達到歐盟勞動保護的最低標準,維護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公平競爭。德國是聯邦制國家,由16個州組成,各州有權立法,因此各州對勞動保護的規定相當詳盡具體,比較切合各州企業實際。
2.職業協會。德國的職業協會很有特色,可以說是針對預防職業事故而建立的職業協會。在德國,醫療、需要人照顧、失業者和工傷者等屬于公共保險范疇。對農業工傷者、社會公共部門工傷者和工業企業工傷者則由不同的三個組織機構來負責,其中法律規定了工業企業工傷者由職業協會負責,具體工作由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執行。雇主參加職業協會是強制性的,或者說是申請辦企業的前提條件,法律規定,申辦企業,必須參加職業協會。職業協會根據企業規模、員工人數、傷亡事故數據下降情況或者控制情況向雇主收取費用。
、俳M織形式。職業協會是由雇主和雇員各自推選代表人組成的,雙方人數相等,代表任期一般是五年,勞資雙方代表輪流主持職業協會工作,每兩年半輪換一次。職業協會中的工人代表在征求行業工會意見的基礎上由總工會或德工聯(DGB)任命。職工代表是兼職的,沒有工資,但有一定的補貼。在職業協會下有不同專業的行業協會,如金屬協會、電力協會、農業協會等。目前在德國有102個職業協會,工業企業職業協會35個。
當然,職業協會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職業協會多,過于復雜和繁瑣,有關部門也在研究合并壯大職業協會的問題。
、诼殬I協會職能。職業協會有兩項重要職能,一是根據有關勞動保護法律制定《實施細則》以及一些勞動保護的規定,如《預防事故規定》等,這些《細則》和《規定》要報送官方勞動保護局審批并接受監督!都殑t》、《規定》涉及勞動保護方方面面,對工作時間、企業勞動保護機構及人員、企業醫生待遇等作出具體規定,從微觀上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工人感到明確具體,操作性強,同時也反映出了雇主所要求的“盡量少的法律、盡量多的細則”傾向。二是職業事故保險,對職業事故,職業協會要進行登記和調查(勞動保護局是根據勞動保護法律進行事故調查,職業協會是依據自己制定的《細則》或《辦法》進行調查),對造成3天不能工作,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職業病患者的職業事故由職業事故險賠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高對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價值認識,不斷加大賠償額度,較好地應用了保險這個經濟杠桿對企業勞動保護工作起到監督調節作用。目前,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也只有德國和日本將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認定為工傷,但在日本此類事故的一部分療養費用由工傷者負擔,應該說,德國在這方面前進了一大步。
、圪M用和費率。除職業事故保險外,其他的公共保險由雇主和雇員各承擔一半的費用。職業事故保險費適用國際通行原則,由雇主承擔并支付全部費用,因為按法律規定,雇主有提供勞動保護,保障安全和健康的義務,同時規定了工傷的范圍。在德國,近幾年來職業事故險的平均費率占企業員工工資總額的1.3%左右,當然要依據行業的危險性來確定,比如,建筑行業事故一直處于各行業之首,費率一般在6%左右。2003年,德國職業事故平均費率1.35,其中,公共管理0.5%,礦山、建筑8%。德國有3萬個企業中的4300萬人參加了職業事故險,約占總人數的50%左右。需要說明的是,法律規定雇員必須參加職業事故保險,雇主則自愿參加職業事故保險。
、苄Ч。一是千人受傷率、工傷死亡人數呈直線下降趨勢;二是上世紀90年代是勞動保護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90年代后受傷人數雖有下降但下降減緩,呈現出可控狀態,另一方面90年代后職業病發病人數呈上升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原東西德合并后(1990年合并),控制職業病發病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未完待續)
|
1960年 |
1970年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2年 |
受傷人數 |
73035 |
66269 |
50469 |
37375 |
29607 |
27243 |
千人受傷率 |
|
102.5 |
76.4 |
52.1 |
37.1 |
32.4 |
職業病 |
7445 |
4494 |
5613 |
4008 |
4901 |
5138 |
工傷死亡人數 |
3021 |
2696 |
1807 |
1086 |
825 |
773 |
上一篇:德國消防體制
下一篇:美國網站給孩子們的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