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一座鉀鹽礦因火災而受困的72名礦工1月30日全部獲救。業內人士認為,礦井內的密閉“避險站”在救援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各國采礦業借鑒。
“奇跡”救援
“我們所有72名礦工現在已安全返回地面,并且完全健康,”出事鉀鹽礦運營商美國馬賽克公司發言人馬歇爾·漢密爾頓說。
漢密爾頓說,救援過程一切順利,唯一難點是礦井太大。他說:“這是一個大礦井……難題只存在于體力層面,(救援人員)從A點到B點,再返回A點!睗h密爾頓所說的A點指的就是礦井出口,而B點則是礦工受困地點。
按照漢密爾頓的推測,礦井火災起因可能是井內聚乙烯管道起火。
談到救援過程,他說,一旦聚乙烯管道起火,火勢將一直持續到管道燒盡,“就像是燈芯……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方法切斷燈芯,制止火勢和煙霧”。
薩斯喀徹溫省這座鉀鹽礦1月29日發生火災,72名礦工受困井下。
“悠然”礦工
談到礦工獲救,出事鉀鹽礦礦工雇傭公司的發言人布萊恩·海根說:“他們為重返地面而感到高興!
獲救礦工格雷格·哈里斯說,他與礦友在事發后躲進礦井內的“避險站”等待救援。那時候,他沒有任何擔憂,反倒有些悠然自得。
等待救援時,他甚至在“避險站”內與礦友玩起了跳棋:他們在一張地圖背面畫上棋盤,用墊圈作棋子。
“一切都不錯,”哈里斯說,“我們沒有任何問題!
“這確實是一次不可思議的救援行動,”美國礦業安全與衛生局前局長達維特·麥卡蒂爾說,“這對我而言像是一次(應寫入)教科書的行動。”
成功經驗
這場成功援救行動贏得各界一致贊揚。業內人士認為,各國能夠從這次行動中學到至少三大成功經驗。
三大經驗中最關鍵一條是在礦井內設置密閉“避險站”。
麥卡蒂爾認為,礦井內密閉“避險站”是援救行動成功的關鍵。他說,雖然煤礦危險程度高過鉀鹽礦,但設置地下密閉避險站也能夠降低煤礦危險系數。
“我認為,”麥卡蒂爾說,“這類設置可提供氧氣、食物以及能起保護作用的避險室,對于任何種類的礦井都至關重要!
礦井內的“避險站”每個長大約45米,寬大約15米。站內能夠提供氧氣,并儲備有食物和飲水。此外,房間里還有椅子和床,供礦工歇息之用。
經驗之二是通信暢通。
受困礦工格雷格·哈里斯認為,與地面通信渠道暢通在援救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說:“通信極好。”
漢密爾頓說,救援人員事發后很快通過無線電與40名被困礦工取得了聯系。
經驗之三是良好的培訓。
礦工雇傭公司的發言人海根認為,礦工平日接受的訓練也是救援行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根說,“他們保護了自己,正是訓練教會了他們!
下一篇:國外如何抓安全生產:美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