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暨中國國際職業安全和健康展覽會,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組織第二十屆年會,第六屆中國安全生產論壇,這些安全生產方面的國際論壇和展覽9月份相繼在北京舉辦。參加會議的中國代表從這些來自全球的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方面的專家介紹的先進經驗中,堅定了信心:縮短因經濟發展而事故上升的周期,可為也可能。
安全投入是能帶來豐厚回報的戰略投資
安全投入不是一種負擔,而是會轉化成效率、效益的,安全投入應該是企業自發的、主動的行為。中國科技協會書記處書記馮長根用其研究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安全投入的效益具有滯后性,兩三年后方可見到成效。安全投入與效益之比約為1∶5。
他的這項研究成果也得到不少國外大企業的印證。美國杜邦公司安全資源亞太區總裁莫羅杰說,安全對杜邦來講,不僅僅是安全管理部門的職責,而且是從最高決策者到第一線的生產人員都必須積極參與的大事。安全不是只花錢,而是一項能給企業帶來豐厚回報的戰略投資。杜邦把安全作為衡量業務成功與否的標準,因為安全事故不僅影響員工,還影響客戶,影響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最終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
美國利寶互助保險集團副總裁李文說,所有的經濟驅動因素都表明,減少傷病的發生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社會利益、企業利益和生產利益都要求提高工作場所和工人的安全健康狀況。政府干預、成本刺激以及市場力量都將推動安全與健康的發展。
神華集團公司安全質量部主任工程師陳維民建議,我國企業可借鑒國外做法,設立首席安全官,其職位在主管生產、銷售的副總經理之上,以避免安全與生產在實施風險預控初期存在的矛盾。
用強制性培訓提高中小企業安全水平
中小企業的安全管理,是與會者共同關注的話題。英國職業安全衛生協會理事長約翰·萊西認為,要讓中小企業主重視安全,就應該從讓他們了解安全管理有助于推動企業業務發展入手,開展低成本的培訓。
澳大利亞西澳州政府職業安全健康委員會主席尼娜·律內說,西澳州建筑行業連續六年受傷人數逐年下降,歸功于政府對所有從業人員進行了強制性培訓。政府還對企業進行金、銀、銅牌評審,鼓勵銅牌企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南非也進行強制性培訓。南非礦產能源部安全署署長郝梅·諾之女士說,南非的采礦業都是私人企業,政府把從業人員接受培訓作為強制性要求。
各國代表也帶來了他們的技術和合作計劃。國際勞工組織東亞地區局局長克里斯廷女士介紹,勞工組織致力于職業安全健康全球化,而不是讓職業危害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他們盡力幫助有遠見企業把安全搞好,目前正在對中國的安全與健康形勢進行摸底、評估,擬訂職業安全與健康方案;針對危險行業強化職業安全與健康培訓,如幫助湖南長沙煤礦培訓中心制定針對小煤礦礦工及礦主的培訓計劃,類似活動還在建筑行業開展。
讓有限的監管力量發揮最大作用
“我們的人員有限,只能檢查到2%的美國企業。”沒想到,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局長約翰·亨肖也強調美國安全監管人員不足的困難。但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的成效是明顯的。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職業安全與健康法案》,要求確保每位工作男女有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條件。現在,美國就業人數增長了1倍,工傷事故卻下降了60%。其“真經”有三條:有效地、公平地實施標準;抓重點;雇員接受安全教育,以及不折不扣地執行所有安全規章。對監管對象,強調與其合作,提供免費咨詢服務。
英國健康與安全局局長沃克說,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在英國安全文化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幾乎所有的機構、組織、團體中,安全健康部門的領導管理層都是至關重要的。
韓國產業安全公團計劃和管理部部長介紹,今年,韓國勞工部在雇工少于50人的小企業開展新的事故防范和工作環境狀況改善項目,投資金額由300多億韓元增至500億韓元,涉及企業由3000多家增至5000家。對小型建筑場所的巡回監察,也將由7000個擴大到1萬個。
加拿大工業事故預防協會主席莫林·肖介紹,前不久,加拿大修訂了刑法,對公司安全管理作出明確規定,安全事故責任人要負刑事責任。
形成人人自律的安全文化是根本
國際勞工組織東亞次區域高級專家川上崗對記者說,讓安全執法人員覆蓋所有企業是很難的,因此,推廣安全文化至關重要。在企業內通過管理制度、培訓、安全教育,形成人人自律的安全文化,才是根本辦法。
日本中央勞動災害防止協會會長廣見和夫介紹的情況印證了他的說法。1960年代,日本每年工傷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造成人員需要休養8天以上的工傷事故大約43萬起。40年前協會成立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降低工傷事故率。1972年,正值經濟發展的高峰時間,日本出臺了安全生產法,災害協會配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得到政府和企業支持,特別是在安全文化建設方面很有成效,形成了人人重視安全的環境氛圍。到20世紀90年代,事故趨于穩定減少,死亡人數降至2000人,目前降至1600人。也就是說,日本花了20年的努力使各類事故減少。
日本的經驗對我們無疑是一個鼓舞。兩位日本專家也認為,中國目前的情況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很相似,只要很好地借鑒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就可以縮短這個時間。(人民日報)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如何預防安全管理疲勞極限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