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的教訓是深刻的,事故的代價也是非常高昂的,同學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 ,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和無可禰補的損失。
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當看到校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嚴重威脅著學生的生命安全,心中常常感到惴惴不安,潛意識里總擔心此類問題在自己的學校里發生。為此,我們及時梳理了近來發生的安全事故,要求班主任利用班會課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生命、生存意識教育;同時利用升旗、宣傳櫥窗對全校學生做了宣傳和教育。在做好預防工作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頻頻發生安全事故的背后,向我們昭示著什么。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共同的責任。然而,據調查發現校園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安全隱患有20多種:食物中毒、體育運動損傷、網絡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災火險、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艾滋病等。在全國各類安全事故中,學校安全事故所占的比重很大。據了解,我國每年約有1.6萬名學生非正常死亡:學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殺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說幾乎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在“消失”。近年來,學生中相繼出現了不少因思想、心理、行為上的偏差而引發的傷亡事件,暴露出當前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為上具有普遍性的安全隱患。一個個觸目驚心、血淚交織的悲劇怎能不叫人扼腕嘆息、心有余悸,更對我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鐘。
如果我們說,校園安全事故,有時是難以預料,無法掌控的。那我想試問:我們的社會、家庭、學校真的對孩子承擔起責任了嗎?我們真正關注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了嗎?我們真正了解孩子嗎?
如今的孩子,他們思維活躍、個性張揚、凸顯自我;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復雜,思想也讓人難以琢磨。他們被稱為“網絡新寵”,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善于模仿,但擁有和成人相同權限的網絡漫游,讓孩子在魚目混珠的信息中無所適從、迷失自我。社會就是一所學校,雖然我們一再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從社會中所獲取到關于暴力、色情、權錢交易、陽奉陰違和面子工程的信息,看到他們對課堂上所獲得的積極信息與現實相悖的迷惑和質疑;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這里充滿愛和溫馨,孩子能在這里找到什么是“安全感”。但許多家庭的破裂造成孩子人格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父母的痛苦可以用婚姻的結束來解決,卻把一生的傷害留給孩子,這公平嗎?還有我們年輕的父母,堪稱職場“白骨精”,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往往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內心的愧疚,有求必應,超前消費,他們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貧窮”,于是開始目空一切、唯我獨尊,他們開始在豐裕的物質生活中偏離軌道越來越遠;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父母們,為了生計遠走他鄉,留下空穴老人和孩子們,孩子和父母們心理的距離也在時間的流逝和渺茫的空間中一點點拉大。他們開始自我自我封閉,自卑孤僻、冷漠......他們失去了作為一個孩子最應該得到的東西。學校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然而我們的應試教育卻讓孩子們深深感受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成績的急功近利讓他們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盡管近年來素質教育的呼聲日益強烈,但“唯教學至上,視分數為命根”的學校和同仁們仍然不計其數,前仆后繼。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也會常常迷失自我,質疑自身的價值何在?孩子的教育,不是一項工作,而是一項工程,這是一件社稷國計民生的大事。然而我們在考試重壓之下,在關注學生“學習得分”的同時,有沒有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習慣、人格得分”?在丟給他們大堆作業的同時,有沒有聽到他們對活動開展的呼吁?在教給他們如何學習的同時,有沒有交給他們如何正確化解矛盾,學會與人為善,理解、寬容他人......重壓之下,我們的學校賦予了越來越具體的內涵: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
每一次悲劇的發生,都給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帶來災難,這其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災難。每一次悲劇的發生都會掀起一場“亡羊補牢”的風波。我不否認亡羊補牢的必要性,但我認為從社會到家庭、到學校,我們是否應當反思些什么?從而讓“亡羊補牢”也能真正落到實處而非流于形式,不要讓悲劇的預防“只剩下亡羊補牢”。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當反思。因為我們手里握著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上一篇:分公司消防工作總結
下一篇:創建安全發展學校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