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每年產量高達11.5億噸,全世界有1/4的煤是從中國的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但是由于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占71%,油氣占22%,其它能源只占7%,這種過分依賴于煤炭的生產活動不僅對資源的可持續供應造成了很大壓力,而且由于技術設備和采礦方法落后,以及體制和管理上的問題,煤礦開采引發了大量的地質災害,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極大的經濟損失。
一、煤礦地質災害的種類及其危害
在我國,煤礦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地面沉陷及塌陷、瓦斯突出、突水、泥(矸)石流、礦區水土流失等,嚴重危及著礦山正常生產和人民生活。采空塌陷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在我國重點煤礦,平均采空塌陷面積約占礦區含煤面積的十分之一。其中,山西作為產煤大省,是采空塌陷災害最嚴重的地區。全省共1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采空區就達2萬多平方公里,相當于總面積的七分之一。目前,采空區中6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已經遭受了地質災害。采空區上方的地面沉陷往往造成房屋倒塌、地面裂縫、地面建筑物斑裂、公路及橋梁斷裂等。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歷年來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區累計已超過40萬公頃,每年形成的塌陷土地面積在1.5?2.0萬公頃,其中耕地占30%。再加上日益嚴重的礦區水土流失,破壞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中國富煤地區往往是貧水地區,全國重點礦區缺水的占71%,嚴重缺水的占40%。煤層頂部由于采動造成的裂隙對含水層自然疏干,導致礦區地下水位大面積下降,使得礦區及周邊居民生活用水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因煤系地層的破壞而滲透到礦井,這些礦井水含有大量的煤粉、巖粉和其他污染物,經過一系列的氧化、水解等反應,使其具有很高的酸性,這種未經任何處理的酸性礦井水會嚴重污染地下水,影響居民生活飲用水的安全。
二、煤礦地質災害的地球物理特征
利用物探方法勘查煤礦地質災害,主要是依據地下介質層間的電性、密度、放射性、彈性等物性差異。當煤層未被采動時,地層一般呈現成層性和完整性,在小區域內同一地層的電性差異不會太大,而且煤層與其頂底板巖性上的差異是一個較為穩定的波阻抗界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波反射條件;當煤層被采動后,煤層在空間上的連續性被打破,采動區頂板垮落,當采空區為坍塌物和空氣充填,無水或水很少時一般采空空間的電阻率較圍巖高,當采空區為坍塌物和水充填將導致采空空間的電阻率較圍巖低。一旦這種水平方向電性的均一性被打破且其在三維空間上具有一定規模時便可改變縱向電性的變化規律,從而表現為局部的、區域性的電性異常,為開展電法工作提供了物性前提和解釋依據。同時,在此區域煤層反射波的中斷、扭曲、振幅和頻率特征等的變化都為開展二維、三維地震勘探提供了工作前提。
在煤礦采空區,斷隙發育,有利于氡的聚集,所以在采空區上方覆蓋層中可測到高值氡異常;而在塌陷區,由于地表覆蓋層下塌與下覆地層的相連,形成較發育的裂隙,所以氡向地表的遷移通暢,但此時氡氣保存條件差,所以形成氡異常不高;而在殘留煤柱處,由于煤層的孔隙及裂隙不發育,上覆地層的應力破壞較小,地層裂隙不發育,所以不利氡的運移,因此在地表覆蓋層中形成低氡濃度。氡值的差異反應了地下地質環境的變化,指示了煤礦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區域、范圍和強度。
三、應用物探方法勘查煤礦地質災害
物探方法在尋找礦產資源、探明隱伏礦床等資源勘查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由于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也造成地下介質層間的物性差異,因此便可以將多種物探方法用于煤礦地質災害的勘查,包括電法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高密度電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物探方法,廣泛應用于災害調查及工程勘察中。它是一種直流電阻率法,應用的地球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質間的導電性差異,通過向大地供直流電,采用點陣式布電極,密集采樣觀測和研究電場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常規電阻率法一樣,它通過A、B電級向地下供電流I,在M、N極間測量電位差△U,從而求得該記錄點的視電阻率值PS=K△U/I,反演結果為二維視電阻率斷面圖。根據實測的視電阻率斷面進行計算、處理、分析,從而獲得地層中的電阻率分布情況,以此劃分地層、圈閉異常、確定冒裂帶等。通過研究高密度電法獲得的數據資料,可以對災害體的縱、橫向發展的規模有更深入的了解。
瞬變電磁法是一種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物探方法,利用不接地回線(大回線磁偶源)或接地線源(電偶源)向地下發送一次場,在一次場的間歇期間,測量地下介質的感應電磁場(二次場)電壓隨時間的變化。根據二次場衰減曲線的特征,就可以判斷地下地質體的電性、性質、規模和產狀等,間接解決如陷落柱、采空區、斷層等地質問題.由于該方法是純二次場觀測,故與其他電性方法相比,具有體積效應影響小、對地形、地物條件要求小、抗干擾能力強有體積效應小、縱橫向分辨率高、對低阻反應敏感等特點。同時,瞬變電磁勘探對地下良導電介質具有較強的響應能力,適用于進行煤層頂底板含(隔)水層劃分、煤層陷落柱探測、斷層及裂隙發育帶導(含)水性評價等工作,是一種高效、快捷的物探方法。
采煤活動使得地下地質體的橫向連續性遭到破壞,巖石中氡元素的運移和集聚作用發生異變,在地表面能測到氡值的異常。氡射氣元素向采空區運移,在采空區積聚,在地表形成一個與采空區形態相應的氡異常區。因此,可以通過測量地表氡元素的濃度(實際上是測量氡衰變所釋放的α射線的強度)來準確圈定煤礦采空區的位置與范圍。此外,根據氡氣異常的峰值狀態還可以確定巖溶陷落柱的位置和范圍。由于地下的氡氣通過構造、裂隙、地下水搬運由深部向地表遷移,測量氡氣的濃度可間接反映地質體的裂隙系統的情況,并可分析其開啟度、連通性及破碎程度,對預測滑坡能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氡及其子體可以在地層中長距離運移,并且隨溫度的升高,煤巖中氡的析出量有規律的增加,因此能夠通過地面同位素測氡技術精確定位地下火源位置和推算火源溫度。
此外,二維和三維地震方法憑借其豐富的信息量、較高的分辨率、信噪比和準確的空間歸位在煤礦地質災害勘查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雖然物探方法眾多,但適用條件各不相同,在實際工作中應該結合煤礦特殊的地形地質條件、勘探對象的地球物理特征等,選取適當的方法,以最小的經濟投入獲取最好的勘查效果。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煤炭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我國的應用
下一篇:高層建筑消防給水系統及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