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三合一”,就是指生產(經營)、儲存、食宿為一體的沿街商業用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個體私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商業“三合一”現象已延伸到城鄉的每一個角落,相對規模小、經營成本低、條件簡陋、消防安全條件差已成為商業“三合一”的共性特點。僅去年10月以來,福建省莆田市和江蘇省吳江市的”三合一”場所,相繼發生死亡37人的特大和死亡8人的較大火災事故,商業“三合一”建筑火災事故頻發、死亡慘重、損失驚人已越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商業“三合一”的現狀和成因分析
經過排查發現,商業“三合一”場所的經營范圍主要有美容美發、餐飲等服務性場所,網吧、游戲室等公共娛樂場所,甲乙類易燃易爆物品經營、儲存場所,丙類生產(經營)、儲存場所,丁戊類生產(經營)、儲存場所,機動車維修、廢品回收、汽車清洗等特種行業以及中介服務機構等。經營者成分復雜,涉及的經濟類型眾多,主要包括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和無證經營的家庭、個人。其中筆者對某市比較典型的商業“三合一”邊界市場茶葉區76家沿街商鋪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有近40%的沿街商業用房均存在商業“三合一”現象,并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安全疏散問題十分突出。從排查情況看53家場所只有一個安全出口且設置卷簾門,占總數的70%,其中28家場所設置影響疏散和施救的防盜鐵柵欄,占總數的36.9%。
二是居住人員復雜,弱勢群體居多。對邊界市場76家“三合一”居住成份分析,主要有以家庭作坊為主的家庭住宿和以外來人員為主的員工住宿。這些場所普遍集經營、儲存、食宿一體,一般住宿1-3人,個別住宿5人以上,住宿2人以上的有56家,占總數的73.7%。
三是經營、儲存與住宿場所無防火分隔,建筑及裝修材料耐火等級低。由于《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該場所的防火分隔未有特定限制和要求,所以有70家“三合一”場所經營、儲存與住宿未進行防火分隔,占總數的92%。
四是業主的消防意識差,消防設施、器材缺乏。由于業主的認識偏差直接導致消防知識技能的缺乏。主要表現為業主和從業人員對消防工作的主觀認識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識差,對火災存在僥幸心理,認為門面房面積小,建筑物情況都在視野范圍內,一旦發生事故,有能力及時發現并控制。因此,缺少必要的消防設施和器材、不懂基本的防火、滅火、逃生的消防常識等現象極為普遍。
產生此類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需要日趨擴大,個私經濟逐漸成為政府鼓勵和支持的經濟類型,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產和沿街商業用房開發利用發展迅猛。一些投資少、成本低、規模小、工藝簡單、經營方式靈活、撤資和變更方便的商業“三合一”建筑應運而生,尤其在城郊結合地區更為明顯。特別是有些建筑開發商在建設初期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在建筑設計施工的階段,已經形成了樓下經營、樓上儲存以及兼作生活食宿的建筑。
其次,由于社會治安的現狀,各種防范設施客觀上造成了消防隱患。從調查中發現,有70%的商業“三合一”建筑在唯一的安全出口處設置金屬卷簾門;其中有36.9%的商業“三合一”建筑在窗戶、陽臺處設置了影響疏散和施救的防盜鐵柵欄。無可非議,作為市民來說,這種治安防范意識是在耳聞目睹的悲慘事實中在逐步確立的。然而,從大量的火災事實告訴我們:火災煙氣無法及時排出、金屬卷簾門受熱變形和窗戶上安裝鐵柵欄導致安全疏散通道不暢和滅火救援困難是造成火災時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對商業“三合一”進行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不但要在現實狀況加以限制,在管理上加以引導和規范,而且要在相關的消防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中加以寬限。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