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生產中如何體現人本思想
2005-12-21
來源:安全文化網
| 瀏覽:
評論:
收藏
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推進,在安全生產中“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必將進一步得到高度的樹立和強化,人本思想也必將呈現著時代的特色并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
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時代的發展,安全生產不斷更新著安全思想、安全理念。經濟發展規律將繼續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觀念和行為。全新的價值觀念,以人為本的思想,已成為安全生產中弘揚和倡導的主流。因此,在安全生產中體現人本思想是時代進步的表現。那么,說到底如何在安全生產中體現人本思想呢?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認識與理解:
一、“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體現著人本思想的深刻內涵。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向勞動者負責,向全社會負責,給廣大群眾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穩定、和諧的環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安全生產不僅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的安全和根本利益,影響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同時,安全生產又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淘汰落后、保護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健康安全,又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深切關懷,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中最基本的權利是生存權和勞動權,這不僅體現著人本思想的深刻內涵,而又博大精深地闡述了“以人為本”的實質。可見,安全生產必須體現“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三個代表”指導安全生產。因此,安全生產必須作為新時期各級黨委、政府的突出的政治任務常抓不懈。衡量領導者的政績,不僅要看本地區,本部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而且還要看取得這種速度與效益的成本和代價。我們不能用生命和鮮血換取某種速度和效益。為官一任,首先就要保一方平安。抓好安全生產保一方平安,是我們的領導干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建立的過程中,安全生產已越來越多地與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相融合,是很具體的、實在的一項工作。江澤民同志說:“要看到反腐敗是很具體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允許只要有錢賺,就可以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生產領域中同樣存在著反腐敗斗爭。那些容許不具備條件的企業開業,就是縱容企業放松安全生產;不加強對企業安全生產的監督,對發生嚴重事故的企業不嚴肅查處,就是失職;行政無作為就是瀆職;對科學的無視,對人命財產的漠視,這種行為就是腐敗 。可見,對安全生產的認識和態度,不僅是要不要抓安全生產的問題,也是是否體現黨的宗旨,是否實現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因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在安全生產中體現著人本思想。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大問題。
二、體現人本思想是抓好安全生產的主題
世間人是第一最保貴的。社會生產的主體是人,安全生產本身是對人的生命權益的維護。人的安全意識強弱,安全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安全生產的具體過程和結果。同時在安全文化三要素(時間、空間、人)中,人是最重要的。可以說“以人為本”是安全生產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人的人本觀念是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準則。然而,安全生產水平反映著國家的文明程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和生產力水平較低,企業安全生產投入不足,勞動者的安全意識,安全文化的整體素質與當前的經濟發展要求極不適應。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對爆破器材和煙花炮竹、道路與交通、煤礦、化學危險品、公共聚集場所等方面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全國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嚴峻,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已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密切關注和焦慮。在安全生產的實際工作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要實現我國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既要依靠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監督管理,更有賴于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質。通過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等有效途徑,強化全社會成員“關心安全、關愛生命”的意識,做到自主保安,遵章守紀,實現“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轉變。使“安全第一”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扎根。“安全第一”是人們對安全生產的一種理性認識,體現了人們對安全生產的價值取向,也體現了人們對人類自我生命的價值觀。思想轉變的觀念是先導,把“安全第一”轉化為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確切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至高無上,從而使人們珍惜生命、愛護生命、保護生命。由此可見,抓好安全生產就是體現人本思想的落腳點,只有抓好安全生產,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體現人本思想這一主題。
三、在安全生產中如何體現人本思想
基于上述認識,在安全生產中體現人本思想的關鍵問題就是真抓實干,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系,關鍵要從安全管理的內容、特點、手段以及方法上實現其“革命性”的舉措:改變安全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脫節;改變被動的事故管理,深入研究人機事故及其它事故致因中的辨證關系,把事故后追查處理轉變到事前安全預測與控制;改變靜態安全管理為動態安全生產決策的管理方式。增強系統管理和綜合管理,強調充分應用安全科學技術、提高本質安全程度。
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應確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安全生產管理的新思路:
一是安全生產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是人們安全生產的行為準則。但在經濟成分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讓人們克服短期行為,避免因浮躁、物欲膨脹而忽視安全生產,自覺地遵守安全生產法律和制度的約束決非易事。要把安全生產法律和制度真正轉化為人們自覺的行為準則。一方面要加強安全生產法規教育,樹立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法制管理,建立高水平的執法隊伍,構建操作性強的執法程序,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二是人員的安全素質決定安全生產狀況。人員安全素質的實質是指人員的安全文化素質,其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安全意識、法制觀念、安全技能知識、文化知識結構、心理應變能力、承受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規范約束能力等。安全意識、法制觀念是安全文化素質的基礎;安全技能知識、文化知識結構是安全文化素質的重要條件;心理應變、承受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規范約束力是安全文化素質的核心內容。三個方面缺一不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構成人員的安全素質。一切安全生產理論知識、規程、技術標準,只有轉化為人們的安全生產技能,成為人員安全素質的組成,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全面提高人們的安全生產素質,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以實現安全生產的目標。
三是安全管理機制科學適宜。可以肯定地講:大概所有決策者都能正確理解“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就是效益”的道理,但這一道理代替不了安全生產具體管理辦法和措施。在安全工作上,往往存在些看似有理可講,實則有悖于企業管理規律的安全管理辦法。如不加以解決,安全生產不可能出現質的飛躍。因此,安全生產管理的當務之急就是首先解決安全管理如何運作的問題,即建立起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使安全管理工作與生產建設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如此,安全管理各項規范、制度、辦法、措施才能發揮出最大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