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發展是社會發展中最基本、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問題。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各種危險因素也相互交織、關聯、纏繞,安全風險不斷增加,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危害著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并容易造成公共安全危險和環境生態威脅。
安全發展從表面上看僅僅是一個技術和經濟問題,或者是發展中的管理問題,但是從深層次看,是一個涉及到特定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1992年1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文件指出,“經濟、社會、人道主義和生態領域中一些非軍事性的不穩定因素構成了對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其中,就包括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以來,日漸凸顯的安全發展問題。因此,對于安全發展問題必須上升到政治學的高度加以透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何保護人的生命權、生存權、健康權,一直是社會科學諸學科研究的熱門課題。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詳盡地描述并無情地抨擊了資本家為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迫使工人在極其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安全生產得不到保障,進而發生許多事故。從某種意義上說,反對剝削和壓迫,爭取平等地位和改善生產作業的安全條件,提高待遇是當時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尋求政治解放的重要原因和直接誘因。
當代中國,生產安全事故不僅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嚴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干擾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熱點和難點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如何,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關系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安全健康發展,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也關系到執政黨和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政治學作為一門階級性、時代性、實踐性和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如同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凸顯催生了生態政治學或環境政治學,隨著網絡的興起催生了網絡政治學一樣,當代安全問題的突出必然催生安全政治學并促進這門學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每一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安全政治學之所以應該成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就在于它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安全政治學是用政治學的理論觀點來觀察、思考、分析和研究安全發展問題并從中揭示其本質和規律的學科。
作為將安全發展問題與政治學緊密聯姻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交叉性學科和綜合運用性學科,安全政治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加強安全發展的學術研究,大力推進安全發展的政治文明建設,為安全發展的政治文明建設以及制度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加強安全政治學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安全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當代中國的安全發展問題既然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就必須將其置于政治學的視野下分析,從政治的高度,采用政治的方法和手段促進我國的安全發展。
安全政治學具有多方面的學科性質。
一是階級性。在階級社會,安全發展反映著不同階級的利益和訴求,具有明顯的階級性。資本主義國家,安全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工人的人權維護只是資產階級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社會主義國家的安全發展反映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是執政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體現。
二是實踐性。安全政治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從理論形態上來看,它不是思辨的產物,也不是推理的結果,而是建立在對大量經驗材料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用于指導安全發展的政治觀和方法論。安全政治學的研究資料直接來源于安全發展的實踐,安全政治學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
三是科學性。安全政治學建立在從政治高度認識安全發展以及揭示安全發展的本質與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在安全發展的實踐基礎上,具有科學性。
四是綜合性。安全政治學的綜合性表現在它要對安全發展的多方面重要內容、對象、因素等作多變量的綜合考察,從多角度多側面對安全發展進行政治學意義上的綜合分析。同時,要借鑒和利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研究。
五是前瞻性。安全政治學既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產生和完善,同時又具有超前性的特點。根據安全發展的現象以及客觀規律的研究,安全政治學可以科學地預測一定時期的安全發展趨勢。同時能夠以這種超前的認識作為理論指導,促進安全發展實踐的深入進行。
當代中國的安全發展問題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必須以安全發展觀為指導,強化安全發展意識,營造安全發展文化,進行安全監管體制創新,以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建立起安全保障型社會。
自從西方政治學鼻祖亞里士多德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第一次將政治與人的本性聯系起來以后,人們對政治與社會,政治與人的關系的關注就越來越強烈。各國的政治家和社會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闡述了人的政治性和政治的社會性等重大問題。但是,只有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才科學解答了政治的本質問題,揭示出“人—社會—政治”三者之間具有的必然聯系,認為政治與社會以及社會活動的主體——人,存在著難以割舍的姻緣關系,在代表著人民群眾利益的執政黨產生后,政治人本性的特征越來越顯示出來,政治觀的科學性應該體現在它的人本性上。
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安全政治學是體現人文關懷有著強烈的人文色彩的政治學。
安全生產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應當看到,全國每年有10萬多人死于各種事故,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對事故造成的危害,我們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必須轉變單純追求經濟GDP增長的片面政績觀,糾正只顧經濟增長,忽視安全的做法,防止出現“帶血的煤”、“含淚的油”;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障人的安全,防止出現各類事故,減少職業病的發生;要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安全與經濟,安全與效益,安全與生產,安全與管理等多種關系,既要使各項事業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有序進行,又要防止出現以安全為借口,消極停工、減產,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錯誤做法。
安全政治學注重安全發展文化、安全政治文明以及安全發展的監管體制等方面的建設,目的是在安全發展觀指導下,建設好安全保障型社會。安全發展文化的缺失是影響我國安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安全發展文化,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強化安全發展觀,促進安全政治學發展的重要內容。
要做到安全發展,還需要科學的有助于安全發展的制度設計。只有加強對于安全發展的科學管理,強化監督力度,填補制度設計中的漏洞,才能保障安全發展的順利進行。只有人人都注重加強安全保護并形成有利于安全發展的良好行為方式,才能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最終達到生產發展和人身安全共同促進的理想境地。
要建設安全保障型社會,就必須將貫徹安全發展的科學理念和指導原則融入國家、地方、部門和行業、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中,納入到“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堅持把實現安全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健康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責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促進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在國家規劃指導下,安全生產“十一五”規劃、安全科技發展規劃、煤炭工業安全發展規劃等,已經陸續出臺。各地政府在制定地方發展規劃中,也都列出了安全生產的內容,設置了相應的安全指標,明確了奮斗目標和保障措施等,實現了與國家的“十一五”規劃相銜接,做到有目標、有項目、有資金、有措施、有支撐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方略,以安全發展促進我國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
上一篇:教學游戲課件在安全培訓中的應用
下一篇:防洪預案的編制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