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的“泰坦尼克號”豪華旅游船沉沒,給后人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訓,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與船長自信本船船體的“安全可靠”、永遠不會沉沒,自信自己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有關。
“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在冒險選擇大西洋北部有冰山漂移出沒的水域時又沒有采取一些防范“預控”措施,諸如增派“了頭”,及時檢測水溫變化,使用船上雷達嚴密監視航道水面上的異常情況等,等突然發現船前出現“一團白霧”(冰山)時,緊迫局面已經形成;如果當時船長果斷地采取船頭與冰山相撞,當然后果也很嚴重,但起碼可爭得一些營救時間。不幸的是,因為船長過于“自信”,不顧及客觀條件和避碰一旦失敗時更加嚴重的后果,卻采取了為時已晚的緊急避碰,導致右舷船身撞到了冰山,結果船上的5個密封船艙(“安全可靠”的王牌之一)破裂、斷裂,造成該船很快沉沒,死亡近2000多人!
動態系統的駕駛操作、駕駛員應具備、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方式與謀略?這也許是值得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人的言行所出現的差錯,與思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關,這是因為人的言行需要通過思維去實施。人的這種實踐思維,涉及人的思維方略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上;而思維的過程,又與人的知識、經驗、動機以及思考問題的立場等密切相關。
“雙重性”思維方式增強駕駛風險意識
人世間事物的復雜性與聯系性,要求人們思維的多樣性與多重性。駕駛人員要建立“雙重性”思維方式,即“識別的雙確認,判斷的雙側面,應變的雙保險”。它要求駕駛人員在目標識別、判斷、應變等環節都應保持“雙重性”(兩面性)思維,防止“單重性”(一面性)決策,這對避免和減少駕駛失誤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由于識別、判斷、應變是一個連續的認識過程,前一環節的失誤,可在后一環節的“雙重性”思維活動中得到補償,這在安全生產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雙重性”思維的實質,在于舍棄了某一事物的真真假假的表象,而抓住它的本質屬性。動態系統的駕駛操作,必須嚴格養成善于制定比較周密的作業操作方案的習慣,以充分發揮設備性能特長與各種有利條件,結合該次作業任務的條件、環境等具體情況,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諸如檢查、調控、“預控”等措施,克服各種困難,確保安全優質地完成預定作業任務;同時,方案要估計到各種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與意外事件,結合以往發生事故的經驗教訓,采取相應應變防范措施,備有“兩手”,防患于未然,即使意外發生,由于“有備”,才有望轉危為安,或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這就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精髓所在。
思維謀略提高駕駛應變水平
人從事某種工作活動或操作活動的過程,是大腦不斷“接收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思維基本模式就是“判斷、分析、綜合、決策(處理)”。而“判斷”,則需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與諸多規則、原理、規律等,涉及人的“概念思維”;“分析”,則須進行分類、推理、比較,理出事物之間的一些必然的內部聯系及其因果關系,涉及人的“邏輯思維”;“綜合”,則要靠概括性的歸納、提煉、重組、生成,涉及人的“應變思維”;“決策”并下決心進行處理時,則要考慮、選擇,并準備承擔某種可能后果,它又與人對情境、車船狀況、操作主體(駕駛員本人)的判斷以及目標、對策的立場、動機變化密切相關,涉及人的“定位思維”。
因此,駕駛員必須了解、熟悉并遵循大腦思維的一些基本規律,從而提高人的反應行為的可靠性,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失誤。現將上述4種實踐思維謀略簡述如下:
1、定性與定量概念思維
所謂“定性”,是指對某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個科學定論;而“定量”則是其“定性”的具體體現。兩者互為依存,也互為制約,是概念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
人從事某種工作活動,涉及諸多“定性”規定,如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哪些在什么情況下可為等,而這個“什么情況下”則屬“定量”的界限,一旦超越其界限,就是“定性”的錯誤。因此,掌握“定性與定量”的一些科學概念,對規范人的行為,對準確判斷、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抓住問題的實質與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動態系統的駕駛操作,涉及船舶運動與操作基本原理、駕駛規范、安全守則及其一系列法規、政策等等,在這些規范駕駛人員的駕駛行為準則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定性”與“定量”概念。在海上運輸事故中,有不少與駕駛人員缺乏“安全航速”等一些“定性與定量”科學概念有關。1993年,在某港進港錨地發生了一起事故,一艘5000噸空載貨輪在臺風時沉船,造成23名船員死亡。當時風力已達12級,但駕駛人員竟冒險起錨,進港調頭,調頭失敗再拋錨時已固定不住船位,船體在猛烈強風吹襲下而走錨,撞山沉沒。這宗海難突出反映出該輪駕駛人員對本船的抗風浪能力與操縱性能存在一系列“定性與定量”的概念錯誤。
2、條理性邏輯思維
所謂條理性是指事物內部聯系及其相應因果關系,反映事物一些必然的發展法則。條理性也是邏輯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對操作人員在真實情境中熟練掌握和全面運用優良技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樹立良好的“工序”意識。這種意識是條理性邏輯思維的一種象征,反映出操作者訓練有素的氣質。據學者的分析,程序錯誤是操作錯誤的一種主要類型,其概率約占50%。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操作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根據本工種設備性能、特點、要求以及以往事故教訓等制訂出來的。對此,必須高度重視熟練掌握科學操作程序,努力養成各種良好的操作習慣,保持清晰的思路與思維的條理性,這對提高操作的可靠性有重要的意義。
(2).提高應變操作的預見性。動態系統的駕駛操作離不開預見性,諸如駕船操作的“三掌握”:掌握本船運動軌跡的預見性、掌握船位的預見性、掌握避碰處置的預見性。這些預見性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要點是建立相應、有針對性的“預測點”,即對每一次操作所需要的操作效果,對作業階段的轉換、連接等都應有它的“預測點”,以便及時發現操縱動量過量或不足.
(3).保持駕駛操作的協調性。駕駛操作受主客觀諸多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只有它們之間處于相對協調的狀態下,才能確保船舶的運動處于受控狀態。
(4).領悟駕駛操作的“連貫性”。“連貫性”是邏輯思維的一個要則。事物發展的一個法則是承前啟后,或者說是“由量變到質變”。對此,駕駛員應重視掌握駕駛操作的“連貫性”。
3、要領性應變思維
所謂要領,是指根據某種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規律,概括、歸納出來的關鍵要素。這些要素,反映事物之間內部聯系的本質屬性,一般也不會因作業條件與環境的某些變化而改變,具有相對穩定的性質。這就是說在工作中只有抓住要領、抓住綱,才能“綱舉目張”。有了這個依托和依據,才能適應一些不同的作業條件與環境。比如,船舶進靠碼頭的作業,其關鍵要素就是進靠角、余速、橫距三個方面。順利完成進靠作業的過程,就是成功處理這三個方面的過程。
4、全局性與局部性定位思維
所謂“定位”,是指思維的起點或出發點以及目標終點的預設性決定,它與人思考問題的立場、動機密切相聯系,常以種種習慣的形態顯示個體特征。
動態系統的駕駛操作,必須首先擺正自己的“定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配合生產,安全優質地完成相應任務。這是人的“定位”思維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人在從事某種工作活動的過程,從根本上講也是一個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辯證關系的過程,只有勝券在握的“全局一盤棋”,才能走出有妙著的“好棋”;全局由局部構成,某一局部特別是關鍵性的局部,一旦處置失當,勢必影響全局,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對鐵路安全運輸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