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注重建設生態文明,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山川秀美、綠洲常在”
堅持把解決好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加強資源集約、節約開發的同時,更加重視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友好型社會
采取最嚴格的措施精心保護生態功能區和著名旅游風景區,資源開發要確保對生態環境不造成大的影響
2010年即將過去,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也將迎來“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在祖國大西北的新疆,全區上下熱議的話題是,如何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確保新疆山川秀美、綠洲常在。
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任務艱巨。自治區環保系統既對新的一年和“十二五”充滿信心和期待,又深感責任重大。正如自治區環保廳黨組書記牛曉萍所說,“十二五”我們面臨重要考驗,我們堅信,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有國家和全國兄弟省市支持,新疆環保工作一定能實現既定目標。
自治區黨委政府確立“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發展理念,體現了高度的政治大局觀和責任感
回望2010年,環保工作在新疆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5月17日~19日,中央召開了新疆工作座談會,就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做出重大決策部署。要求新疆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建設生態文明,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山川秀美、綠洲常在”。
自治區黨委、政府迅速行動起來。
5月26日,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發展理念。
從6月10日起,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自治區政府主席努爾•白克力等自治區主要領導同志分赴各地州市和廳局調研,生態環境是調研的主要內容之一。
8月2日,自治區黨委中心組圍繞能源建設與環境保護這一主題進行了集中學習,強調指出新疆必須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8月5日,自治區黨委在伊犁召開“伊犁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座談會”,研究部署伊犁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以及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等重要工作。
會議要求各地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統一安排、同時部署,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切實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真正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科學合理有序開發資源,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確保資源的集約開發和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開發,不斷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堅持把解決好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加強資源集約、節約開發的同時,更加重視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友好型社會。
自治區分管環保工作的主要領導自治區黨委常委努爾蘭•阿不都滿金、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也多次聽取和研究安排部署環保工作。
新疆把環境保護上升到政治層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體現了高度的政治大局觀和責任感。
新疆可以用“博大”來形容。
新疆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6,是祖國版圖最為廣袤的行政區,容納著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大山系和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兩大盆地,綜合具有冰川、森林、草原、濕地、綠洲、荒漠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
新疆的生態地位可以用“重要”來形容。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上風向,三北防護林的最北區域,是全國沙塵天氣的主要物源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新疆生態保護事關我國大部分地區生態安全;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環境問題關系新疆民族團結,關系新疆發展與穩定,關系全國改革發展與穩定大局;新疆是邊境地區,與周邊8個國家接壤,界河眾多,跨境環境問題復雜,環境問題將影響與鄰國的關系。
同時,新疆的生態環境又只能用“脆弱”來形容。
由于降雨稀少,氣候干燥,沙漠面積和沙漠化土地面積大,新疆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荒漠化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2%,沙漠化面積約占48%,而綠洲面積僅占4.2%。
多年來,新疆在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受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增加、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基礎設施不足、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等因素的影響,自治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植被生態功能有所減退,水源涵養能力降低,草原整體功能退化,優質草原面積縮小,生產能力下降。一些湖泊水面縮小,部分河流時有斷流,部分湖泊水質礦化度增加。部分典型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一些鄉土物種呈現瀕危和滅絕態勢,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土壤鹽漬化、土地沙化等荒漠化問題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加強新疆環境保護是促進新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達成我國“穩疆固邊、富民固邊”戰略目標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國發展與穩定的客觀要求。
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新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強調堅持科學發展,使資源在跨越式發展中得到科學、合理、有序開發,生態環境得到積極、持久、有效保護。
2010年,新疆的環境保護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走過。
為確保國家的生態安全和新疆的科學發展,新疆寧愿犧牲局部、短期利益,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體現了新疆黨委、政府的遠見和勇氣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總體來說,由于新疆受自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發展速度仍然低于祖國東部地區,特別是新疆農牧民的整體收入偏低,據統計,2009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而新疆農牧民的人均收入卻只有4000元。
其實,新疆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新疆是中國煤礦、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預測石油資源量209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0.4萬億立方米,約占我國油氣資源總量的1/3,煤炭預測儲量為2.2萬億噸,約占全國煤炭總預測儲量的40%,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能源接續區和戰略性能源儲備區。
同時,具有豐富光熱資源和獨特氣候條件的新疆是發展“糧、棉、果、畜”四大產業的寶地。
但是,無序開發勢必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為了守護我國的生態屏障,新疆人民選擇了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障我國大部地區的生態安全。
“新疆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是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新疆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生態保護對于新疆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自治區環保廳黨組書記牛曉萍的話擲地有聲。
牛曉萍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伊犁是聞名遐邇的“塞外江南”,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西部最大的跨境國際河流;伊犁又是新疆的四大煤田之一,專家稱其潛在煤炭儲量“深不可測”,且具有埋藏淺、煤層厚、易開采、煤質好、煤種全的特點。
但是,對伊犁的發展,張春賢在伊犁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上明確要求,采取最嚴格的措施精心保護那拉提自然風景區、伊犁河源頭區域等生態功能區和著名的旅游風景區;要千方百計保護好現有的草原;保護好伊犁河的水質;保護好伊犁河兩岸的生態植被;保護好生態林和現有的河谷濕地。
張春賢強調,要保護好伊犁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一是必須遵循先規劃后開發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搞好整體規劃,未經規劃的資源不允許開發。二是資源開發要確保對生態環境不造成大的影響。三是工業項目一定要環保先行。要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的有效承載力,不符合環境標準的項目不能上馬。四是工業項目的布局一定要相對集中,利于環境監測。五是對伊犁河兩岸已受影響的生態植被,自治區和伊犁州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抓緊進行恢復。六是綜合施策,解決草場退化問題,從根本上遏制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七是要堅決做好城市污染防治工作。
為了避免企業在采礦過程中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大的影響,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煤炭資源勘查開發管理的暫行規定》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煤炭礦產資源探礦權出讓管理的暫行規定》,對進一步加強探礦權、采礦權管理,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促進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定。
自治區環保廳還下發了《關于加強資源勘探開發和產業發展環境監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大資源開發環評和“三同時”落實情況的環境監管力度,加強現場監察,嚴格執法,嚴肅查處污染破壞礦山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這些都是新疆為保護好生態環境采取的具體舉措。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這種在勘探、開采的過程中,規劃先行、環保優先的做法,將在新疆的三大天然氣和原油的主產區——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塔河油田以及主要分布于阿爾泰、準噶爾、天山、昆侖山的27個含煤盆地、57個煤田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是犧牲了局部、短期利益,但有利于實現“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這種選擇,體現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遠見和勇氣。
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對新疆環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新的一年和“十二五”,自治區相關部門已經做好準備
在南疆喀什市,吐曼河被譽為母親河,屬泉水型四季河流,全長73.7公里,流經喀什市區17.9公里,孕育了噶爾古絲路文明,在喀什市的發展史上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近30年來,隨著鄉鎮企業、醫院、餐飲業、集貿市場等在吐曼河兩岸出現,尤其是當地工業的迅速崛起,使吐曼河兩岸成為喀什市的繁華地段和人流密集區,河道污染問題逐漸加劇。
“母親河”變成了“納污河”。2007年開始,吐曼河水環境整治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了。現在,吐曼河水質由過去的劣Ⅴ類上升為Ⅳ類。變“靚”后的吐曼河不僅成為喀什市民休閑游覽的新景點,還吸引了海內外大批游客。在今年9月4日舉行的烏洽會喀什交易團項目簽約會上,簽約72個項目,資金總額達64.2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
吐曼河的變遷只是自治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自治區全面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著力解決了一批危害群眾健康、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各項環保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
據了解,2008年以來,新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略有好轉,好于二級的天數由“十五”末的73.9%提高到85.5%,1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烏魯木齊市空氣質量好于二級天數達到71.8%,比“十五”末增加1.7個百分點。全區地表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監測河流Ⅰ~Ⅲ類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由80.3%提高到88.3%,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總體水質良好,水質達標率為84.6%。
在污染防治方面,全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增加明顯,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2.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6%。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完成減排項目208個。實施了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防治及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博斯騰湖、吐曼河流域綜合整治等工程,區域環境質量得到一定改善。
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實施了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南疆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啟動了艾比湖流域生態保護工程,開展葉爾羌河等多條河流水土流失治理,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萬平方公里,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34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46。綠洲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1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6.3%提高到31.8%。累計圍欄天然草原1.4億畝,新建人工草料地67萬畝。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超過113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2%提高到2.94%。
同時,全區已建成國家生態鄉鎮、生態村11個,建成各類有機食品基地107個,國家、自治區“以獎促治”綜合整治村莊137個。
截至目前,自治區已完成了11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的任務,塔河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初步扭轉了生態惡化趨勢。曾經遭遇工業、醫療、生活、養殖廢水污染的吐曼河,如今經過大力整治,已經變成一條穿越喀什城區的景觀河。
“十二五”時期,是新疆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狀況的關鍵時期。自治區黨委提出要以現代化為引領,以科技、教育為支撐,加速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打造中國西部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美好新疆。
“這一選擇對自治區環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必須正確處理跨越式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們既要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又要吸取他們的環境污染教訓,把跨越式發展建立在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基礎上。今后應本著‘發展是硬道理,環保是硬約束’的基本原則,做好各項工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自治區環境保護廳黨組書記牛曉萍這樣說。
針對“十二五”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自治區環保廳廳長杜力洪•阿不都爾遜表示,“兩個可持續”既是發展理念,也是發展要求。因此,要“下決心、動真格、使實勁”,扎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把環保優先、生態立區落到實處。
自治區環保廳研究今后一個時期的環保工作,認為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快規劃和規劃環評工作步伐。加快自治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并開展“十二五”規劃戰略環評,加快“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步伐并盡快與全國環保規劃銜接,抓緊完成自治區生態功能區劃和環境功能區劃;資源開發必須先規劃后開發,未經規劃的資源不得開發,同時資源開發規劃要堅持高起點、高水平。
——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管理,提高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禁止新建工藝落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清理未落實環評的未批先建項目和未落實“三同時”擅自開工或不經環保驗收長期試生產項目,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采取綜合措施,加大污染減排力度。本著“應治盡治、應關盡關、實現達標排放”的原則,加大現有污染源的工程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快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博斯騰湖、艾比湖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應急工作,增強現場處置能力。
——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生態建設和農村環保工作。建立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協調聯動機制,形成生態監測、建設和保護資金、政策、監督執法等多方合力,提高管理和建設水平。推進實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項目,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加大投入,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垃圾和污水處理率,采取駐廠督辦的形式督促企業加快處理設施建設。
——切實加強環保隊伍執法能力建設。抓住機遇,加大投入,以全區三級環保機構環境監測、監察、科研和信息化等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加強環保基礎能力建設。
——加強環境立法工作,提高環境保護法制化、規范化水平。圍繞環保中心工作,盡快出臺有關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減排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切實轉變環保部門工作作風,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努力做到提前介入、主動服務,體現“新疆效率”,堅持嚴格把關,嚴格執法,保障環境安全,為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保駕護航。
新疆有中國最美的生態綠原喀納斯,有溫潤肥沃的伊犁河谷,有葡萄遍野的吐魯番盆地,有中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2000多萬新疆兒女將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發展理念,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確保新疆山川秀美,綠洲常在,以此確保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安全。迎接“十二五”,面臨重大考驗,他們已經做好準備。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