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它的成立彰顯了國家及新疆自治區對野駱駝保護工作的重視。
那么,被稱為“沙漠之舟”,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保護紅皮書列為世界極度瀕危保護動物的野駱駝,現在處于怎樣的生存狀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一年多的時間里,在保護野駱駝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面臨著怎樣的困難?
野駱駝數量稀少
保護區不斷升級
2010年11月下旬,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科長、高級工程師袁磊等10余名科考人員,再次對羅布泊腹地野駱駝的生存狀況進行考察。而這次科考工作,已經是他們2010年第四次進入自然保護區進行科考。
據袁磊介紹,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野駱駝不足1000頭,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新疆、甘肅及蒙古人民共和國。在新疆境內的野駱駝主要分布在羅布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哈密伊吾縣和中蒙邊境交界的地區,尤其以羅布泊地區分布數量最多。
為了保護野駱駝,1986年,新疆自治區成立了面積為1.5萬平方公里的阿爾金山省級野駱駝自然保護區;2000年5月,保護區面積擴大到7.8萬平方公里;2003年6月,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野駱駝自然保護區;2009年10月28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成立。隨著國家和自治區對野駱駝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自然保護區得以不斷升級。
“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后,我們對野駱駝的考察工作一直沒有間斷。”袁磊說,“一次考察中,我們在保護區腹地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發現了64頭野駱駝的清晰足跡,這讓所有的科考隊員興奮不已。”考察隊員在近些年的幾次考察中也發現過數量不少的野駱駝足跡,但這次卻是發現野駱駝蹤跡數量最多的一次。
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宇告訴記者,自從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成立以來,先后兩次組織由多名學科專家參與的科考隊對羅布泊地區的野駱駝生存狀況進行綜合性的全面考察。這兩次考察的相關項目分析和整理工作現在正在進行,準備明年匯編成冊。
他說,根據調查的情況,十年來新疆野駱駝的數量基本保持穩定。“現在大約有450頭左右,不到500頭。”
人類活動太頻繁
保護工作難開展
野駱駝的生存能力較強,耐旱又耐寒。它們主要采食紅柳、駱駝刺、芨芨草、白刺等荒漠植物,喝又苦又澀的咸水。冬季,野駱駝可以食雪補充水分,但是食物很缺乏。袁磊擔憂地說:“以前,自然保護區里的生態環境對野駱駝的生存是適宜的,但是由于近年來人類頻繁在這里活動,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進而減少了它們的種群數量。”
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護科科長楊正中介紹,今年以來,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已經查處了兩起在保護區探險和撿石頭的“入侵者”。
楊正中說,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凡是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確需在自治區保護區內進行勘察、采礦或者開發建設活動的,必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申請,經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取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后,方可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向有關部門辦理其他批準手續。”
“但是事實上,我們在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巡護時,發現有些人不經保護區管理機構批準,擅自開發。”楊正中說。
“進入保護區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必須先征得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許可。野駱駝生性膽小、機警,像采礦、修路這樣的大型工程會嚇跑野駱駝,從而縮小它們的生存區域。此外,這幾年興起的探險旅游熱,也讓羅布泊地區成了探險旅游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地方。這些人類活動對野駱駝的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管理局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具有行政執法權,對保護區范圍內發生的違法行為可依法進行處罰。雖然我們有執法權,但是執法效力較弱,對部分非法進入保護區進行開發活動的行為有時還需通過法院來強制執行。”楊正中說。
開發保護要協調
加強監管是關鍵
張宇認為,1994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距離現在已經16年了,很多情況發生了變化。該條例中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放牧、開礦,狩獵……”但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太大不讓搞礦產開發并不現實,而且地方也急于發展經濟,有些礦在保護區成立前就已經在開采。
“目前相關法規正在修訂過程中,但一直沒有出臺。”張宇說,“現在由于監管力度較薄弱,保護區管理局采取的是固定檢查和流動巡護結合的管護手段。但保護區管理局只有30多名管護人員,要全面覆蓋整個保護區難度很大。”
袁磊告訴記者,他們還發現有些牧民的家養駱駝也在保護區放養。“如果出現家駱駝和野駱駝雜交的情況,將會對野駱駝的種群存在嚴重影響。”他認為,之所以保護區里出現這么多人類活動,其主因還是人們對野駱駝保護的意義沒有充分的認識。因此,加強對野駱駝保護的宣傳力度迫在眉睫。
采訪即將結束時,楊正中對記者說:“野駱駝是世界上的瀕危物種,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擔負起野駱駝保護工作的責任。如果將來我們的子孫們只能從教科書中看到它、了解它,那是我們這些野駱駝保護工作者的失職,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犯下的罪過。”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