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的冰窟
遼東灣的海浪被寒潮定型:有的像高塔、有的像碉堡、有的像山丘、有的像怪石……
國家海洋預報臺2月8日的海冰警報顯示:受寒潮影響,渤海遼東灣海冰增長迅速,未來幾天,受大范圍降雪和大風降溫的共同影響,渤海遼東灣海冰范圍將達到80~90海里(注:1海里=1.852公里),一般平整冰厚15厘米~25厘米,最大冰厚45厘米。海冰將對港口設施、海上交通運輸和生產作業產生嚴重影響。
為此,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首次啟動《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現場:海面上冰山造型各異
盤錦是遼河入海口,因此,這里是遼東灣海冰災害最重的區域。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灘海管理站。站在管理站的平臺上向西望去,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面,看不到流動的海水。
據站長白國樺講,每年冬季這里都結冰,冰面一望無際。今年的海冰情況更嚴重,海冰堆積得像小山一樣,更宏偉壯觀。
記者看到,海冰形成了各式各樣造型,有的像高塔、有的像碉堡、有的像山丘、有的像怪石……
記者踏上坑洼難行的海冰,同行的王師傅是當地人,他告訴記者,這些形態迥異的“冰山”,一般是2~3層海冰重疊在一起,隆起得越高,海冰重疊層越多。
徒步前行一小時后,記者來到海冰最高點。這一個隆起的“冰山”,至少有2米高。“冰山”隨著海岸線連綿起伏,至少有10公里長,個別的冰體斷裂,裂紋寬度可達10至20厘米。
王師傅告訴記者:“這個冰山都是由海水潮汐時沖擊而成的。”
回憶:突遇大風被海冰困12天
在盤錦漁民最集中的大洼縣二界溝鎮二界溝碼頭記者看到,岸邊數百條漁船被封凍的海水凍住。
一位姓李的漁民說:“每年都凍冰,但今年海面結冰現象最重。”他指著海面告訴記者,從二界溝碼頭至海面的距離至少10海里。
靠打魚為生的楊春山有30多年的航海經驗,他曾親身經歷過海冰災害。據他回憶,1986年正月初六,他帶領6名船員出海打青蝦,打了兩萬多斤青蝦,返航時,突遇大風,海面結冰,船無法前行。
“與陸地取得聯系后,我們只好等著大家來救援。”楊春山說,“一個星期過去了,船上的水和食物都沒了。只好吃青蝦充饑。”第七天的時候,飛來了一架直升機,向船上投來了食物和水。“又過了5天,南風來臨,海冰開化。雖然船能夠行進,但是,不斷地遭到冰排的撞擊。后來,船只好慢慢地行進,12個小時后,終于返回碼頭。”
楊春山分析形成海冰的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今年氣溫較低,易結冰;其二,海灘較淺,易結冰;其三,遼東灣盤錦海域恰好是遼河入海口,海水比重較小,因此易結冰。
措施:緊急部署防冰減災工作
海冰嚴重地威脅到港口設施、海上交通運輸和生產作業。
2月8日,我省啟動了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向沿海各市政府發布了“海冰警報”,并通過遼寧衛視向全省播報海冰災害的有關情況。
隨后,盤錦市緊急部署防冰減災工作。
據記者了解,遼東灣的盤錦的近岸海域,從海岸線向大海延伸出去70海里都是浮冰,冰層最厚達一米以上。
截至記者發稿時,盤錦海域未發生一起事故,防災工作正在井井有條地進行。
又訊(記者 李戰洲)受前幾天寒潮和北風的影響,旅順北部渤海海面出現了冰封大海的壯麗景觀。
據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黑石村村民介紹,海冰是在本月5、6日形成的,這次海冰形成比往年速度快。
旅順口區海洋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個遼東灣浮冰范圍已經延伸了70海里,厚度大致在15~25厘米之間。目前,封海尚未給當地的海洋漁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隨著大連地區氣溫的逐步回升,海冰也將慢慢消失。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