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山澗,散落著石塊、木頭,人們在尋找最后一名失蹤者。
16日下午1時許,在龍巖梅花山保護區腹地內,一座在建的約23米高的石拱橋坍塌,造成3死2傷1失蹤。龍巖市市委書記張健聞訊批示:緊急施救,確保安全;做好死者家屬的安撫善后工作;成立調查組,對整個事件進行調查;通過此次事故,對全縣的安全生產進行整頓,并深入到各個自然村。
龍巖市、連城縣、莒溪鎮三級部門趕赴現場,組織當地群眾和消防、公安、衛生等部門實施搶救。
事發的石拱橋,建在山澗上,橋高約23米
營救人員正在搜救失蹤者
【回憶】
翻橋落水后獲救
事故地點位于莒溪鎮陳橋村赤水溪上,距離鎮區有30公里的山路,其中近10公里路段是村民近期自行修建出來的便道。而事故地點前2公里甚至沒有路,要靠攀爬山林才能進入,交通條件較惡劣。在建的這座石拱橋,高約23米,長27米左右,由水泥和石頭構成,橋身有一個拱洞。
事故中的兩名傷者,均被送往連城縣醫院。記者從醫院了解到,傷者羅理中傷勢比較嚴重,雙側胸肋骨骨折、氣胸,右小腿骨折,經手術目前生命跡象穩定。而另一傷者彭木長生,下顎輕微挫裂傷。
彭木長生告訴記者,事發前橋梁只剩一米的距離就要合龍了,“橋是從兩邊向中間建的,原定那天下午就會全做完,鞭炮都已經買好放在旁邊了”。
彭木長生當時正在橋上鋪石頭,聽到崩裂的聲響后,他立即往橋頭跑。在跑的過程中,彭木長生推了一把跑在他前面的老鄉曹大聲,曹在橋塌下的一瞬間抓住了岸邊的藤木,掛在了半空。而彭木長生逃不及,掉入水中后,他抓住木頭浮上水面獲救。
兩姐妹命喪橋底
3名遇難者分別為羅美鳳、傅明鳳和張春妹,都是當地村民,屬陳橋村盂窟村民小組,在施工現場做泥水小工。
而羅美鳳(養女)和傅明鳳是姐妹,才到工地做了三四天。“我當時聽到‘轟’的一聲巨響,想到兩個姐姐都在那里,心里就知道事情不好了。”傅昌賢是兩姐妹的弟弟,事發前正在對面的山里砍竹子。他說自己是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村民。
傅昌賢趕到事故地點時,羅美鳳躺在一塊木板上,已經身亡,而傅明鳳被壓在石塊下,只露出一個腦袋。“她當時還有一口氣在,等我把她挖出來時,人也已經不行了。”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3名遇難者均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突發的災難,給3個家庭帶來了抹不去的傷痛。
【施救】
村民自發參與搶救
記者在事故地點看到,約20米深的山澗底一片狼藉,到處都是成噸重的石塊和木頭,搜救工作還在進行中。據介紹,修建石橋的工程隊共有20人,事發時有9人在施工,其中6人在橋面上。
事發后,龍巖市副市長溫錫浩率隊,帶領市、縣、鎮三級領導和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組織各個相關部門進行施救。當日下午5時許,3名遇難者的尸體和2名傷員都已經找到,只剩下一名失蹤者還未找到。
施救人員介紹,事故當天除了政府部門的搶救人員,還有30多名村民自發趕過來參與施救。由于交通條件限制,趕到的120急救車只能停在山下。為了能將傷者及時送出事故地點,村民們一路用砍刀開路,確保了施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原因】
工人稱
可能是石拱不正造成
陳橋村村民羅興繁和羅方成,在事故當日被請到工地抬石頭,他們均表示早在事故前便有了預兆。“拱洞歪了,雖然還沒鋪上石頭,但從搭起來的模板看,兩邊不一樣高。”
羅興繁說,當天中午1點左右,他們兩人到工地抬石頭上橋面時,就聽到了石子飛落和模板發出的響聲,他們當時就對老板說,這樣建起來的橋肯定不行。
“我們把石頭放下,走到另一邊,橋就塌了下去。”羅興繁說,當時老板羅七長剛走到橋中間,探頭看橋拱有沒歪,就跟著掉了下去。 直至昨晚記者截稿時,搜救人員仍未找到羅七長。
【部門】
橋梁初查
村民自建三無工程
連城縣政府分管安全工作的副縣長吳大智介紹,據初步調查,事故石橋為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籌建的“三無”工程。吳副縣長說,約一個月前,附近的大灌水電站工程,將一條道路淹沒,盂窟村民便推選出8名代表,通過籌資的方式,自發修建一條便道,并將橋梁工程承包給了長汀人羅七長。
盂窟村民小組的人口80多人,修路的資金是水電站之前賠償的60多萬元。“因為地處梅花山保護區,不能隨便修橋,于是村民便跳過政府,自己請人來修橋。”吳副縣長說,據初步調查,這座石橋沒有經過審批,沒有請專業機構設計,修建單位更無資質,屬“三無”工程。因此,之前縣、鎮兩級政府,都不知道在深山里還有這樣的工程。
吳副縣長表示,經過這次事故的教訓,縣里將在近段時間對整個縣的重大工程,重新進行大范圍的生產安全檢查,并將深入到各個自然村開展工作。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