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來,"安全生產""安全發展"頻頻見于各個會議、各個文件和各個媒體,成為山西最為揪心、最被關注的語言和詞匯。
從"發展是硬道理,但是沒有安全保障的發展就沒道理"到"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再到"以安全發展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這種被連續刷新的"提法",始終貫穿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老百姓樸素的理解就是 "這個問題說透了,說清了"。
11月3日,在省委中心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二次集中學習時,省委書記張寶順說,在山西"只有實現安全發展,才能為轉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為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提供有效保障"。
安全發展是大安全,是整個經濟社會的安全運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可謂千頭萬緒。
在山西,由于特殊的產業背景,"大安全"就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與其他相比,安全生產就是首先要解決的難題,F在,山西上上下下正在同心協力破解這個難題。
安全生產壓力下的山西,正在進行堅決而執著的轉身。
變事后查處為事前懲戒,寧聽罵聲不聽哭聲
用"悲喜交加"來形容2008年的中國,大約是比較恰當的。
或舉國悲痛,或舉國歡騰,大事喜事悲事盛事接連降臨腳下這片古老的土地,眼下的金融風暴更是席卷全球……
然而,即便是在這個重磅新聞井噴的年景,僻居一隅的山西照樣沒有淡出公眾的視線。襄汾"9·8"尾礦庫潰壩,一下子搭進去270多條鮮活的生命……
免職、撤職、刑拘、逮捕……省里采取斷然措施,臨汾、襄汾大批失察失職瀆職官員被卷了進去。記者在網上瀏覽了與此相關的數千條跟帖,輿論幾乎一邊倒:就要這樣的鐵手腕!
很快,山西就有另外一批官員被查辦。10月中旬,汾陽市國土局長等5名干部受到撤職或者免職等處分并進一步展開調查……
在全國掀起"問責風暴"的大背景下,處理責任官員并不新鮮。然而這次卻特別引人注目--
這批官員"栽跟頭"并不是因為出了事故,而是被查出轄區的事故隱患。
從事后查處到事前懲戒,這里面究竟傳達出了什么信息?
省委書記張寶順說:"對重大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不力的,要視同發生事故嚴肅處理。這在山西要成為一個制度,不要等死了人再去追究責任,那就晚了……"
沒有出事故也要追究責任,這些干部會不會罵娘?
代省長王君回答:"現在聽到罵聲固然不好,但是總比出了事故以后,聽遇難者家屬呼天搶地的哭聲要好得多。所以我們寧聽罵聲,不聽哭聲!"
事實上,山西對事故中的失職瀆職官員向來毫不手軟。
從查處官煤勾結,到大張旗鼓地開展煤焦領域的反腐敗斗爭,山西發出了整頓吏治的最強音。
行政問責,對強化安全生產無疑是個大大的進步,但是僅僅處分干部就夠了嗎?
山西說:遠遠不夠!
真正構建長效機制,走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怪圈
安全發展不能等同于和諧發展。但是可以肯定,不安全就是最大的不和諧。
安全發展在山西有著特殊的意義。
山西煤礦、非煤礦山和尾礦庫有近萬座,還有為數不少的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壓力非常大。雖然近幾年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特別是煤炭百萬噸死亡率創出歷史最高水平,但是安全生產形勢時好時差,被動局面尚未根本轉變。
山西社科院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某一個煤礦來說,出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對于山西來說,幾千個小概率就變成了"事故頻頻"。
面對按下葫蘆浮起瓢的一系列災難事故,近幾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進行了不遺余力的努力,并且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要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否則,安全投入上來了,監管出了問題;煤礦事故遏止了,非煤企業又出事了。
從產業結構調整到大公司大集團戰略,再到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山西安全生產的總體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
2007年12月20日通過的《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對企業的安全投入、安全監督和事故處理等,都做了詳盡的規定。
這里特請大家記住這個日子:襄汾"9·8"潰壩事故后不到20天的2008年9月27日。這一天,省政府在認真深刻總結沉痛教訓的同時,開出十劑良藥,那就是盡快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的十項制度,用制度去管理生產,治理事故。
這十項制度是:安全生產委員會制度;廳(局)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合執法制度;隱患排查制度;事故約談制度;事故和隱患的舉報制度;重大危險源監控制度;煤焦領域反腐敗制度;專項督察制度;行政問責制度。王君稱之為"十管齊下"。
從整肅吏治到行政資源整合,從預防到問責,十項制度囊括了這些問題的方方面面。
一位國有大礦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們從上到下一直都呼吁要建立 "長效機制",但什么是"長效機制"?其內涵是什么?怎么建立?心中比較模糊。"十項制度"給他們開了思路。
記者也從這 "十項制度"中領略到了"制度"的真正含義。比如安全生產事故排查,過去有很大的隨意性,即根據形勢變化去組織排查,而一旦上升到"制度",那是要定時間定人員定任務排查的。再比如行政問責制度的設計就十分具體:發生多大的事故,免到哪一級?免什么人?再比如"落實責任",究竟誰來落實?怎么落實?出了事故,板子該打誰的屁股?怎么打?打幾下?等等都有很強的操作性。
對于十項制度的文件起草,省政府給有關方面開出了具體的時間表。
這次會議以后的兩周時間,十項制度中的八項便放在省長的案頭。
狠抓落實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和創新
如果翻開省、市、縣、鄉各級政府近幾年來的會議記錄,我們就會發現,有關"安全生產"的內容肯定是接二連三;再看看各級政府圍繞安全生產建立的制度和下發的文件,肯定是汗牛充棟。然而,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根本原因就是,制度掛在墻上,口號喊在嘴上,落實停留在會上。
正如張寶順同志說的那樣,目前干部隊伍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工作不落實,特別是一些領導同志不負責任、不深入一線、不采取得力措施。
代省長王君告戒各級干部要 "清醒清醒再清醒,過細過細再過細,扎實扎實再扎實,落實落實再落實"。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目前各地對轄區內進行全面的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進行專項治理。
地毯式排查,并不是一個新鮮手段。但是這次卻不一樣:排查不僅僅是安監部門的事情,而是條縷分析,歸口負責。一個行業一個行業,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去治理。省政府要求"明確責任",重在解決"誰去治理"的問題。
盡管長治向來是山西境內事故最少的產煤區,但這次也絲毫不敢馬虎。
10月下旬,長治市委、市政府在當地報紙上公布了市委書記、市長的電話號碼,并向群眾發放了96萬張印有市委書記和市長電話的名片,號召人民積極舉報安全生產事故和隱患。
此前,長治市已率先在山西省設立了《煤礦事故前責任追究制度》和《最不安全礦井公布制度》。
此舉引來了不同的聲音。效果如何?尚需假以時日。但這個行為至少說明了政府抓安全生產的信心和決心。
面對前所未有的問責風暴,各級干部動起來了。"勇于任事"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能否"善于任事"?卻是被長期忽略了。
省委黨校一位教授認為,有的干部工作積極性很高,但是找不到辦法。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研究問題,不但要勇于任事,還要善于任事。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要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僅有熱情是不夠的。
發展經濟是政績,安全生產也是政績。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產考核評價體系。
誰來建立?怎么建立?什么時候建立?這不是需要我們去落實的工作嗎?
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山西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山西多年來形成的產業結構,要徹底調整過來,非長期堅持不能奏效。
然而,有一條可以肯定:從根本上扭轉安全生產被動局面,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也有恒心!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