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理由
昨天下午2時許,福州城門鎮福峽路與螺城路交叉路口發生慘烈車禍,一輛大型工程車從福峽路左轉彎進入螺城路時與一輛電動摩托車發生碰撞,電摩上的兩名少年倒地后被工程車軋過,其中一人當場死亡,另一人重傷。
記者了解到,事發路段剛通車不久,由于交通設施不完善,交通秩序混亂,人車混行,事故頻發。完善交通標志、隔離欄等設施,已迫在眉睫。
工程車違規拐小彎與電摩相撞
下午2時40分左右,記者趕到現場,看到車牌號為閩A32801的大型工程車停在路邊,車身長約12米,車廂上標注“限載31噸”。車輪邊有大灘血跡,拖了半米多長。
遺體邊,一位中年婦女坐在地上捶地痛哭,聲嘶力竭,幾次暈倒在身后親友的懷里。
現場有死者的鄰居告訴記者,死者是臚雷村村民———18歲的小陳。中年婦女是小陳母親,小陳父親正在趕來的路上。小陳是家里獨子,父母辛苦打工供兒子讀書,小陳初中畢業后在一家汽修廠學習手藝并打工,是個老實聽話的孩子。昨天,小陳剛好沒有上班,就騎著電摩送親戚孩子上學,沒想到出門沒多久就傳回噩耗。
“車后座上的男孩15歲,在城門中學上初三,是小陳親戚,不是親弟弟。”這位鄰居介紹。
3時許,小陳父親趕到,夫妻倆哀聲痛哭,不少圍觀者跟著落淚。
隨后記者趕往市二醫院,到4時許,那名重傷的少年被推出急救室,仍在昏迷中。醫護人員表示,該重傷員暫時脫離生命危險,但是能否保住右臂,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倉山警方表示,這輛工程車從福峽路進入螺城路,必須提前進行左大轉彎,而根據這輛車在事故現場的停止位置判斷,它很可能是小轉彎進入螺城路,導致與電摩迎面相撞,這是違反交規的。但是這一路段路面情況比較復雜,還需要進一步調查才能作出責任認定。
[馬上調查]
事發路段 交通設施不完善 每天事故不斷
記者看到,螺城路與福峽路的交叉路口,地面上并沒有交通標志,人行道、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也均未予以劃分,各種車輛與行人混行,場面觸目驚心。住在附近的王女士表示,小陳的不幸絕不是偶然事件,這一路口每天都要發生各種碰撞和刮擦,“螺城路上走的都是大車,路面沒有劃分道路,我們過街都膽戰心驚”。
記者了解到,福峽路和螺城路通車不久,包括路面交通標志、隔離護欄、隔離花圃以及地下人行通道等基礎設施都還沒完善。
福州城門派出所統計,福峽路與螺城路上一天能接到十多起車禍報警,而路面交通標志不明,也給警方處理案情增加難度。特別是螺城路上有福州火車南站、大型樓盤等多處工地,推土機、渣土車、水泥罐車等眾多大型車輛不分晝夜在這條路上來往,秩序比較混亂。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警表示,這一路段沒有劃分車道,沒有豎立限速標志,小車、摩托車和行人在大型工程車中穿行,如果大型工程車駕駛員注意力不集中,大型車就可能像坦克一樣朝小車軋過去。
記者看到,螺城路上原本規劃為“非機動車道”的路面上堆放著渣土與垃圾,自行車與電摩只能在“機動車道”上與大型車輛搶道。附近一位市民說,這段路是他回家的必經之路,他也很想按道行駛,但路面沒有分道,只能和其他車輛混著走,希望不要發生意外。
福峽路 交通壓力驟增 未來情況不樂觀
本月起,烏龍江大橋通車,這給剛拓寬的福峽路帶來很大的交通壓力。據統計,在烏龍江大橋通車前,福峽路的車流量大約為每天2000輛,而烏龍江大橋通車后,這一路段車流量驟增為每天2萬輛。
一位民警介紹說,福峽路的路面交通標志沒完善,再加上車流量劇增、附近村民橫穿馬路等因素,這條路交通有點亂。
記者驅車沿福峽路行駛,在寬敞的路面上,基本看不到斑馬線。因為村民橫穿馬路,車輛不得不緊急剎車,差點引起追尾。
據了解,福峽路沿途有八九個村子,這條路大約每隔一公里就設有地下人行通道,但目前均未投入使用,村民在車流中橫穿馬路的行為也并不鮮見。記者隨機采訪幾位村民,他們表示,現在地下人行通道還沒通,他們只能選擇近路“過街”,將來是否會走地下人行通道,還得看“方不方便”。一名男子建議,地下人行通道相隔太遠了,他希望能間隔著建幾座人行天橋,否則很難保證村民會按規范走地下通道。
目前,烏龍江大橋已經通車,螺城路上的火車南站與幾處樓盤正在緊張建設中,福峽路成為出城的重要通道,今后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同時,嚴峻的交通形勢也將進一步凸顯。如何完善這一路段的基礎配置,保障沿途村民以及過往車輛行人的交通安全,成為擺在當地政府以及交通部門面前的課題。
□快刀短評
工程車狂奔 誰來勒韁繩
近期與工程車有關的交通事故屢有發生。大型工程車如果發生交通違規,它所可能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其他車輛,如何加以嚴管不容回避。
行駛速度過快,最容易使工程車成為殺手。如何避免其飆車?杭州等一些城市對工程車予以限速,有的城市工程車要安裝GPS系統,若超速行駛,GPS就會將數據傳回,駕駛員將受罰。有的地方交警部門使用轉彎減速系統,對工程車予以監控,要求把轉彎的速度控制在10公里/小時以下。
由于交通相關設施不完善,剛通車的福峽路與螺城路近來事故不斷。而相關設施是否完善,還有許多人性化的細節要做。
正如福峽路附近的居民說,今后會不會走地下通道,要看方便不方便。國外有研究表明,人行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間隔距離是300米,否則就超出了忍耐極限,有可能造成行人亂穿馬路。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