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過拍攝到的照片看到,在垮塌的橋梁體內,充塞著鵝卵石、木棍和編織袋的混合物,鋼筋是鋪在箱梁內的,并沒有看到捆扎的情形。
現場:陽明灘大橋引橋匝道垮塌
哈爾濱陽明灘塌橋事故現場調查
昨日(8月24日)凌晨5點30分左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陽明灘大橋南面引橋群力新區匝道發生垮塌事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從北京出發,下午3點左右趕到現場。
現場已經被封鎖,有大量警察和武警站崗,在垮塌的橋梁四周都已設置了警戒線,而觀察塌橋視界最好的一棟正在施工的高樓工地門口,有兩名工地管理人員模樣的人正在守門,記者一進去就被勸出來。
不過記者通過拍攝到的照片看到,在垮塌的橋梁體內,充塞著鵝卵石、木棍和編織袋的混合物,鋼筋是鋪在箱梁內的,并沒有看到捆扎的情形。
現場:陽明灘大橋引橋匝道垮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發生垮塌事故的是哈爾濱西三環路陽明灘大橋南引橋的一個上橋匝道,在三環路和洪湖路交叉口附近,此處屬于群力新區,附近有許多新建的住宅樓盤,少數已經入住,多數還正在建設。
事故地點距離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不遠。從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乘車進入哈爾濱市區,在城郊結合部過了第一個環島以后,沿三環路高架橋往北大約兩公里距離,就是發生事故的現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垮塌的匝道下,有四輛貨車“躺臥”在地上,已經面目全非,一些白色塑料袋成堆地散落在地面上。一些圍觀者告訴記者,從橋上跌落的一共有四輛車,第一輛是拉飼料的,后三輛是拉石灰的(當地人稱為“大灰”),前三輛車當時正停在匝道上,第四輛車上到匝道后就發生了塌橋事故。
在現場周圍,警察已經拉起了警戒線。一名警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四輛車當中第一輛貨車不大,后三輛貨車都是加長的半掛車,連車帶貨加起來有200噸以上。而事故調查組成員、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王宗林認為,出事貨車一輛重達120噸到150噸,三輛大貨車在一起有500噸重。
住在事故現場附近的張先生對記者說,昨日早晨五六點鐘,突然“轟隆”一聲,樓房都在顫抖,窗戶也響了一下,他開始還認為是附近哪里發生爆炸了。后來他母親從南到北騎著三輪車經過現場,才知道是橋塌了。
距離現場20米左右的一個房地產開發樓盤工地上,小李在事故發生之后,和工友一起前往橋下救人,他們救出了一男一女。早上6點多鐘,警察來了,漸漸地事發現場人才逐漸多起來。后據哈爾濱官方發布的消息稱,事故共造成了3死5傷。
昨日晚間,記者從哈爾濱市第一人民醫院新聞發言人江女士處了解到,送到該院的傷員共有5個,其中3名重傷員,2名傷勢較輕,醫院正在全力治療。該醫院骨一科醫生表示,病人昨日情緒波動比較大。記者還看到,在該醫院骨科導診臺,有警察正在值班。
《每日經濟新聞》新聞注意到,發生事故的橋全長大約130米,垮塌的匝道有兩個車道,正處于匝道到向引橋主線并線的位置,由西向東傾覆。央視的錄像顯示,被砸路面上被砸出了深坑。
根據中國相關法律規定,每個行車道寬3.75米,兩個行車道共有7.5米,大型車輛一律靠右行駛。現場多人向記者介紹,當時前三輛貨車正停在匝道上,第四輛貨車上到匝道后發生了事故,現場多人認為,當時四輛貨車及其所載貨物重量全部壓在該橋的右側,導致受力不均發生事故。哈爾濱官方昨天發布信息,稱塌橋是貨車超載所致。
但現場多人認為是橋梁設計有問題。
記者現場看到,從橋體結構來看,出事的大貨車所停靠的上橋匝道一共有四個橋墩支撐,其中最接近地面的橋墩是一個蓋式橋墩,東面支撐該垮塌橋面的撐臂北面部分已經斷掉一半,南面完好,最高處的橋墩則有兩根立柱支撐,上部靠西一側承受著引橋半幅橋面的重壓,靠東一側則支撐匝道上橋處,其南面支撐垮塌橋面的一半結構中,也斷了大約兩米。
在兩個帶有懸臂的橋墩之間,有兩個沒有帶懸臂的柱式小橋墩。現場自稱做過橋梁施工的工人認為,該兩個小橋墩只能起到支撐作用,在橋面梁箱體受力不均的時候,并不能起到相應的平衡作用,將靠橋右邊的重力全部給了兩個帶懸臂的橋墩,而兩個橋墩的懸臂無法承受重壓時,事故就會發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上一下兩個帶有撐臂的橋墩撐臂都已經斷裂,兩個被壓斷的支撐臂,被壓斷的部分都在兩米左右,均折返了一百八十度,掛在殘余支撐臂的下部,垮塌下去的梁箱體一側還靠在兩個只剩半截的支撐臂上。
記者現場看到,在橋墩上,可以明確地看到有兩個支座,兩個支座中間就是該垮塌橋梁的中間線,而該中間線與該橋的主要受力橋墩錯開有3米左右的距離。事故發生后,有橋梁專業的人士在網上發文分析,認為該懸臂需要承受過大的壓力,有重車經過,容易造成失重垮塌。
哈爾濱出租車司機王先生告訴記者,由于該匝道位于機場高速出口的哈爾濱西三環上,哈爾濱市內限制重車通行,從而導致了從哈爾濱西部和南部需要北上松北新區的重車許多選擇走該匝道上橋。而附近的群力新區剛剛建成,入住人口不多,一般客車很少經過此處。
細節:未垮匝道接頭處裂縫漏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垮塌橋梁的梁箱體西面中間部位,已經開膛破肚,一些混凝土塊離開了該梁箱體掉落地面,露出里邊的鋼筋和混凝土構造。記者通過現場拍攝照片放大,看到在已經垮塌的梁箱體上,建造的材料比較豐富,其混凝土里含有鵝卵石、木頭等的混合物,一條編織袋還若隱若現地被凝固在梁箱體里。
記者放大垮塌的梁箱體的兩端照片,發現梁箱體的內部鋼筋沒有綁扎,無論是橫向放置的鋼筋,還是縱向放置的鋼筋,都沒有被綁扎。在現場圍觀的建筑工人看了記者拍攝的照片后抱怨說,該箱梁上的鋼筋直徑屬于12毫米的規格,一般橋梁上使用,應當使用直徑18毫米規格的麻花筋。
不過,受制于現場的警察和武警進行了所謂的戒嚴,記者無法前往驗證鋼筋的粗細。故而橋梁是否真的存在建造質量方面的問題,尚待具有相關檢測資質的機構做出鑒定。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昨天在北京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對此次事故表態說:“我認為剛投入運行一年就發生斷裂,肯定有問題,但什么問題,需要在事故調查之后才能加以確認。一旦有了結論,我們會讓當地的事故調查組及時地向社會予以披露,也希望新聞媒體予以監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還在現場看到,陽明灘大橋引橋上,多個橋墩上的承重支撐臂和箱梁的結合處,有的結合得十分緊密,縫隙很小,也有的地方結合得較為粗放,目測部分箱梁與支撐臂中心位置的縫隙就達到一個拳頭左右,尤其是事故橋面往北第二塊箱梁,其無論是南部抵支撐臂處,還是北部抵支撐臂處,其與撐臂中心位置的水平距離,都有不到一個拳頭的縫隙,但橋下看得十分清晰。
而在與事故匝道橋面相對的西面機場高速下橋匝道處,在相同結構的匝道上,也出現匝道梁箱體與南北兩端支撐臂接觸處縫隙大的問題,記者注意到,在接觸部位,下部的縫隙大約有一個手指那么大,而上部不到一米處,縫隙大到可以放下一個拳頭。在支撐臂頂部靠橋面的部位,已經有了多個裂口,裂口處還留著污水流經的痕跡。
在該梁箱體南段靠近支撐臂一米左右,有一塊一平方米見方的正方形水泥板外側已經與該橋西側護板斷裂開,只是還沒有掉落地面。一名當地的自行車愛好者擔心記者無法捕捉到該斷裂,特意用記者的相機拍攝了一張,并指出該處危險。
被“人肉”的工程師
公開資料顯示,陽明灘大橋位于哈爾濱市西部松花江干流上,因主橋穿越松花江陽明灘島而得名,工程于2009年12月5日開工建設,2011年11月6日建成通車,估算總投資18.82億元。為哈爾濱市首座懸索橋(雙塔自錨式懸索橋),全長7133米,其中橋梁部分長6464米,接線道路長669米,每小時車流量可達9800輛,橋面寬度41.5米,雙向8車道,主橋跨度427米,主塔高80米,橋下通航凈高不小于10米,可滿足松花江三級航道通航要求。
隨著陽明灘大橋垮塌事故的發生,昨日一名上海市城建院的“一位彭姓工程師”被網友“人肉”出來,其照片、個人信息等被搜出發布在網絡上,他被網友認為是橋梁的設計者而遭到討伐。然而知情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該工程師負責的是主橋部分的施工設計,出事段與他無關。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陽明灘大橋的主橋部分的施工設計,由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操刀。2011年11月6日的《上海城建》報2版配圖文章《長江以北最長跨江橋哈爾濱大橋通車》中稱,11月6日,由城建設計院參與主橋設計的長江以北最長跨江公路大橋、國內最大鋼--混凝土組合梁結構自錨式懸索橋--哈爾濱大橋正式竣工通車,這是城建院近年來將建筑藝術融入橋梁技術的代表之作。
據橋梁設計師--城建院總工周良介紹,城建院在設計之初就將哈爾濱大橋定位為城市標志性建筑,從橋梁造型、景觀美學、景觀照明、橋面構造、橋梁整體形象等方面進行系統化設計,使大橋在醞釀伊始就體現了功能、景觀、技術、經濟的和諧理念。
該篇文章由彭俊、田豐撰寫。上海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官網顯示,彭俊1992畢業于同濟大學橋梁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現任總院副總工程師。
該官網顯示,周良1983年7月畢業于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獲學士學位、工程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現任副院長、總工程師。
不過以上信息尚未得到彭俊和周良兩人的證實。
在事故現場,多名當地人員表示,該橋梁的施工方為中鐵十三局四公司。記者給該分公司打電話,該公司否認是他們建的。而消息人士表示,出事故的匝道施工是當地的一家小公司,但為何是小公司承接了該工程,消息人士表示并不知情。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甘肅永靖縣鹽鍋峽昨發生翻船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