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各地連續發生多起電梯安全事故,不斷觸痛著人們的神經。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電梯噬人”的慘劇不斷重演,電梯“安全網”何時能扎緊?
管理不善:
近期現多起電梯踏空傷亡事故
數據顯示,我國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長量,都高居全球榜首,龐大的電梯數量給安全帶來諸多挑戰。上海電梯行業協會副會長梅水麟說,近段時間以來,已經多次發生電梯踏空造成人員墜亡事故,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現場是否有明確的安全警戒標識;二是維修時為何出現電梯門打開的情況。
梅水麟分析,電梯轎廂更換或維修時,其他樓層電梯門卻打開,而且沒有必要的警示阻擋設施,層層違規才釀成慘禍,實質上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排除,可能就成為“定時炸彈”,所以很多國家對于電梯安全非常重視,如美國電梯安全法就經過20多次修改,很多改進就是建立在“血的教訓”上。
維保滯后:
大量老舊電梯帶病運行存隱患
在諸多安全隱患中,目前對國內電梯使用安全威脅最為突出的是“老齡化”危機。根據統計,我國電梯保有量已超過163萬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為上世紀90年代安裝的電梯,使用時間達十多年,甚至有的電梯使用時間超過20年。但由于目前國家沒有規定電梯強制報廢年限,導致大量老舊電梯帶病運行,增加了電梯事故的發生率。
電梯事故的發生,80%以上的事故還是發生在維保環節,也就是后續的檢修保養不到位,這與特種設備的檢測、維修、更新等操作規程不規范有關。
電梯商會專家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電梯維保的主要依據是《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維保單位按照合同,受物業公司的委托對電梯進行15天一次的維保。但是多數維保單位規模小、能力弱、待遇差,難以培養和挽留高水平技術工人。加之很多電梯的業主都實行“維保分包”,第三方為了節省成本,很容易造成維保不到位,隱患增多。
電梯“高齡”,加上維保疏失,讓每天跟電梯打交道的使用者心存疑慮。家住上海浦東一個老舊小區的胡凱就向記者描述,自己所在的小區建成時間比較早,常遇到電梯出問題的情況。“雖然也和物業反映過,但維修畢竟是治標不治本,常出故障卻能通過年檢,我也覺得奇怪。”
專家建議:
嚴格維保,規定強制報廢年限
梅水麟對記者表示,國家規定中對電梯的安裝、維修、保養均有具體的技術要求,但部分要求并沒有嚴格執行,這主要是由于維保基金沒有到位、維保企業又無序競爭偷工減料導致的。業內人士表示,低價的收費使得企業利潤率降低,導致員工培訓工作難以為繼,好的技師、技術工沒錢培養。“公共安全感”體現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邱惠清建議,電梯除了定期維護和檢修外,還應有強制報廢制度,保障電梯在合理的“生命”周期中使用,降低安全隱患。
■近期電梯噬人事件
9月11日晚6時許 瑞安市塘下鎮上潘村綠森大樓,38歲的余女士抱著20個月的寶寶等候電梯,門開后電梯卻沒來,余女士抱著寶寶從6樓摔下,余女士不幸身亡。
9月13日下午1時許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風景區 “東湖景園”還建樓C區7-1號樓在建工地上,一臺施工升降機在升至100米處時墜落,梯籠內的作業人員隨籠高速墜落,致19名建筑工死亡。
9月22日中午 上海南京東路華聯商廈,一名女顧客踏入電梯空門,從6樓墜落電梯井,當場身亡。
9月22日 上海松江一居民區再現“電梯驚魂”,電梯失控造成一女子頭部外傷及腰部挫傷。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