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優質的電力和服務,我們村不會有今天的變化,九、十隊大齡青年也不可能相繼娶上媳婦成了家。”9月15日,江蘇淮陰區南陳集鄉學田村老支書王中明感慨地說。
10年前,在淮陰農村只要提起學田村是無人不曉,因為這個村的九、十隊(組)70戶人家混居在方圓1千米的低洼帶,80多名青壯年中竟然有36人“打光棍”,由此,“光棍隊”的外號不脛而走。
1999年8月,為期三年的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在淮陰鋪開,筆者隨電力施工隊伍第一次來到了該村。
走進該村九、十隊,放眼望去,竟沒有一家像樣的磚瓦房子,都住著茅草房,還有六、七戶人家的房子東倒西歪,有的用幾根木棍抵著墻壁防止倒塌,唯一與外村相通的是一條不足3米寬的泥土路。該村支書王中明嘆口氣說:“窮啊!雖然通上了電,而是從500米以外的臨村接過來的,線路長、電壓低,電燈似鬼火,電視無法看,就更談不上靠電來發展家庭副業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使年輕人缺乏相應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致富信息,以致養成了游手好閑、賭博習慣,由此引發的打架斗惡現象屢屢發生,導致外地的姑娘一聽說這里就頭疼,本地姑娘都巴不得外嫁。”
在電力施工隊伍進駐該村后,先改九、十兩隊線路。肩負群眾致富重任的村支書老王,把群眾集中起來開會:“各位鄉親,電網改造我們盼了多少年了,今天終于盼來了。要想富裕,沒有電不行,要想盡快改造好線路,我們就要行動起來協助他們!”村支書的熱切話語,撥亮了青年人心頭的燈火。
在老王的帶領下,他們自發組織了40多人的隊伍,協助施工人員清樹障、挖桿塘,立桿、放線,20多名施工人員放棄休息日,加班加點,每天工作達10個小時以上。盡管當時驕陽似火,汗水濕透了工作服,但他們沒有因此退縮,而是避開中午前后的酷熱,搶抓時間、克服困難,頑強工作。經過20多天的不懈努力,終于將這里破舊不堪的線路煥然一新,新上了一臺50千伏安的變壓器。竣工送電的當晚7時,當老支書王中明第一個奔到家中拉開電燈開關、打開電視機時,即刻出現了宏亮悅耳的聲音和精彩逼真的圖像,頓時沸騰了,家家都放起了鞭炮,像過大年一樣的熱鬧。
去年初,淮陰區開始了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淮陰供電公司順利完成了第一批1個鄉鎮21個行鎮村的建設任務,學田村也名列其中。懷著對昔日“光棍隊”的留戀,今年中秋節下午,筆者再次來到這里,眼前的情景使筆者驚呆了。
近4米寬筆直的水泥路通至村頭,兩排三棟兩層小樓整齊美觀,配上嶄新、規范的電力設施點綴,使這個小村散發著現代新農村的氣息。
村支書老王見筆者到來,很是高興,并領著筆者邊走、邊看、邊聊著變化。
據老王介紹,當年,“光棍”中年齡最大的32歲、02年結婚的劉忠華,把16名相處默契的兄弟召集到一起,因地制宜辦起了建筑材料加工廠,鄉、村領導得知后親自來剪彩,并從財政上撥了些經費予以支持。為保證電力供應,所在地供電所主動為其出謀劃策,勘查線路走向,在短期內為其架設了700米專線和一臺專變。
有了優質的電能作支撐,生產加工出的空心磚等建筑產品產量、質量不斷提高,很受建筑商的青睞,產品供不因求。每年除了上交稅收及相應的支出以外,每人的年收入在2.5萬元以上。其他兄弟有的成了養雞、長毛兔、養魚等專業戶。當筆者行至錢二強的養雞房時,他說:“中秋節前一天,從浙江購回了400只烏骨雞苗,晚上雞棚突然停電,打電話到供電所,15分鐘后電工師傅就來排除了故障,不然,小雞就會因失去亮光擠壓死去。真的非常感謝電工師傅!”
窮則思變。36名青壯年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每個人都有了近10萬元進腰包。據悉,在現今淮陰農村,六、七萬元蓋個兩層小樓綽綽有余,去年7月,他們在農村中心村集中區蓋起了樓房,配上規劃整齊、布局合理的現代線路設施,格外靚麗。
另據了解,家鄉的變化,使嫁到蘇南無錫、常州等地的女子回到娘家來,看到昔日的賭鬼、酒鬼改邪歸正了住上了樓房,家里彩電、冰箱等高檔家電應有盡有,羨慕不易,并熱情當起了紅娘牽線,至今年春節,他們當中竟然有19人相繼娶上妻、成了家。還有的正在談,不久將成雙結對攜手建設美好家園。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上饒供電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