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知人善用,是領導者的重要職責,也是必備素質。一個稱職高明的現代領導干部,是善于知人、用人的。知之深、用之準,事業發展;知之不多,用之不準,事業受挫。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著關于如何知人用人的故事。
真知真用
劉邦是知人善用的高手。劉邦出身平民,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與競爭對手項羽相比,實力相差懸殊,差點在鴻門宴上送了性命。
但他知人善用,人盡其才,用張良出謀、韓信帶兵、蕭何保后,讓吹鼓手出身的周勃、屠戶出身的樊噲擔當重任,每個人的才能得到應有的充分發揮,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成就過去的一代代偉業。
毛澤東有句名言:領導者的責任,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在井岡山時期,陳毅已是紅軍高級將領,粟裕還是普通戰士,但在淮海戰役時,毛澤東主張調離陳毅,讓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堅辭。毛澤東堅持把戰役指揮權交給粟裕,并賦予其直接向中央報告情況的權力。因為,毛澤東深知粟裕是一個能帶兵打仗的人。淮海戰役的勝利,證明了毛澤東在用人上的英明。
假知真用
明明不知還以為知,并委以重任,很難不出亂子。趙括是個毫無實戰經驗的紙上談兵者。當秦國派兵入侵時,趙王想當然地認為,趙括父親趙奢是有名的戰將,趙括熟讀兵書,想必比他父親也差不到哪里去,委任他為趙軍統帥。結果,趙國四十萬大軍,一觸即潰。
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自以為了解馬謖,貿然讓他帶兵守街亭,結果大敗于魏軍,痛失街亭。
不知不用
領導者還不熟悉、不了解一個人時,是很難委他以重任、給予重用的。
戰國齊人馮諼窮困潦倒,無以維持生計,聽說孟嘗君好客,便投身其門下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何愛好,他答沒有什么愛好,問他有什么才能,他又答沒有什么才能,這讓孟嘗君怎么用他呢?于是,很長一段時間里,馮諼被晾在一邊,沒事可做,待遇很低。其他門客也看不起他,常到孟嘗君處告他的狀。馮諼則常倚著柱子彈著劍發牢騷,說什么“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
有些自恃有才的人,不是從小處著眼,小事做起,讓領導了解熟悉自己,而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干,久而久之,默默無聞,虛度一生。
不知亦用
知人用人其實是一個辯證的關系,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明白:用中才能知,知后才能用。的確,一個人的才能并非生而帶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磨煉出來的;領導者對一個人才能的了解,也只有在使用的過程中才能逐漸發現。“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領導者在不知情況下的用,只是小用、輕用、試用,而不是知后的大用、重用。
前面說到的孟嘗君,就是這樣的領導者。面對自稱無任何愛好、無任何才能的馮諼,孟嘗君當然不敢大用、重用,但收收租金和利息的小事應該沒有問題吧。于是,派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地走一趟。
臨行時,馮諼問主人買點什么東西回來,孟嘗君隨口答道:“你看著辦,家里缺什么就買點什么回來。”馮諼到薛地后,將所有的債券焚燒,空著手回來。孟嘗君心中不悅,似有責備之意,問怎么沒有買回來什么東西,馮諼說,家里什么都不缺,我把最缺的“義”買回來了。
不久,孟嘗君的相位被齊王罷免,他回到封地,卻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和擁戴。孟嘗君這才明白,馮諼為自己辦了一件大好事,從此更加信任重用馮諼。馮諼也不負所望,為孟嘗君出謀劃策,提出“狡兔三窟”的謀略。孟嘗君因馮諼之謀,重返政治舞臺,名揚史冊。
知而不用
明知有才,棄之不用,世上還有這樣的事?
有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事,緣于兩種情形:一種表現為功高震主,恐致政局不穩。“狡兔死,走狗烹”的場景在歷史上重復出現。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打敗吳王夫差后,為越王立下大功的范蠡深知此道,悄悄離開朝廷,隱居他處,得以善終。另一位功臣文種以為,越王會繼續重用自己,卻不幸斷送了性命。劉邦、朱元璋在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后,大開殺戒,大批開國元勛死在他們的刀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鞏固政權,防止“黃袍加身”出現在他人身上,則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讓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一批軍事將領解甲歸田。宋朝也由此走上重文輕武之路,最后招致外敵的入侵。
另一種知而不用表現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有的領導者擔心用能人會影響自己的地位和威信,在本地區、本單位大搞“武大郎開店”,對有用之才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還有的領導用人唯親不唯才,明知某人有才,因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棄之不用,偶爾用之也是利用而非真用。在這種情形下,那些有用之才要么另攀高枝,要么長期受壓,難有出頭之日。
上述五種用人方法,反映出領導者不同的素質:真知真用,職責所系,事業有望;假知真用,失職失察,貽害無窮;不知不用,人之常態,不足為怪;不知亦用,高明之舉,有利于發現、有利于發展、培養和鍛煉人才;知而不用,心術不正,不利事業。
請問大大小小的領導者,你屬于哪一種?(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