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消防設施操作員,一年掛靠賺幾萬”“家庭教育指導師線上工作、時間自由、收入穩定”……職業焦慮催熱了“考證經濟”,然而,一些單位和機構通過廣告造假、證書造假、培訓造假等套路,違規組織培訓、評價、頒發證書,引發社會關注。
近年來,社會公眾對考證的熱情持續高漲,渴望通過一紙證書為職業發展加持,甚至敲開落戶、子女入學等大門。這本是好事一樁,但從現實來看,不少考證已然“變味”,虛假廣告、畫餅圈錢等套路頻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擾亂職業培訓市場正常秩序。
無論是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還是就規范市場秩序而言,考證亂象都應該好好治一治了。
目前,各地網信辦和市場監管部門正積極監督屬地網絡平臺自查自糾,持續加大對山寨證書類外部鏈接、廣告彈窗的攔截力度,嚴厲打擊虛假宣傳、替考代考等違法行為。各級人社部門也陸續公布了正規證書的樣式、區別和查詢途徑,為勞動者辨別真偽和依法維權提供了官方遵循。下一步,有關方面還應加快建立培訓評價“黑名單”制度,強化省級技能培訓評價管理系統建設,實現培訓、評價全流程監管,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監管機制。
“考證經濟”過熱,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職業人才評價方面的缺失。給“考證經濟”降降溫,關鍵是打破以“證書系統”為核心的能力認定與資源分配模式,建立多元評價標準體系,推動證書與政策待遇脫鉤。
這不是降低對職業能力的要求,而是改變能力評價體系,減少圍繞考證的一系列無謂消耗,打通勞動者就業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事實上,解除了入行限制和政策捆綁,也有助于促進人才的流動和成長。對勞動者而言,從事某一新職業,也不能只想著“一證打天下”,要真正掌握所需的技能,除了參加職業資格考試,還需通過入職后的培訓和實操,實現“學中用、用中學”。
如此,方能真正祛“考證熱”虛火,優化人才培養引進,促進各行業健康發展。(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上一篇:讓休假多些從容 別為“拼假”煩惱
下一篇:致敬呵護高溫下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