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五年,有關提高產業工人地位、待遇的新聞不時出現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大體都是某地、某企業出臺政策,為技能人才“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評聘高級職稱”“提高經濟待遇,享受××級別薪酬”“‘跨界’評聘教授、工程師,登上高校講臺”“轉崗從事經營管理,有了干部身份”……
應該說,這些消息確實給許多技能人才帶來實現個人價值的鼓舞和希望,也能夠促使更多產業工人鉆研技術,增長才干,積極進取。不過,類似報道多了,也有人提出,這些待遇也好,轉變也罷,不都是技能人才應該得到的嗎?何以屢屢成為新聞,并且一再宣傳呢?
多勞多得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人盡其才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技能人才由于有精湛的技能、高效的工作,創造的價值當然高于普通勞動者,給予他們更多的薪酬,更好的待遇,本是理所當然的。人的天賦秉性各異,技能人才具有專業才華、管理能力或經營頭腦并不奇怪,給予他們適當的職稱、身份,讓他們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適宜的崗位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是符合規律的做法,本就不應該成為新聞。試想:那些教授晉升職稱、提拔使用,怎么不見“深度解讀”、接二連三的報道呢?某些演員、明星動輒天文數字的收入成為吸引眼球的“噱頭”,卻難見媒體深入剖析呢?何以技術工人提高了地位,增加了收入,改變了身份就被如此“強調”?直白說,皆因他們的起點是工人,而且有的還是農民工看看相關報道,哪一篇沒有特別“點明”他們的“出身”?其實,那些教授、明星,恐怕大多數都離不開工人、農民的家庭背景,這種特別的關注獨獨用之于提高了地位和收入、或者改變了社會身份的技能人才,難免顯出社會偏見之嫌。
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時期以來,雖然在宣傳中工人階級的地位很高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國家的領導階級,但在現實中,工人卻被“框定”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如技術等級、工資收入、社會身份……“產改”中打破了這些框定,因此才成為新聞。大力宣傳這些改變是必要的,有利于改變人們對于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技能人才的認知,進而改變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
工人偉大、勞動光榮、勞動創造價值……這些不是用嘴說說、宣傳喊喊就能夠深入人心,養成社會風氣的,必須拿出實實在在“善待”工人勞動的“真金白銀”,才能令人心服口服。這里想起一個例子:某企業一臺重要設備發生故障,自己解決不了,請來專家,勞務費開價10萬元。專家到場研究一番,在某處畫了一道線,說:問題在這。果然,問題迎刃而解。有人質疑:畫條線就要10萬?!專家說,畫條線1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9元。這就是知識和技能的價值。承認這個價值,不僅能夠有效激發技能人才的創新活力,而且能夠推動企業發展、效益提升,何樂不為?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在深入,在落實。當尊重知識,尊重技能,按勞分配,知人善任成為社會常態,技能人才提高待遇、轉崗管理就不再是新聞了。我們期待這一天。(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