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以電子書、有聲讀物、網絡影視作品、互動視頻等為代表的特色化數字文化產品,不斷豐富著大眾的數字文化體驗。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總結了黨的十九大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和2021年的重要進展成效,并指出數字閱讀產品蓬勃發展,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首次突破5億。
數字文化產品高人氣的背后,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文化需求進一步擴大,與精神生活相關的文化、旅游、藝術等日漸成為“剛需”,需求側持續“井噴”。近年來,數字文化消費呈現出的多樣化發展形態,尤其值得關注。正如《報告》中所說,2021年,我國“數字文化供給更加豐富多元”,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等新服務方式陸續推出,以《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勛》為代表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各大視頻平臺廣泛熱播。事實證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彰顯著數字文化消費的巨大發展潛力。
數字賦能文化創新發展推動新的消費模式和場景不斷涌現。無論是藝術展覽、景區旅游的云端轉型,還是電影開啟網絡首發新模式等文化消費新業態,都讓大眾看到數字技術為文化生產領域的共創和消費領域的共享提供的便利和支撐。毫無疑問,文化成為數字技術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
在國家層面,文化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不斷獲得政策的推動和支撐。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戰略路徑和步驟作出重點部署,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無疑,政策利好的出爐將為文化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注入活力。
然而,當下數字文化產品也存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現象。人們對優質數字文化產品的高漲需求與優質文化內容不足、品質不高之間的矛盾,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須知,文化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應成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我國文化資源豐富,如何厚植文化沃土,以多途徑多手段讓文化真正融入時代,融入每個人的精神生活,考驗著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者的智慧和能力。同時,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公共文化設施,推進數字化文化體驗,為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數字文化內容服務,發展豐富多樣的數字文化消費場景,提高數字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普惠性等同樣值得深思。
無疑,當下數字技術的賦能,讓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也必將助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新內容、新產品、新服務不斷涌現,大放異彩。(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