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家門而不入”“開掘三百條大河”,他犧牲了個人安逸,贏得了天下萬民太平;他們接過旗幟,扎進黃河邊,在無數雨夜,一齊奔走,終其所有,未曾回頭,續寫時代奮斗。
2002年7月4日上午9時,黃河小浪底水庫多個閘門依次徐徐升起,巨大水流怒吼著奔向黃河下游河床。2022年6月18日上午8時,持續了21年的調水調沙工作開啟,治黃人開始了長達20天的“拼”命時段。
不畏枯燥乏味的跋涉者,黃河回饋以漸清的顏色
“咱修建控導工程的作用就是‘保灘、護村、控導河勢’”,剛剛結束24小時值班值守任務的竇班長這么跟工作不滿一年的新人講道,“原來一直聽咱們說控導工程,還真不知道名字是這么來的,這我就懂了,還是竇班長講的清楚,要不然干工作還真干的一頭霧水。”竇班長不好意思的擺擺手,繼續了他的壩前授課。竇艷賓,三官廟控導工程運行班班長,1993年參加工作,在黃河邊上已經駐守了將近30個年頭,長達五公里的靠河控導工程已經被他的腳步印上了無數的印記。三十扎根風與雨,萬里長河安與定。當問到竇班長是否還記得第一次搶險時的場景,他默默地低頭想了想,“那時候機械化還不夠發達,老班長一吆喝,我們就跳到水里打樁,隊員們都喊著黃河號子給自己鼓勁兒。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大宮搶險,冒著大雨搶險持續了好幾天,終于成功除險。最后大家都說‘哪兒有困難叫原陽河務局,哪兒搶不住叫原陽河務局’”說到這,竇班長露出了驕傲的笑容。“以前的時候咱黃河河床高啊,流量到兩三千的時候水位就很高,就容易出險。經過21年調水調沙,河床慢慢下切,咱的工程也會在汛前進行除險預加固,能經受更大流量級沖刷了。”當提到這21年的變化時,竇班長這么說道。
喝一口涼水,咽一口梆硬的燒餅,擦一把臉上的汗水,封存自己對家人的愧疚,是因為背后有守護的夢。在黃河邊上,治黃人守望一段河,愛上一段河。
不懼異鄉黑夜的堅守者,黃河回報以溫柔的日出
“媽媽,你要不就別回來了吧。反正你回來沒多久就又要走了,也不能陪我去玩。”這樣的對話在崔向平的電話中經常出現,提到這里,崔向平有些哽咽,“我也不會開車,家離的也比較遠,非汛期的時候也最多兩個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呆的時間也不長,兩個孩子也會抱怨。”
2005年到原陽河務局參加工作以后,成為了班組上唯一的女職工,在很多一線班組都呆過一段時間的崔向平是職工們口中的“資料好手”,經她整理的內業資料往往是最整齊、最規范的,“這巡查日志啥的都是崔向平整理的,她心可細了。”一位職工這么向我們介紹道。機械化不發達的時候,她扛著打草機就上了自己的責任段。打草、給樹澆水、撿垃圾這些需要力氣的工作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女職工就懈怠。后來崔向平到了運行觀測班工作,巡壩查險、探測水尺也是當仁不讓。“這都是我該干的本職工作,沒有說因為我是女的就不需要干了。”巾幗不讓須眉,柔肩亦擔重任,她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為治理黃河乘風破浪。
算算時間,崔向平已經在黃河邊上堅守了六千多個日夜。在信息化不發達的年代,她每一次想起家人想起自己的孩子,都只能坐在大壩上望著。那藏在云里的月亮、飛鳥路過的月亮,是她放在心里的,與家人之間心靈的連接。
“今年汛期一過,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準備退休了。”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平凡的,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崔向平將自己最青春的時刻奉獻給了黃河。“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黃河精神在每一代治黃人經歷的磨礪中升華。
不怕困難低谷的接棒者,黃河回贈以平安地入海
夏日的驕陽剛剛露臉,雙井班的早晨熱鬧了起來,他們迎來了一位“新朋友”。隨著機器起吊、安裝、固定,“大禹治水”像矗立在了控導工程16壩。“看看這大禹像,真氣派!”“可不是,一看這大禹像,我這干活兒都有勁了,心里面這自豪感油然而生。”職工們站在大禹像前這么討論道。
大禹治水的傳說傳頌了一代又一代,和大禹淵源頗深的治黃人似乎有一種要把大禹精神傳承下去的使命。經長垣局老班長付來寶介紹,2002年黃河第一次開始調水調沙。剛開始大家都沒有經驗,要求每15分鐘報一次水尺。但是水尺觀測點離班組還有一段距離,通信設施不發達,怎么辦呢?班長一拍大腿,把床搬到了大壩上。“擔當、勇銳”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治黃人傳承、展現出來的黃河力量。
當問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會不會覺得枯燥,得到的往往是否定的回答。“吃飯、睡覺、喝水這樣的事情怎么會覺得枯燥呢?”是啊,這些工作已經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生活里,所謂習慣,就是重復次數多到自動化的行為,治黃人肩上的使命已然成為了習慣。當問到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時,他們往往會長嘆一口氣,搖搖頭說“沒辦法,咱們選擇了這樣一份工作,就得干好。大禹治水的時候不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咱們這也算完成了這一代‘大禹’的使命了。”
多少故事伴著黃河邊的日出開始,隨著黃河邊的日落落幕。遙想大禹治河,采疏非堵,不畏艱難,留下他人口中紛繁的一生;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接過旗幟,走在治理黃河的大道上,通往大海的征程,因無數治黃人的艱苦卓絕而蕩氣回腸。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