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健
“5·12”大地震,震動了中國人,震疼了中國人,也震醒了中國人。
幾天以來,在電視中、在報紙里、在網頁上、在街頭巷子尾焦慮議論之時,我們與無數斷壁殘垣的場景遭遇,與鮮血淋漓的畫面遭遇,與痛徹心腑的呼號聲遭遇,與那一抹抹拭之不去的淚痕遭遇。
人之為人,在于我們喜怒哀樂,被同一根生命的紅線所牽系。對于那些廢墟下的死者,我們物傷其類;對于那些瓦礫上的生者,我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是這場浩劫廣義上的幸存者,我們是命運的共同體。汶川人是四川人的一分子,四川人是中國人的一分子,中國人是人類的一分子。
此時此刻,我們如此真切地觸捧著一個曾經多么熟悉的詞匯———同胞,它意味著血濃于水。災區人們的痛苦,既是我們的酸楚;他們的呼號,也是我們的心聲;他們的家園,也是我們的故土。他們的傷痕,需要我們共同舔舐。
災區或許離我們千里萬里,但我們卻沒有資格視若無睹。對于災區的同胞,我們禱告、志哀、祈福,這是我們的情感義務。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更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為災區同胞輸血。
前方信息不斷傳來,形勢異常嚴峻,十萬火急。一方面,傷亡人數還在增加,瀕臨倒塌的建筑在余震之下岌岌可危,而在岌岌可危的建筑下,還掩埋著部分可能的生還者。而震后救援的“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另一方面,由于山體滑坡阻隔道路,大雨不止氣候惡劣,前赴救援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挺進的步履維艱。
缺糧、缺水、缺藥物、缺血漿、缺器材、缺機械,成了災區同胞“悲愴的強音”。這提醒人們,抗震救災是一個投入巨大的工程,是人力和物資的巨大消耗。這需要政府緊急動員、合理組織、科學調配,更需要民間和社會力量的援助和支持。
我們也看到,在汶川災情發布以后,“行動”成了社會各階層的共識。包括中國扶貧基金會、中華思源、希望工程在內的各級慈善組織,均在第一時間開通了捐款賬號和捐助熱線,公布了匯款地址。作為響應,工商界、演藝界、體育界等人士通過各自的形式籌集賑災款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也紛紛向捐助機構的賬號撥出了巨款。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15日15時,全國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3.44億元。其中:民政部接受捐款5800萬元;中國紅十字總會接收6.24億元;中華慈善總會接收2.2億元;全國各省市已經向地震災區捐款3.8億元;企業及社會團體捐款621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讓所有中國人為之心痛的災難中,臺灣同胞沒有袖手旁觀。處于地震多發地帶的他們,對于汶川的父老鄉親,更多出了一份身臨其境的貼近感。臺塑集團捐款1億元人民幣、臺灣鴻海集團捐款6000萬元人民幣、臺企聯也將向地震災區捐款670萬元人民幣。新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個人捐款20萬元新臺幣,并通過電視對臺灣同胞發起呼吁,意為“拋磚引玉”。
同胞之愛、手足之情,在這場超越溝壑、跨越海峽、翻越山峰的大救助中得以體現。我們在一起。因為我們心手相連、我們生死與共,因為你的瘡口也震撼著我的心靈,你的渴求中也寄存著我的希望。
我們在一起。我們必須有所作為,我們必須將自己最柔軟東西墊在他們的艱澀處境下,我們將寸尺之間的“小我”放下,用自己的慷慨為他們搭建一處遮風擋雨的棚屋。
我們在一起。近之者擼袖獻血,遠之者解囊相助,我們付之以善愿、善款、善舉,我們希望我們善愿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災區同胞的耳邊,我們的善款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災區同胞的指間,我們的善舉能以最快的速度救災區的同胞于水火。
我們在一起。“5·12”大地震在北緯31.1度、東經103.5度的四川汶川,震開了一個傷口,現在,全中國人都應為那里的同胞輸血。我們要向每一位向災區捐款的人表示敬意,你們的擔當,展現了人性的輝煌,你們的慷慨,讓中華大地充滿溫情。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