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大地震形成堰塞湖:防二次災害急中之急

2008-05-16   來源:新華網    |   瀏覽:    評論: 0    收藏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田毅 季譚 孟斯碩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現在要命的問題是馬上就到了汛期,這樣水會疊加,如果堰塞湖潰決,對下游威脅太大了!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一是把人救出來,二是余震和次生災害不能再增加了,要把無控變成有控!”

  截至昨天,四川省政府確認的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數已達19509人,而全部遇難人數估計在5萬人以上。

  無論如何,不能讓新的次生災害而引發更多的死亡。要做到這點,迫切萬分的就是解決堰塞湖憂患。

  “重中之重”

  “今天一早,我們就將最新監測到的雷達圖像送到了國務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處理室的工作人員昨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該人士說,從雷達的圖像看,北川縣郊區通口河漩坪鄉河段,水體為黑顏色,但有一部分河體呈灰白色,有可能發生滑坡。目前衛星遙感的分辨率最高可達到0.6米,但由于汶川上空云層較厚,還不能獲得完整的資料。

  本報記者了解到,14日下午,科技部部長萬鋼等到國家遙感中心研究發展部現場指揮科技抗震救災工作。當日,中國科學院三架無人機飛赴汶川災區,歷時4小時進行了此次地震后的第一次飛行,以開展遙感監測和災情評估。

  此時的遙感監測,重點在于救人,但也意在搜集地質災害情況,特別是水庫和堰塞湖。

  因地震引發山體滑坡并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稱為地震堰塞湖,而其中一些不穩定的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潰決。

  昨天,水利部部長、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總指揮陳雷說,當前地震災區的水庫、水電站、堰塞湖的防洪、安全問題突出,特別是四川水庫數量大、震損多、險情不明;而堰塞湖的形成突發性強、排查困難。

  “要把保證震毀水庫、水電站、堰塞湖、堤防、淤地壩、涵閘等的安全度汛和次生災害防范作為當前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陳雷強調。

  據統計,我國自1856年以來,共產生141個地震堰塞湖,除西部地區外,四川是最易產生堰塞湖的省份,自1856年以來共計產生34個,其次是云南,產生11個。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聶高眾和高建國按堰塞湖的形成和造成的災害,將其分為三類:高危型堰塞湖、穩態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高危型堰塞湖由于蓄水量大、落差大,往往在形成后幾天至幾年后會被沖垮,形成嚴重的地震滯后次生水災;穩態型堰塞湖(亦稱“死湖”),可以存在很長時間且積水量很大;即生即消型堰塞湖很快會被后來累積的水體沖毀,危害不大。

  我國堰塞湖主要形成于西部地區,特別是西藏、云南、甘肅、四川等地,臺灣省也屢有出現。其頻發范圍同一般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頻發范圍基本一致。

  “現在要命的問題是馬上就到了汛期,這樣水會疊加,如果堰塞湖潰決,對下游威脅太大了!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一是把人救出來,二是余震和次生災害不能再增加了,要把無控變成有控!”高建國異常激動地對本報記者說,“你們報紙要大聲呼吁!”

  堰塞湖驟增

  “5·12”大地震造成眾多山體滑坡、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昨天,四川省水利廳發布信息說,什邡市石亭江干河口、馬槽灘、燕子巖,綿竹市清平鄉,安縣茶坪鄉等地,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堰塞湖。

  另據新華社報道,由于大面積山體滑坡造成河道堵塞,青川縣紅光鄉境內現已形成大片堰塞湖。泥石流造成紅光鄉東河口村塌方800萬方以上,致使其境內的青竹江、紅石河被堵,再加上紅光鄉康樂村馬家梁泥石流塌方500萬方以上,紅光鄉內已形成一片湖面。這些地區萬一垮壩,不堪設想!

  青川縣與汶川縣同處于龍門山脈斷裂帶的中心位置,龍門山脈斷裂帶貫穿青川縣全境150公里。而位于地震頻繁帶的青川縣馬公鄉、石壩鄉、觀音店鄉、曲河鄉4個鄉鎮的受災情況至今不明。

  青川縣委書記李浩生向媒體表示,盡管目前當地尚未下雨,但情況十分緊急,一旦水位上漲,可能造成山體崩塌。現在迫切需要地質災害專家到當地進行地質勘測、確定搶救方案。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資料顯示,造成地震堰塞湖的地震一般在4.5級以上,大多在6級以上,地震震級越大,產生地震堰塞湖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本次7.8級大地震無疑構成了形成堰塞湖的必要條件。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專業實驗室曾研究了青川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該研究室人士提供給本報記者的資料顯示,2006年調查時,該縣21處滑坡中19處處于高危險的不穩定狀態;4處泥石流地點中3處為高危;5處崩塌點中2處為高危。地質松動情況可見一斑,而這又構成了形成堰塞湖的基本條件,也暗示著堰塞湖的不穩定性和巨大隱患。

  “目前震區形成了多少個堰塞湖具體還沒有調查完,不太好說。但這次地震發生在滑坡比較密集的一個地區,破壞相當大。” 成都市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徐水森告訴本報記者。

  很多情況下,由于地震堰塞湖堵塞了正常河道的水流,會造成堰塞湖區內的水位不斷升高,水體的滲流壓力會逐漸增大,在疏松堆積的堰塞湖堤上形成管涌,從而造成垮壩。

  “如大地震再次來臨景象”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高建國研究員講述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中形成的3個堰塞湖在震后45天的大潰決時說:“那次大水一直沖到都江堰,一共250公里,死亡2500人啊!”

  親歷者描述當時的慘象說:“傾湖潰擊,奔騰而下,吼聲震天地,距水頭十數里外,皆可聞見……如大地震再次來臨景象。”

  水平時看著很溫柔,但一旦達到了很高的位勢,卻可能蘊涵出比地震更大的能量。“地震導致房屋有一部分倒了,一部分沒倒。而如果是大洪水,那么水還沒到時,房子就都垮了,因為空氣壓縮波太大了。”一位研究者對本報記者說。

  成都市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徐水森把1933年這次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及潰堤看做一個教訓,他對本報記者說:“次生災害如果不及時進行防范、控制和排除的話,那么它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已經引起了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正在積極地采取措施。”

  地震堰塞湖一旦形成,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天然水庫。研究表明,堰塞湖出現數量的多少,同地震次數的多少和震級大小成正相關關系,但地震堰塞湖造成的次生水害的嚴重程度與堰塞湖的數量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同堰塞湖蓄水量的多少、決口下游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達程度成正相關關系。

  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王蘭生教授認為,川西平原一些古跡,其當年的遁形,如被稱為“21世紀國內首次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的掩埋,“三星堆”的神秘被棄,都很可能與古堰塞湖的潰決和消亡有關。

  時間亦是未來的生命。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道路工程所所長柴賀軍向本報記者羅列了他和同事的研究:根據國內外對97個已潰壩堰塞湖資料的分析,21%的堰塞湖壩在形成后1天內潰決,48%在10天內潰決,78%在形成后6個月內潰決,88%在形成后1年內潰決。湖水翻過壩體,是壩體潰決的主要原因。

 [1] [2] [下一頁]

  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權威專家都呼吁,必須在搜救幸存者、救助傷者的同時更加重視觀測、勘察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并采取必要手段。而這些如青川縣委書記李浩生所說,都需要專業人員。

  “我們的專家老師都去救災了,全部都在災區,(手機)沒有信號,聯系不上。”位于成都理工大學的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聶高眾等權威研究者也已趕到震區,本報記者撥打了一下午他的電話,都未撥通。

  “主要看水位高低,然后是遙感,并計算水量。再根據危險程度排隊,分出哪些是大的、最危險的(堰塞湖)。現在這里是高危區,必須引起測繪等部門的重視!現在非常大的問題是堰塞湖形成了,但具體數量和水量還不知道。”高建國說。

  研究者普遍認為,強余震或下暴雨,可能導致堰塞湖潰決。而災區的余震和即將到來的雨季都增加了隱患。

  曾數次去岷江上游調查的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道路工程所所長柴賀軍認為,這次地震肯定會形成很多堰塞湖。他在電話里大聲對本報記者說:“我就告訴你:一定、一定要注意兩方面:一是對現場堰塞湖天然壩體的穩定性作評估,水位很高了再處理就晚了,之前就應該打出水口,把水位降低甚至炸毀壩體、降低壩高。這樣即使潰決也比較安全。這些必須請專家到現場判斷才成;二是也許有的堰塞湖壩體很厚,甚至幾百上千米,那就要考慮人員疏散和重點工程的保護。”

  在柴賀軍的專項研究中,壩頂溢流、潛蝕與管涌和壩坡失穩是潰決的主要原因。2000年4月,西藏一處大型滑坡在易貢藏布河上形成天然壩,壩體沿河谷長近215公里。兩個月后,湖水漫壩。起初溢流量較小,但隨著水流的沖刷、壩頂物質被沖走,水流量變大,最終導致壩體潰決,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我在處理災害的事,特別是滑坡。”昨天,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周成虎說了這兩句,就急忙掛了本報記者的電話。他和同行專家曾對上述西藏滑坡形成的堰塞湖進行了衛星遙感監測,監測和計算結果與現場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定量監測地質災害是可行的。

  發現形成了多少滑坡和堰塞湖,確實已成為目前防患次生災害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警惕小海子

  去九寨溝的中途,游人一般都會停下來遠看一下小海子——這個由疊溪-較場臺地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位于岷江上游茂縣境內,距茂縣縣城54公里。

  小海子高約100米的天然堆石壩,也是1933年疊溪7.5級地震形成的。

  小海子壩形成伊始,就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曾通過開渠放水和降低天然堆石壩高度等方法來減輕災情,但并沒有完全消除隱患。之后,小海子壩仍不時潰決,釀成下游多次水災。

  1986年6月15日,因暴雨、山洪,小海子部分決口,水位下降12米,形成岷江上游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決口后,6米高的洪峰沿河而下,沖毀索橋17座、小水電站11座和提灌站21座。1990年8月,小海子又一次潰決,也造成嚴重災害。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地質研究所韓愛果曾專門研究過小海子,她告訴本報記者:“小海子的壩仍存在再次潰決的可能。它的壩近幾年雖沒有潰決,但不等于以后不會潰決,應該克服僥幸、麻痹心理,開挖溢洪道。開挖溢洪道是使用最多、最簡單的方法。1993年10月,曾在小海子壩上開挖溢洪道,降低壩體的高度,排泄部分湖水,減輕了對下游的威脅。”

  研究者普遍認為,小海子壩的地質條件較差,到九寨溝的公路就是不下雨,平時也有一些崩塌。巖體松動又在水體中時,很容易產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這個海子很重要,那里是個斷層破碎帶,所以物質比較破碎,巖體松,滑坡多。”韓愛果對本報記者說。

  昨天,水利部部長陳雷說,要利用衛星遙感、航測航拍等現代先進技術,巡查、分析地震災區尤其是四川重災區的水庫、水電站和堰塞湖的出險情況,并對險情進行分析研判,組織專家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對存在垮壩風險的水庫、水電站下游的人民群眾,必須要及時組織轉移,并采取泄洪、騰空庫容等措施,保證防洪安全。

  記者了解到,岷江上游旱雨季分明,5~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80%。現在,時間就是未來的生命。

[上一頁] [1] [2]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吉木乃县| 榆树市| 界首市| 浮山县| 团风县| 平谷区| 罗源县| 政和县| 碌曲县| 阳原县| 石台县| 竹山县| 曲沃县| 广平县| 凉城县| 淅川县| 渭源县| 霍城县| 磴口县| 密山市| 庆安县| 东海县| 分宜县| 九江县| 通辽市| 合作市| 大足县| 满城县| 双江| 广宗县| 弥勒县| 县级市| 嘉义县| 锦屏县| 营山县| 乐平市| 霍林郭勒市| 樟树市| 五大连池市| 海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