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叫”?42歲的王奎濤有親身體會。
“一股水順著運煤軌道從上邊沖下來。巷道里的風帶著白色霧氣,‘吼吼’地叫著。”華源公司通防科科長王奎濤講述在“8·17”潰水事故中逃生經歷時,用的是“恐怖”、“恐慌”這樣的詞。
求生的欲望和豐富的經驗,支撐著他最終成功逃生。
8月17日,山東華源煤礦發生潰水事故。756名井下作業礦工有584人被救,至今仍有172人下落不明。
王奎濤帶領的30多人,是584名獲救礦工中最后一批上來的人員。
那天的降雨量,是王奎濤人生記憶中最大的一次。
下井時,天已下雨。但他下井時不知道雨會下得那么兇,更沒想到會決堤潰水。
44歲的婁元彪是調度室主任。8月17日下午2時30分左右,正在值班的他發現井下泵房水量猛增,立即啟動了-450米和-210米的井下泵房排水系統。
10分鐘后,水量繼續增大。調度室立即通知井下各操作點:“立即撤人”。
當天,王奎濤的工作位置在-700米水平面。下午3時左右,他發現有一股水順著皮帶機下面滲出來。出于本能,他開始往高處轉移。這時他聽到了水叫,也看到了一股水從高處泄下來。
王奎濤沒有接到上面的通知。但現實告訴他,必須迅速逃生。他對身邊七八個工友喊著:“都跟著我逃生!”
30厘米高的水頭已經能把人打翻……軌道上一輛礦車側面鐵皮被沖毀。在這個礦車后邊的王奎濤借著礦車一下子跳起來,抓住了巷道頂部的管子。
這時距離-700米水平面儲藏室的門不到30米。王奎濤抓著管子很快逃進去,然后通過11層19工作面和4個回水工作面,直接逃到了-450米大巷道。
這里工人很多,但水漲得很快,很快就漫到王奎濤的胸部。
熟悉礦井路線的王奎濤再次對工友喊道:“都跟著我撤。”
華源煤礦井下作業東西戰線長達6公里。王奎濤選擇了往地勢高但距離遠的東都礦口逃生。
“攀著管子!攀著架線!一定不能松手。”王奎濤邊喊邊順著斜坡艱難行進著。
“人的求生欲望太強了。有一線生存的希望,都要抓住!”王奎濤終于和30多名礦工逃到了-210米水平面,然后通過總回風系統返回了地面。
下午3時30分,安裝工小陳(化名)接到撤離的通知。他迅速順著避災路線逃生。從他工作的-450米水平面到-210米水平面斜向距離700多米。他跳進一輛“猴車”(一種礦下交通工具)開始向上跑。一股水從上面泄下來,沖擊力很大。“我從‘猴車’上被水打下來,驚恐中抓住了一根6寸粗的管子,然后是鋼絲繩。”小陳抓著鋼絲繩、踩著管子,用了10多分鐘才從水中爬起來,后背、面部被砂石劃傷多處。
“來水了!快跑!快跑啊!”紀寶來(化名)扭頭對身后工友喊著。在他回頭的幾秒鐘里,水已漫到腰部。
回憶起那一刻,紀寶來眼里浸著淚。當天下午4時05分,在-600米水平面工作的他得知滲水后,正在和值班室通電話,詢問是否撤離。這時水頭涌來,“水一來,就到了我的小腿肚子。”紀寶來看到,比他地勢低的工作面上有60多人一個也沒出來。
“我順著風跑。當時有9個人跟著我,最后只逃出來6個人。”
躺在華源醫院接受治療的他光輸液,吃不進飯,“想想我那些工友,光掉眼淚。”
同樣住在醫院治療的紀生(化名)左臂骨折。在臂彎潔白的紗布上,纏著一條紅色布條。那是老人在他獲救后親自系上的,祈求祛邪平安。
紀生原來是在地面工作,因為妻子有病,兩年前提出下井工作。當天在東都井下-450米工作面工作的他接到撤離通知時,還沒有見到水。他和大家迅速撤離,但在穿過風門時,左臂被風門擠住導致骨折。
“出來時,看到一個熟悉的礦長。我激動地哭了。”王奎濤逃生用了5個小時。他說自己是在爬山——爬了4800米。
王奎濤的親弟弟那天也在礦下,沒有上來。但是王奎濤出來后馬上投入了營救工作。這幾天,他堅持檢查通風機,為排水搶險、盡快恢復通風系統做準備。
“172個礦工還在井下。應盡快讓他們脫險。”王奎濤哭了:“救救我們無辜的礦工。救救那些無辜的家庭。救救我們這個企業!”
(應部分礦工兄弟的要求,文中部分礦工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