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梁安全問題所在:規范標準太低
2009-05-20
來源:安全文化網
|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公路橋梁的短壽首先源于設計規范對耐久性的低標準要求。”陳肇元院士在咨詢報告中寫道。他是該咨詢項目的負責人和編寫人。
我國結構設計規范在安全設置上的低水準,與過去長時期內一直處于物資短缺的計劃經濟年代有關。到了今天,實際上是用過去貧困、落后年代的標準,去建設滿足現代化需求的土建設施工程。
我國的結構設計規范片面依靠過去的統計數據,不考慮結構在建成后的長期使用過程中,由于生產和生活水平的發展與提高所帶來的可能需要。
由于我國規范規定的車輛荷載安全系數為1.40,低于美國的1.75和英國的1.73,這就使美、英橋梁需要承受的車輛荷載效應設計值(標準值與安全系數的乘積)分別高出我國規范所需的40%和59%。另一方面,在估計橋梁構件本身的承載能力時,我國規范規定的材料設計強度又定得較高,因而對車輛荷載來說,我國橋梁的設計承載能力僅為美英的68%和60%。
橋梁土木工程經常處于干濕交替、反復凍融和鹽類侵蝕的環境中,以致一些橋梁包括大型橋梁不需大修的使用壽命僅有一二十年,甚至不到十年就被迫大部拆除重建。按照交通部以往的橋涵設計規范,室外受雨淋(干濕交替環境)的混凝土構件,鋼筋保護層最小設計厚度尚不到國際通用規范規定的一半。
“如果規范上沒有確切要求,怎么能追究設計者的責任呢?”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范立礎院士在做學術報告時認為,我國的橋梁規范應及時修改。
“科學不可能認識到終點。如果以前的規范做得不夠謹慎,對風險估計得不足,那么在新規范里就要改進。我國的規范幾乎是多年不改,而美國的規范每3到4年修訂一次。”
由于規范缺失,現在我國很多新建的特大型橋梁的疑難問題,都是通過立項目、搞科研的方式解決。“但是個案做得多了,最終應該把這些科研成果上升到理念歸類的高度,把共性的東西及時歸納起來。除了設計,管理、養護也應該用規程‘管’起來。”范立礎說。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