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零時零五分,刺耳的電話鈴聲響起,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值班員抄起電話。“大屯路隧道—南道樁號S2+230處突發事故引起火災,立即啟動消防應急搶險預案。”30分鐘內,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撲救。這是本市今年首次專門針對隧道內火災進行模擬救援演練。雖然是一場準備好的演練,但是過程依然很“刺激”。
接近午夜,眼看著就要駛出大屯路隧道東口了,一輛小面包車突然起火,司機趕緊打開駕駛室門,跳出來。因為地理位置不熟悉,他腳底拌蒜,扶著隧道墻壁疾走,終于找到手動報警按鈕,使勁兒按下去。
隧道里的消防系統一下子被“激活”:監控室里警鈴大作,隧道聲光報警系統和隧道射流風機同時啟動。
此時,事故點已經冒起白煙,局促的空間,刺眼的白光,讓人感覺壓抑,分辨不清方向。三十多米外,一位現場工作人員倚著隧道壁,大口喘著氣。射流風機掛在隧道上方,呼呼吹著風,盡量不讓煙全部窩在隧道內。
不到30分鐘,第一批搶險隊員抵達現場,對大屯路隧道西口立即采取隧道全封閉措施。一名搶險隊員穿好防火衣,跑向起火車輛,確定車內無被困人員后迅速折回。
隨后,消防隊、交通隊和保險公司等相關單位到達現場。4名搶險隊員分成兩組,利用隧道內配置的100組24小時不間斷供水的消防栓,將火撲滅。
“這場測試基本合格。”北京城市道路養護中心主任喬曉軍說,“隧道搶險空間有限,一旦發生爆炸、火災等突發事件,交通立刻中斷,受困人員逃離和疏散難度都很大。”3月1日發生在山西晉城市境內的晉濟高速巖后隧道交通事故,共造成13人死亡。
喬曉軍介紹,隧道的養護工作人員流動性也比較大,因此每年至少要有一次演練,起碼保證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搶險人員要能迅速判別起火原因,從而采取適宜的撲救方式。同時,演練也算是對于隧道設施的一場小考,檢驗監控能力。
不過整個演練過程中,沒有普通市民參與。此前,記者曾隨機采訪了30位司機,幾乎沒有人了解在隧道內遇到突發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對此,喬曉軍給出提示,隧道的側墻上有設備帶,比如在大屯隧道,側墻設備帶每隔30米設有消防栓及報警裝置,隧道上部設置噴淋裝置及鼓風機和燈光等設施,發生意外后只要觸動墻壁上紅框的小方格子手動報警,隧道監控室會立即啟動各類消防裝置。另外,在遇到火災時,千萬不要駐足張望,逃跑時要逆風跑。當市民在隧道口聽到報警聲或者看到安全預警時,應該盡快離開,不要圍觀、阻礙救援人員和設備進入隧道。
目前,本市五環內有兩條隧道,都位于北五環附近,除了大屯路隧道外,還有一條是慧忠路隧道。這些隧道跟橋梁一樣,每年都會進行“體檢”和保養。喬曉軍同時建議,應讓更多司機接受類似培訓,避免事故發生時慌了手腳。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