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氣
品名
光氣; 碳酰氯; 氧氯化碳; Phosgene; Carbonyl Chloride; CAS:75-44-5
理化性質
無色,高毒性氣體,有窒息性氣味; 空氣稀釋時,有一種干草的霉味。在0℃時冷凝為透明無色發煙液體。分子式 COCl2。分子量98.92。相對密度 1.381(20/4℃)。熔點 -118℃。沸點 8.2 ℃。蒸氣壓 161.96kPa (20℃)。蒸氣密度3.4。微溶于水;易溶于苯、甲苯、冰乙酸和許多液態烴類。遇水緩慢分解, 生成一氧化碳和氯化氫。加熱分解, 產生有毒和腐蝕性氣體。萬一有光氣漏逸, 微量時可用水蒸汽沖散; 較大量時, 可用液氨噴霧解毒,也可被苛性鈉溶液吸收。COCl2+4NH3→CO(NH2)2+2NH4Cl 侵入途徑
可經呼吸道吸入
毒理學簡介
人吸入LCLo: 50ppm/5M;男性LCLo: 360mg/m3/30M。人吸入5ppm/30M。屬高毒類。為窒息性毒氣。毒性比氯氣大10倍。大鼠吸入20分鐘的LC50為100mg/m^3。較低濃度時無明顯的局部刺激作用,經一段時間后出現肺泡-毛細血管膜的損害,而導致肺水腫。較高濃度時可因刺激作用而引起支氣管痙攣, 導致窒息。人的嗅覺閾為0.4~4mg/m^3。8mg/m^3對眼和鼻有輕度刺激作用。
臨床表現
急性中毒:吸入一定量的光氣當時可出現輕度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如流淚、咽部不適、咳嗽、胸悶; 或無明顯癥狀。經1~24小時或長些時間的癥狀緩解期,后迅速出現肺水腫、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可并發縱膈及皮下氣腫、氣胸等。血氣分析示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胸部X線片呈支氣管炎或肺水腫的表現。 部分患者在肺水腫消退后2周左右可出現遲發性阻塞性細支氣管炎。胸部X線片示兩肺滿布粟粒陰影。處理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絕對臥床靜息。密切接觸者即使無癥狀,亦應觀察24~48小時, 注意呼吸率及肺部聽診等。 及時觀察血氣分析及胸部 X線片變化。 給予對癥治療。防治肺水腫, 給予合理氧療; 保持呼吸道通暢 , 應用支氣管解痙劑,肺水腫發生時給去泡沫劑如消泡凈,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機械通氣等;早期、適量、短程應用糖皮質激素,如可按病情輕重程度, 給地塞米松10~60mg/日,分次給藥, 待病情好轉后即減量,大劑量應用一般不超過3~5日,重癥者為預防阻塞性細支氣管炎, 可酌情延長小劑量應用的時間; 短期內限制液體入量。合理應用抗生素。脫水劑及嗎啡應慎用。強心劑應減量應用。
標準
車間空氣衛生標準: 中國MAC 0.5mg/m^3; 美國ACGIH TLV-TWA0.40mg/m^3
中國職業病診斷國家標準: 職業性光氣中國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787-88
危規: GB2.3類23038。UN NO.1076。IMDG CODE 2070頁2類。副危險6.1 類 和8類。
酚
品名
酚; 苯酚; 石炭酸; 羥基苯; phenol; Hydroxybenzene; CAS: 108-95-2
理化性質
無色針狀結晶或白色結晶,有特殊氣味,遇空氣和光變紅,遇堿變色更快。分子式C6-H6-O。分子量94.11。相對密度1.071。熔點40.85℃(超純,含雜質熔點提高)。沸點 181.9℃。閃點 79.44℃(閉杯),85℃(開杯)。自燃點 715℃。蒸氣密度3.24。蒸氣壓0.13kPa(40.1℃)。蒸氣與空氣混合物燃燒限1.7~8.6% 。1克溶于約15ml水(0.67%,25℃加熱后可以任何比例溶解), 12ml苯。易溶于醇、氯仿、乙醚、丙三醇、二硫化碳、凡士林、堿金屬氫氧化物水溶液, 幾乎不溶于石油醚。水溶液pH值約為6.0。 酚能腐蝕橡膠和合金。與堿作用生成鹽。遇熱、明火、氧化劑、靜電可燃。與三氯化鋁、 硝基苯、丁二烯、過二硫酸、過一硫酸發生劇烈反應, 引起燃燒爆炸。能與氧化劑發生反應。
侵入途徑
可經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吸收。
毒理學簡介
大鼠經口LD50:317mg/kg;吸入LC50:316mg/m3。小鼠經口LD50:270mg/kg;
吸入LC50: 177 mg/m3。兔經皮LD50: 630 mg/kg。低濃度酚能使蛋白變性,高濃度能使蛋白沉淀。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腐蝕作用,也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或損害肝、腎功。水溶液比純酚易經皮膚吸收,而乳劑更易吸收。吸入的酚大部分滯留在肺內, 停止接觸很快排出體外。吸收的酚大部分以原形或與硫酸、葡萄糖醛酸或其他酸結合隨尿排出, 一部分經氧化變為鄰苯二酚和對苯二酚隨尿排出, 使尿呈棕黑色(酚尿)。人口服致死量報道不一,LD為2~15g,或MLD為140mg/kg, 14g/kg。國外報道酚液污染皮膚面積為25%,10分鐘死亡,血酚為0.74mmlo/L。
臨床表現
急性中毒:吸入高濃度蒸氣可引起頭痛、頭昏、乏力、視物模糊、 肺水腫等表現。誤服可引起消化道灼傷, 出現燒灼痛, 呼出氣帶酚氣味, 嘔吐物或大便可帶血,可發生胃腸道穿孔,并可出現休克、肺水腫、肝或腎損害。一般可在 48 小時內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血及尿酚量增高。皮膚灼傷:創面初期為無痛性白色起皺,繼而形成褐色痂皮。常見淺Ⅱ度灼傷。可經灼傷的皮膚吸收,經一定潛伏期后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表現。眼接觸:可致灼傷。
處理
急性中毒:立即脫離現場至新鮮空氣處。皮膚污染后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20分鐘; 面積小也可先用50%酒精擦試創面或用甘油、聚乙二醇或聚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 (7:3) 抹皮膚后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再用飽和硫酸鈉溶液濕敷。口服者給服植物油 15~30ml, 催吐, 后溫水洗胃至嘔吐物無酚氣味為止,再給硫酸鈉15~30mg。消化道已有嚴重腐蝕時勿給上述處理。早期給氧。合理應用抗生素。 防治肺水腫、 肝、腎損害等對癥、支持治療。糖皮質激素的應用視灼傷程度及中毒病情而定。病情(包括皮膚灼傷)嚴重者需早期應用透析療法排毒及防治腎衰。口服者需防治食道瘢痕收縮致狹窄。 眼接觸:用生理鹽水、冷開水或清水至少沖洗10分鐘,對癥處理。
標準
車間空氣衛生標準: 中國 MAC 5mg/m^3(皮); 美國 ACGIH TLV-TWA19mg/m^3(皮)。
危規: GB6.1 類61067。原鐵規:有機其他腐蝕物品,98001。UN NO.1671、2312 。IMDG CODE 6148-1、6149頁,6.1 類。
氨
品名
氨; 液氨; Ammonia; CAS: 7664-41-7
理化性質
無色氣體,有刺激性惡臭味。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相對密度0.7714g/l。熔點-77.7℃。沸點-33.35℃。自燃點 651.11℃。蒸氣密度0.6。蒸氣壓1013.08kPa(25.7℃)。蒸氣與空氣混合物爆炸極限16~25%(最易引燃濃度17%)。氨在20 ℃水中溶解度34%,25℃時,在無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 乙醚, 它是許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劑。水溶液呈堿性,0.1N水溶液 PH值為11.1。液態氨將侵蝕某些塑料制品,橡膠和涂層。遇熱、明火,難以點燃而危險性較低; 但氨和空氣混合物達到上述濃度范圍遇明火會燃燒和爆炸, 如有油類或其它可燃性物質存在,則危險性更高。與硫酸或其它強無機酸反應放熱,混合物可達到沸騰。不能與下列物質共存:乙醛、丙烯醛、硼、鹵素、環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銀、硫、銻、雙氧水等。
侵入途徑
氨氣主要經呼吸道吸入。
毒理學簡介
人吸入LCLo: 5000 ppm/5M。
大鼠吸入LC50: 2000 ppm/4H。小鼠吸入LC50: 4230 ppm/1H。
對粘膜和皮膚有堿性刺激及腐蝕作用,可造成組織溶解性壞死。高濃度時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臟停搏。人接觸553mg/m^3可發生強烈的刺激癥狀,可耐受1.25分鐘; 3500~7000mg/m^3濃度下可立即死亡。
臨床表現
急性中毒:短期內吸入大量氨氣后可出現流淚、咽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可帶血絲、胸悶、呼吸困難,可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乏力等,可出現紫紺、眼結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腫、呼吸率快、肺部羅音等。嚴重者可發生肺水腫、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喉水腫痙攣或支氣管粘膜壞死脫落致窒息,還可并發氣胸、縱膈氣腫。胸部 X線檢查呈支氣管炎、 支氣管周圍炎、肺炎或肺水腫表現。血氣分析示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誤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傷,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嘔血、虛脫,可發生食道、胃穿孔。同時可能發生呼吸道刺激癥狀。吸入極高濃度可迅速死亡。眼接觸液氨或高濃度氨氣可引起灼傷,嚴重者可發生角膜穿孔。皮膚接觸液氨可致灼傷。
處理
吸入者應迅速脫離現場, 至空氣新鮮處。維持呼吸功能。臥床靜息。及時觀察血氣分析及胸部X線片變化。給對癥、支持治療。防治肺水腫、喉痙攣、水腫或支氣管粘膜脫落造成窒息, 合理氧療; 保持呼吸道通暢, 應用支氣管舒緩劑; 早期、適量、短程應用糖皮質激素,如可按病情給地塞米松 10~60mg/d, 分次給藥, 待病情好轉后減量,大劑量應用一般不超過3~5日。注意及時進行氣管切開, 短期內限制液體入量。合理應用抗生素。脫水劑及嗎啡應慎用。強心劑應減量應用。誤服者給飲牛奶,有腐蝕癥狀時忌洗胃。對癥處理,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動清水或涼開水沖洗至少10分鐘。皮膚污染時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沖洗至少30分鐘。
標準
車間空氣衛生標準:
中國MAC 30mg/m^3;
美國ACGIH TLV-TWA 17mg/m^3,STEL 24mg/m^3
美國NIOSH-IDLH: +300 ppm [R28]
中國職業病診斷國家標準:職業性急性氨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GB7800-87
氫氰酸
品名
氫氰酸 ; Hydrocyanic acid; Prussic acid; CAS:74-90-8
理化性質
為無色伴有輕微的苦杏仁氣味的液體, 分子式C-H-N。分子量27.03。相對 密度0.69。熔點 -14℃。沸點 26℃。閃點 -17.8℃。 蒸氣密度 0.94。蒸氣壓101.31kPa(760mmHg, 25.8℃)。 蒸氣與空氣混合物爆炸限6~41% 。易溶于水、乙醇; 微溶于乙醚。水溶液呈弱酸性。
侵入途徑
主要經口或吸入致中毒。液體可經皮膚及眼結膜吸收致中毒。
毒理學簡介
可經各種途徑吸收入人體。如吸收非致死量,部分以原形呼出; 大部分氰 離子可逐漸從體內細胞色素氧化酶或從高鐵血紅蛋白的結合中釋出, 在體內硫氰酸的作用下與體內的硫代硫酸離子結合而轉化為相 對無毒的硫氰酸鹽從尿中排泄。
毒性數據
人口服LDLo: 570μg/kg; 人吸入TCL0: 500mg/m^3·3min; 人吸入LCLo: 120mg/m^3·h, 200mg/m^3·10min, 400mg/m^3·2min, 300mg/m^3, 立即死亡;人皮下LDLo:1mg/kg; 人靜注TDLo: 55μg/kg。皮膚吸收蒸氣6760mg/m^3, 50分鐘,無癥狀; 1230mg/m^3 濃度下發生吸收。嗅覺閾為0.22~5.71mg/m^3。20~40mg/m^3下,幾小時后出現輕度癥狀,如頭痛、惡心、嘔吐、心悸等。IDLH:+50 ppm [R30]
發病機理: 主要為氰離子與氧化型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價鐵結合, 阻斷了氧化過程中三價鐵的電子傳遞,使組織細胞不能利用氧,形成內窒息。
臨床表現
主要引起機體組織內窒息。
急性中毒病情進展迅速,無明顯潛伏期。一般病情危重。吸入高濃度氰化氫或口服多量氫氰酸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數分鐘內死亡(猝死)。重癥而非猝死病例: 早期癥狀,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 呼出氣帶杏仁氣味; 口服者有口腔、咽喉灼熱感、流延、嘔吐,嘔出物有杏仁氣味。并有頭痛、頭暈、胸悶、呼吸加深加快、 血壓升高、 心悸、脈率加快、皮膚及粘膜呈鮮紅色。后有胸部壓迫感、 呼吸困難、意識朦朧。 繼而抽搐、 昏迷、 呼吸減慢、 血壓下降、 紫紺、 全身肌肉松弛、 呼吸停止、脈搏弱而不規則、 心跳停止、 死亡。靜脈血呈鮮紅色。尿硫氰酸鹽量可增高。輕癥者可有頭痛、 頭暈、 乏力、胸悶、呼吸困難、心悸、惡心、嘔吐等表現。皮膚或眼接觸氫氰酸可引起灼傷。亦可吸收致中毒。診斷原則與鑒別診斷:主要根據接觸史及臨床表現, 中毒早期呼出氣或嘔吐物中有杏仁氣味,皮膚、粘膜及靜脈血呈鮮紅色為特征, 有助診斷, 但呼吸障礙時可出現紫紺。血及尿中硫氰酸鹽量可作為接觸指標, 其受吸煙及飲食影響, 應參考當地正常值。中毒時起病急, 不能等化驗結果才作診斷。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腦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所致的猝死或昏迷相鑒別。
處理
一般治療原則:立即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 猝死者應同時立即進行心肺腦復蘇。急性中毒病情進展迅速,應立即就地應用解毒劑。吸入者給吸氧。皮膚接觸液體者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或5%硫代硫酸鈉沖洗皮膚至少20分鐘。 眼接觸者用生理鹽水、 冷開水或清水沖洗5~10分鐘。口服者用 0.2%高錳酸鉀或 5%硫代硫酸鈉洗胃。皮膚或眼灼傷按酸灼傷處理。
標準
車間空氣衛生標準:
中國 MAC 0.3mg/m^3 (皮) ; 美國 OSHA PEL-TWA 氫氰酸 11mg/m^3(皮),
危規:
氫氰酸:GB 6,1類 61004。原鐵規: 無機劇毒品, 81005。UN NO.1613。IMDG CODE 6092頁, 6.1 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