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是石油化工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
接觸機會:原油蒸餾、加氫精制、酮苯脫蠟及丙烯腈生產
石油化工行業,氨主要見于在原油蒸餾、加氫精制、酮苯脫蠟等裝置及用氨做原料生產丙烯腈、工藝過程中作為堿洗劑以及冷凍劑,化肥工業中的合成氨生產等工作場所均存在氨。常見的職業中毒主要是由于氨的存儲、運輸和使用過程的意外事故造成氨的外溢或泄漏引起的。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有機溶劑,與空氣混合易燃爆
氨氣是無色有辛辣刺激臭味的氣體,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有機溶劑,其水溶液稱氨水,呈強堿性,易燃。液體氨溢出時溫度很低,蒸發迅速。遇酸或氟、氯發生劇烈反應,對鋁和鋅有腐蝕性。與空氣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氣體,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
氨工作場所空氣中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不超過20毫克/立方米,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不超過30毫克/立方米,立即威脅生命或健康的濃度(IDLH)為360毫克/立方米。
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損害呼吸系統
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主要損害呼吸系統,可伴有眼和皮膚灼傷。
刺激反應。僅有一過性眼睛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如流淚、咳嗽、咽痛、胸悶、頭暈及眼和黏膜充血等,肺部無明顯陽性體征。
急性輕度中毒。表現為急性氣管炎或支氣管炎的癥狀,胸部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強、增粗、紊亂,邊緣模糊。
急性中度中毒。表現為劇烈咳嗽,呼吸困難,有時痰中帶血絲,可出現喉頭水腫。胸部X線檢查可出現病變較局限的網狀、散在性或斑片狀陰影。
急性重度中毒。出現肺泡性肺水腫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四度喉水腫,或并發較重的氣胸或縱膈氣腫,甚至窒息。胸部X線檢查可見病變較廣泛的斑片狀、云絮狀或大片狀、蝶翼狀陰影。
長期影響。長期接觸低濃度氨氣,可引起慢性結膜炎、鼻炎、咽炎以及嗅覺、味覺等減退,也可引起肺通氣功能下降。
眼、皮膚的灼傷。氨水濺入眼內,可發生結膜充血水腫、角膜潰瘍、虹膜炎等病變,甚至角膜穿孔、失明。氨水或高濃度氨氣接觸皮膚,可出現局部皮膚紅斑、水皰、壞死。
應急救援和防控措施
搶救人員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迅速將患者移至空氣新鮮處,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靜。不宜用水浸濕的毛巾掩面,以免形成氨水灼傷皮膚。用2%的硼酸或大量清水徹底清洗皮膚,濺入眼睛,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至少20分鐘。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喉頭水腫或痙攣。呼吸困難給氧,必要時用合適的呼吸器進行人工呼吸。心臟驟停,必須現場行心肺復蘇術,立即與醫療急救單位聯系搶救。
防控措施:加強密閉化生產及局部排風;進入密閉空間或其他高濃度作業區,要有專人監護,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在可能發生氨泄漏的作業場所,盡可能安裝氨氣自動報警器;作業現場操控人員需穿靜電工作服,戴橡膠防護手套和化學防護眼鏡,攜帶個體報警儀。濃度超標時,需佩戴過濾式防毒口罩或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需佩戴空氣呼吸器;定期和實時檢測作業場所空氣中氨濃度,做好氨作業人員的上崗前、在崗期間的職業性體檢,嚴禁有職業禁忌證的作業人員從事接觸氨的作業;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志;對員工進行職業危害告知及職業衛生教育;工作場所提供淋浴和洗眼設施,作業人員應及時換洗工作服。
上一篇:利用噴漆室防止噴漆中毒
下一篇:化工企業有毒氣體危害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