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氣體對機體的共同特點是對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它是化學工業常見到的有害氣體。
刺激性氣體是指常溫常壓下呈氣體而且具有刺激性的物質。
一、氯氣(Cl2)
〔理化特性〕
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的氣體。可溶于水和堿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氯氣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鹽酸,再分解為新生態氧。在高壓下氯氣液化成液氯。氯氣有強烈腐蝕性,設備及容器極易被腐蝕而泄漏
〔接觸機會〕
工業上接觸氯的機會有:氯的制造或使用過程中若設備管道密閉不嚴或檢修時均可接觸到氯。液氯灌注、運輸和貯存時,若鋼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發生大量氯氣逸散。主要見于電解食鹽,制造各種含氯化合物、造紙、印染及自來水消毒等工業。
〔毒理〕
氯中度溶于水。低濃度時,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對局部有灼燒和刺激作用。濃度高,接觸時間長常能引起呼吸到深部病變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毒作用表現〕
氯氣對人體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損害兩種。急性中毒臨床上又可分為刺激反應、輕度、中度、重度中毒。其表現為:(1)氯氣刺激反應:出現一過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2)輕度中毒:主要表現為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周圍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悶等,兩肺有干啰音或哮鳴音,可有少量濕啰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現為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水腫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腫。咳嗽、咳痰、氣短、胸悶或胸痛,可有輕度發紺,兩肺有干性或濕性啰音;(4)重度中毒:臨床上表現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呼吸困難,胸部緊束感,明顯發紺,兩肺有彌漫性濕啰音;②嚴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猝死;⑤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氣胸、縱隔氣腫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項即為重度氯氣中毒。氯氣對人體的慢性影響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眼結膜、皮膚方面的刺激癥狀及神經衰弱綜合證、氯痤瘡,牙齒酸蝕癥等。
〔防治要點〕
氯氣中毒的防治要點有:
①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負壓;
②含氯廢氣需經石灰凈化處理再排放,也可設氨水儲槽和噴霧器,在跑氯時和中和氯氣;
③檢修時或現場搶救時必須佩戴防毒面具;
④執行預防性體格檢查。
〔實例分析〕
例1 某區鎮辦水廠,加氯消毒工藝較為原始,即用液氯鋼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1984年12月9日下午6時許,趙某(男,34歲)當班抄表時 ,嗅及氯氣間有氯氣味,查見鋼瓶接頭處橡膠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關鋼瓶,未成,即上門通知有關同事請求幫助時,因胸悶、咳嗽、心悸繼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醫院救治。當日下午7時許,同事萬云祥(男,47歲)在上崗幫助關閥維修后離開時,因呼吸困難、劇咳,小便失禁而昏倒在廠門口,也被送往醫院救治。趙、萬二人均被診斷為急性氯氣中毒。
原因分析:生產工藝落后,操作原始,個人防護用品性能不佳或使用不當是造成本次氯氣中毒的主要原因。
例2 1984年12月13日,上海某化工廠生產漂粉精工段操作工朱某在通漂粉液時,事先未放置冷水,又未檢查閥門開關,等到發現4號氯氣桶飄出強烈刺激的氯氣味時,桶內漿液已經外溢,通氯已超過工藝用量。朱某趕緊用水去沖,大約沖洗了5 min,在沖洗過程中,含有漿液的污水濺在他的套鞋內,現場環境的嚴重污染和氨氣的大量逸散,造成氯氣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化工生產作業必須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對生產的全過程應嚴格控制,精確計算原料的使用量,細化操作過程的每一步。該操作工未嚴格按照工藝要求操作,事先未檢查閥門開關,導致通氯量超過標準,在發生漿液外漏時,違反常規用水進行沖洗,造成一起不該發生的氯氣中毒事故,暴露出患者對安全衛生知識方面的薄弱。
二、氨氣中毒(NH3)
〔理化特性〕
有惡臭,極易溶于水形成氨水,與空氣混合是具有爆炸性。
〔接觸機會〕
工業生產及石油精煉、氮肥、合成纖維、醫藥、金屬熱處理,又是冷庫的冷凍劑。
〔毒理〕
阻礙三羧酸循環,降低細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腦氨增加,可產生神經毒作用。高濃度氨可引起組織溶解壞死作用。
〔毒作用表現〕
皮膚、粘膜的刺激癥狀,可致角膜即皮膚灼傷。嚴重時可產生肺水腫。中毒性肝損害如肝大、黃疸、轉氨酶增高。
〔防治要點〕
急救處理原則:迅速將患者移至空氣新鮮處,合理吸氧,解除支氣管痙攣,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立即用2%硼酸液或清水徹底沖洗污染的眼或皮膚;為防治肺水腫應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根據病情及早、足量、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在病程中應嚴密觀察以防病情反復,注意窒息或氣胸發生,預防繼發感染,有嚴重喉頭水腫及窒息預兆者宜及早施行氣管切開,對危重病員應進行血氣監護。此外注意眼、皮膚灼傷的治療。
〔實例分析〕
上海某制藥廠于1989年7月27日上午8時45分,對新裝的8AS-17型主機和250m2蒸發式冷液器進行試壓捉漏和氨系統工藝調試,在檢查1號氨儲罐排氣閥門時,由于該管道安裝時管道絲口壁過薄,強度不夠,開啟閥門時管道齊根斷裂,當時1號氨儲罐處于工作狀態,罐內氨壓力達12.5Kg/cm2,以致高壓液氨氣從裂口處大量噴出,頓時現場氨霧彌漫,操作工員無法靠近搶救,后在消防人員的協作下,用大量高壓水封住外逸氨氣,操作工人未戴上防毒面具沖進現場關閉閥門,于上午10時15分現場搶救結束。至此約有4噸左右液氨外逸造成環境污染。在搶險過程中有7人送醫院救治,其中有4人留院觀察。
經現場測試,上午11時20分時1號氨儲罐排氣管斷裂處的上、下方的氨濃度為6~86mg/m3。
事故發生原因:設備檢修時未充分認識到可能發生的以外事故,工藝調試前對有關設備未作全面嚴格檢查以消除隱患,生產現場也未按規范要求配置足夠有效的帶氧防毒面具。
上一篇:有機溶劑中毒及防治
下一篇:窒息性氣體知識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