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環境中噪聲的分類和主要作業根據噪聲來源可分為①機械性噪聲:由于機械的轉動、撞擊、摩擦而產生的噪聲,如織機、球磨機、電鋸等發出的聲音;②流體動力性噪聲:由于氣體壓力突變或流體流動而產生的聲音,如汽笛、空壓機、通風、放水及沖刷等發出的聲音;③電磁性噪聲:由于電機交變力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聲音,如發電機、變壓器等發出的聲音。
根據噪聲的作用特點可分為連續噪聲及脈沖性噪聲;按頻率大小又可分為:低頻(300Hz以下)、中頻(300~800Hz)和高頻(800Hz以上)。生產環境中實際存在的噪聲是各種頻率聲音的混合,各個頻率的聲強也不相同,組成特殊的頻譜。生產性噪聲多屬寬頻帶、中高頻噪聲。
接觸噪聲的作業種類甚多,主要工種有:使用各種風動工具的工人(如機械工業中的鉚工、鏟邊工、鑄件清理工、開礦,水利及建筑工程的鑿巖工等)、紡織工、發動機試驗人員、鋼板校正工、拖拉機手、飛機駕駛員和炮兵等。
2.噪聲對人體的危害生產性噪聲對人體的不良影響,首先是對聽覺器官的損害;同時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聽覺損害:長時間在噪聲作用下,聽覺敏感性下降,聽閾上升可達10~15dB;但離開噪聲環境后數分鐘內即可恢復正常。這種現象稱為聽覺適應,這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聽覺適應有一定的限度,在強烈噪聲長期作用下,聽力減弱,聽覺敏感性可下降10~15dB以上、甚至達30dB。離開噪聲環境后聽覺敏感性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甚至需數小時,這種現象稱為聽覺疲勞。聽覺疲勞是病理前狀態,是可以恢復的功能性變化,或稱為暫時性聽閾上移。如在強烈噪聲長期反復作用下,聽覺疲勞在休息時間內也不能完全恢復,則可發展成為病理狀態,出現內耳的退行性改變以及永久性聽閾上移。進一步形成聽力損傷和噪聲聾。
噪聲聾:又稱職業性耳聾,是我國的一種法定職業病,其主要表現是聽力下降。以聽力計檢查可見以4000Hz為中心的高頻聽閾上升,在聽力曲線圖上呈現典型的4000Hz處呈V形下陷并隨工齡增加而加重。
急性聽力損傷:又稱暴振性耳聾,多因爆破、火器發射或其他突發性巨響所引起。病變不僅由于強大的聲壓,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沖擊波氣壓的急劇變化而引起的創傷,可導致鼓膜破裂、中耳聽骨破壞、內耳組織損傷出血,甚至腦震蕩。患者受振后當時即感聽力完全喪失、劇烈眩暈和耳鳴,有時惡心、嘔吐。輕癥可部分或大部恢復,重癥可致永久性耳聾。
噪聲聾的診斷:①明確地接觸高強度噪聲的職業史;②排除其他致聾的原因,如中耳炎、藥物、老年聾及外傷等;③用聽力計測聽,永久性聽閾上移超過正常范圍,即:高頻純音3000、4000、6000Hz任一頻率聽力下降≥30dB為聽力損傷,列為觀察對象;500、1000、2000Hz語言頻率聽力下降三者的均值≥25dB時,為噪聲聾。
國內有人建議噪聲聾分級標準:聽力下降25~40dB為輕度;41~55dB為中度;56~70dB為重度;71~90dB為嚴重度;>90dB為全聾。
慢性噪聲性聽力損傷及噪聲聾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應加強預防及采取聽力保護措施。暴振性耳聾應及時給以促進內耳血液循環和改善營養及代謝狀況的藥物。對鼓膜及中、內耳外傷應注意防止感染及采取對癥治療。
(2)聽覺外損傷:噪聲尚可引起聽覺器官之外的其他系統的改變。例如疲乏無力、頭痛、頭脹、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一系列神經癥狀。高頻噪聲常常引起血管痙攣、心律增快及血壓增高等心血管系統的改變。有人報道噪聲可使血液中白細胞增多、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改變。動物實驗中觀察到噪聲可使腎上腺功能亢進,腦垂體前葉內嗜伊紅細胞數增多,尿中17-酮類固醇含量減少。胃腸道內消化液的分泌、腸蠕動能力,也可在噪聲作用下發生變化。總之,噪聲的危害是全身性的,聽力損失只是一個重要方面,近來有人用噪聲病這個概念,來強調噪聲危害的全身性。
3.影響噪聲危害的因素:
(1)噪聲的強度和頻率組成:強度愈大對人的危害也愈大,一般認為80dB以下的噪聲,聽力損失率甚低,90dB以上聽力損失發生率逐漸升高,140dB噪聲作用下短期內即可造成永久性聽力喪失。頻率的影響也很大,通常高頻噪聲的危害較低頻為大。
(2)噪聲工齡和每天接觸時間:工齡增加,噪聲聾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噪聲強度愈大,則出現聽力損失的時間愈短。據國內調查,在高頻噪聲環境中作業,聽力損失(聽閾上升25~35dB)開始出現的時間:
80dB時為10~15年;100~110dB時為2~3年;110~129dB時為1~2年。有時噪聲強度雖不太大,但作用時
間很長時,也能引起聽力損害。工作日內安排一定的工間休息,使工人在休息期間離開噪聲環境,有利于聽覺疲勞的恢復。
(3)噪聲的性質:強度和頻率經常發生變化的噪聲比穩定噪聲有更大的危害,調查資料證明脈沖噪聲更易引起聽力損傷。
(4)個人防護和個體感受性:配戴防聲器有一定的防護效果,可以推遲或減輕聽力損傷。個人因素的差異也影響發病情況;聽覺器官有其他病變時,容易產生聽覺疲勞以及噪聲聾。
4、防止振動和噪聲危害的措施
預防振動和噪聲的危害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振動源和噪聲源,控制振動和噪聲的傳播,加強個人防護以及采取相應的醫療預防措施。
1)除振動源和噪聲源改革工藝過程和生產設備。以無聲鉚(水壓或油壓機)代替風動工具鉚接、用液壓機代替鍛造機、用焊接代替鉚接、用電弧氣刨代替風鏟鏟除鑄件缺陷等。
2)控制噪聲的傳播
(1)隔聲、隔振:用一定的材料、結構和裝置將噪聲源封閉,防止噪聲傳播。常用的如隔聲罩、隔聲墻、隔聲門窗等,所有隔聲結構應當嚴密無縫隙,且應具有一定質量以防產生共振。在機器的基礎上應設專門的隔振材料,以防振動和噪聲通過地板等固體材料向外傳播。
(2)消聲:主要用消除或減弱風道、排氣管等產生的流體動力性噪聲。常用各種消聲器。
(3)吸音:用多孔材料鋪裝在室內墻壁或懸掛在室內空間,以吸收傳播中的聲能,降低噪聲水平。常用的吸音材料有玻璃棉、礦渣棉、泡沫塑料、毛氈、棉絮等,有的利用共振的原理,采用穿孔板做吸音結構。
(4)合理的廠區規劃、廠房設計:在產生強烈噪聲的車間周圍應設良好綠化的防護帶、車間墻壁、頂板、地板等應當使用吸音材料,以減少車間內噪聲的反射和散播。
3.衛生防護措施
(1)合理使用耳塞:合理使用防聲耳塞、耳罩,對保護聽覺器官有一定效果。耳塞多由泡沫塑料、軟塑料及纖維棉等材料制成,根據外耳道大小設計若干型號,隔聲效果可達30~40dB,對高頻噪聲效果顯著。
(2)戴防護手套:對接觸局部振動的工人,發放雙層襯墊無指手套或泡沫塑料襯墊手套,可起到減振及保暖的作用,對預防振動病有一定效果。
(3)合理安排勞動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一定中間休息,休息期間離開噪聲和振動車間,并根據噪聲的頻率和強度,適當限制工作時間。如我國對新建、擴建和改建企業噪聲最大允許強度為:85dB(A)8小時,強度每增加3dB(A),工作時間相應要縮短一半,但最高不得超過115dB(A)。
(4)注意保暖:對接觸振動的工人應當注意保暖,車間氣溫不應低于16℃。
4.醫療預防措施對接觸噪聲及振動的工人,應當進行定期體格檢查。接觸噪聲的工人應以聽力檢查為重點,如在停止接觸噪聲后16小時以上,高頻段(3000~6000Hz)聽力下降15dB時,即應采取相應的處理以防聽力繼續下降。
上一篇:高溫作業及防暑措施
下一篇:高溫作業防暑降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