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特殊工種需要在異常氣壓下工作,如高氣壓下的潛水或潛函(沉箱)作業,低氣壓的高空或高原作業等由于工作氣壓和正常氣壓較大,如不注意防護,可能發生嚴重的生理功能障礙。
(一)高氣壓
1、高氣壓作業
(1)潛水作業:水下施工、打撈沉船或海底救護需要潛水作業。
(2)潛函作業:指在地下水位以下潛函內的作業。如建橋墩時,將潛函逐漸下沉,到一定深度時需要通入等于或大于水下壓力的空氣,以保證水不至于進入潛函內。
(3)其他:如臨床上的加壓治療艙和高壓氧艙、氣象學上高氣壓科學研究艙的作業,少數人可發生急性減壓病。飛行員高速升到萬米左右的高空,如果機艙不密封或泄露使氣壓短時間降低,可發生航空減壓病。
2、高氣壓對機體的影響 健康人能耐受303.98~405.30kPa,超過此限度,將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在加壓過程中,由于外耳道所受的壓力較大,鼓膜向內凹陷產生內耳充塞感、耳鳴頭暈等癥狀,甚至可壓破骨膜。在高氣壓下,則可發生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功能的改變。在709.28 kPa以下時,高的氧分壓引起心肌收縮節律和外周血流速度的減慢。在709.28 kPa以上時,主要為氮的麻醉作用,呈酒醉樣,意識模糊、幻覺等;對血管運動中樞的刺激,可引起心臟活動增強,血壓升高和血流速度加快。
3、減壓病 減壓病為在高氣壓下工作一定時間后,在轉向正常氣壓時,因減壓速度過快所致的職業病。此時人體的組織和血液產生氣泡,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和組織的損傷。
3、預防措施
(1)技術革新:建橋墩時,采取管柱鉆孔法代替沉箱,使工人可在水面上工作而不必進入高壓環境。
(2)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暴露異常氣壓后,須遵守安全減壓時間表逐步返回正常氣壓狀態,目前多采用階段減壓法。
(3)對作業工人進行安全教育培訓
(4)保健措施:加強健康監護,排除禁忌癥。
(二) 低氣壓
1、低氣壓下進行的作業 高空、高山與高原均屬于低氣壓環境。在高山與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點,海拔愈高,氧分壓愈低。海拔在3000m時,氣壓70.66kPa,氧分壓為14.67 kPa;而海拔在8000m時,氣壓35.99kPa,氧分壓僅為7.47 kPa,此時肺泡氣氧分壓和動脈血氧飽和度僅及前者的一半。
2、低氣壓對機體的影響 在高原低氧環境下,人體為保持正常活動和生產作業,在細胞、組織和器官首先發生功能性的適應性變化,約須1~3個月,逐漸過渡到穩定的適應稱為習服。人對缺氧的適應個體差異很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以內,能較快適應;在3000~5000m時部分人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在5330m為人適應的臨界高度。
低氣壓對機體的影響,主要由于大氣氧分壓過低,直接影響肺泡氣體交換。例如,在5500m,使機體供氧不足,產生缺氧。低氣壓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使肺通氣量比海平面時增加40%~100%,此外,低密度的大氣降低呼吸氣的惰性,也是肺通氣量增加的原因。過度呼吸可引起呼吸性堿中毒。開始接觸高海拔時,心率增加,血壓可升高,血漿和尿中兒茶酚胺水平增高;時間稍長,心率降至海平面時的水平,且最大心率明顯低于海平面時的水平,這是由于副交感活性隨適應缺氧而增加的緣故。最大攝氧量隨海拔升高而呈一定比例下降。由于肺泡低氧肺小動脈和微動脈收縮,毛細血管床減少,造成肺動脈高壓,比海平面時高2~4倍,可引起肺水腫,慢性長期作用使右心室肥大。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隨海拔升高而呈現增多的趨勢;紅細胞壓積、血液比重和血液粘滯性也增加。此外,初登山者可因外界低氣壓,而導致腹內氣體膨脹,胃腸蠕動受限,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膽汁均減少。常見腹脹、腹瀉、上腹疼痛等癥狀。輕度缺氧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反射增強,但海拔繼續升高。反應性逐步下降。
機體適應高海拔缺氧后,血液由于血紅蛋白增加攜帶較多的氧;毛細血管更加豐富和肌紅蛋白增加使組織容易獲氧;氧代謝酶等的活力降低等適應性代謝變化;身體活動和工作的效率提高,而耐性加強。
3、高山病 又稱高原病或高原適應不全癥。1982年在陜西召開的高原醫學學術討論會建議,以高原病正式命名。臨床分型首先按發病急緩,分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兩大類,再根據臨床表現,前者分為三型,后者分為五型。
(1)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
(2)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應、高原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癥、高原高血壓癥、高原低血壓癥。
4、預防
(1)適應性鍛煉,實行分階段登高,逐步適應。
(2)供應高糖、多種維生素和易消化飲食、多飲水,禁止飲酒,注意保暖,防止急性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防凍傷,防雪盲等
(3)對擬進入高原地區的人員,應進行體格檢查,凡有明顯心、肺、肝、腎等疾病、高血壓病Ⅱ期、嚴重貧血者,均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上一篇:高溫作業危害及預防保健措施
下一篇:噪聲影響的危害與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