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職業性航空病是指由于航空飛行環境中的氣壓變化,所引起的航空性中耳炎、航空性鼻竇炎、變壓性眩暈、高空減壓病、肺氣壓傷5種疾病(GBZ93—2002)。
航空病大部分發生在9000m以上高度。人自地面迅速上升到8000m以上高空,即由正常的1atm(1atm=101325Pa)上升至低于1atm而又無適當防護的空間,空氣中氮分壓驟然下降,體液和組織中釋放出的氮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存留在組織和血液中,形成氣泡。航空病是減壓過速或降壓幅度過大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2.接觸機會和健康損害
航空病多見于乘坐無加壓座艙的飛行員;加壓艙密閉系統漏氣時也可發生。此外飛機領航員、飛機工程師、客機服務員以及特殊情況下的飛機乘客,在飛機下滑時或低壓常出現發生此病。
健康損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①皮膚癥狀:瘙癢、斑疹、丘疹或大理石樣斑紋。
②屈肢癥:表現為肌肉、關節疼痛,多發生于上、下肢大關節;疼痛呈酸、脹、撕扯、針刺或刀割樣劇痛,位于深層,患肢保持屈位可減輕疼痛;局部無紅、腫、熱,用血壓計氣囊打氣可緩解疼痛。
③神經系統癥狀:脊髓受損引起的截癱、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或潴留;腦部損傷引起的頭痛、感覺異常、顏面麻木、運動失調、輕癱、偏癱、語言障礙、記憶喪失、共濟失調、情緒失常或體溫升高,重者可昏迷、死亡;前庭系統受損引起的眩暈、耳鳴、聽力減退;視覺系統受累時可引起復視、斜視、視覺模糊、暫時失明、同側閃光性偏盲、視野缺失或縮小。
④循環系統癥狀:紫紺、脈細數、四肢發涼、心前區壓窄感;嚴重者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猝死。
⑤呼吸系統癥狀:肺血管廣泛氣栓可伴有肺間質水腫及小支氣管痙攣,引起胸部壓迫感、胸骨后灼痛、不可抑制的陣發性咳嗽、呼吸困難,稱為氣哽。
⑥腹部臟器受累:可引起惡心、嘔吐、上腹絞痛及腹瀉。
⑦疲倦:減壓病的氣泡可隨機累及機體各部位,且可隨循環血流移位,癥狀可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
上述癥狀、體征以皮膚瘙癢和肢體疼痛較多、較早,神經系統癥狀次之。
3.臨床表現
根據確切的低氣壓暴露史,結合臨床表現及相應的實驗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為以下幾類。
(1)觀察對象
暴露于航空環境中飛行人員(包括飛行員及其他機組人員)和低壓艙艙內工作人員,當出現耳痛、聽力減退、鼻竇區疼痛、眼脹痛、眩暈、肌肉關節痛、胸痛、咳嗽、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時,應密切觀察,必要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航空性中耳炎
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耳壓痛等癥狀,檢查發現鼓膜充血。
①輕度:鼓膜Ⅱ度充血。
②中度:鼓膜Ⅲ度充血。
③重度:鼓膜破裂或出現混合性耳聾。
(3)航空性鼻竇炎
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鼻竇區疼痛等癥狀,低壓艙檢查前、后,X射線或CT發現鼻竇改變。
①輕度:鼻竇區疼痛尚可忍受,X射線片檢查鼻竇出現模糊影。
②重度:鼻竇區疼痛難以忍受且有流淚和視物模糊,X射線或CT檢查提示鼻竇出現血腫。
(4)變壓性眩暈
在飛行或低氣壓暴露過程中出現一過性眩暈,低壓艙檢查能重現眩暈癥狀。
①輕度:不伴有神經性耳聾。
②重度:伴有神經性耳聾。
(5)高空減壓病
具有高空減壓病的特征性癥狀。
①輕度:皮膚瘙癢、紅斑,關節疼痛,下降高度或返回地面癥狀消失。
②中度:屈肢癥。
③重度:出現下列表現之一者:a.癱瘓;b.昏迷;巳休克;d.氣哽癥;巳猝死。
(6)肺氣壓傷
①輕度:胸部不適、胸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經數小時或數天可以自愈。
②重度: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a.咯血;b.呼吸困難;c.意識喪失;d.肺出血、肺間質氣腫或氣胸。
4.航空性中耳炎的處理原則
(1)治療原則
基本治療措施是平衡中耳內外氣壓。
輕度:①積極治療原發疾病;②用血管收縮劑滴鼻,行咽鼓管吹張。
中度:除以上措施外,有鼓室積液不易排出者,作鼓膜穿刺或鼓膜切開。
重度:鼓膜破裂者,預防中耳感染;神經性耳聾者對癥治療。
(2)其他處理
①當出現急性氣壓損傷時,臨時停飛,經治療耳氣壓機能恢復正常再參加飛行。
②患航空性中耳炎反復治療無效者,終止飛行。
5.航空性鼻竇炎的處理原則
(1)治療原則
①輕度:a.原發病治療;b,鼻腔通氣引流,局部理療;c.抗感染治療。
②重度:除以上措施外,可行手術治療。
(2)其他處理
①當出現急性氣壓損傷時,臨時停飛,經治療鼻竇氣壓機能恢復正常再參加飛行。
②飛行人員反復出現鼻竇氣壓損傷且治療效果不佳時,終止飛行。
6.變壓性眩暈的處理原則
(1)治療原則
其醫學處置主要是立足于預防;對有咽鼓管機能不良,遺留眩暈或內耳損傷者,給予對癥治療。
(2)其他處理
①飛行學員出現變壓性眩暈,終止其飛行。
②在職飛行人員出現變壓性眩暈必須住院檢查治療,治愈后經低壓艙檢查不能再誘發本癥,可評定為飛行合格;對不能消除癥狀者,終止飛行。
7.高空減壓病的處理原則
(1)治療原則
①發生高空減壓病后,立即下降高度至8000m以下,并盡快返回地面。
②輕度高空減壓病降至地面后癥狀消失,用面罩呼吸純氧觀察2h,無癥狀或體征出現,繼續不吸氧條件下觀察24h后,可恢復一般性工作。
③中、重度高空減壓病,或高空減壓病觀察期間癥狀復發,均立即送高壓氧艙加壓治療。在運送過程中吸純氧,出現休克的應給予抗休克治療。
④對癥治療:根據具體病情還可給予補液擴容、改善微循環、呼吸興奮劑、強心劑、鎮靜劑、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
(2)其他處理
①對可能發生高空暴露人員,進行低壓艙高空耐力檢查,對易感者,禁止參加高空飛行。
②兩次低壓艙上升之間至少要間隔48h。
③未裝備密封增壓座艙或艙內余壓較小的飛機進行高空飛行前,或低壓艙上升高空耐力檢查前,均應進行吸氧排氮。
④發生高空減壓病,經治療癥狀消失,恢復一般性工作至少48h以后,才可恢復飛行或體育活動;重度高空減壓病治療后有后遺癥,或低氣壓暴露反復出現高空減壓病,終止飛行。
8.肺氣壓傷的處理原則
(1)治療原則
①迅速減壓后,立即下降高度至8000m以下,并盡快返回地面。
②輕度:給予對癥治療,經數天或數周后多可自愈而完全恢復。
③重度:根據不同病情給予相應處理。
④對伴發減壓病者,立即送高壓氧艙加壓治療。
(2)其他處理
①肺氣壓傷治愈后肺功能正常,可以繼續從事飛行職業。
②肺氣壓傷治愈后遺留肺功能障礙者,終止飛行。
9.預防、安全與勞動保護
低壓艙上升高空耐力檢查,用于發現高空減壓病的易感人員。
(1)防暈機
暈機嘔吐是平衡器官紊亂,身體適應較差的緣故,一般只要保持鎮靜,排除雜念,服些防暈車船藥就會平安無事。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會暈機,最好在登機前15min服藥。
(2)防舊病突發
由血栓或出血引起的腦病患者絕對不要乘飛機;重度腦震蕩病人應有專科醫生隨行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輕度腦震蕩病人應隨身帶些止痛藥;患有血管硬化癥的老年人在登機前可服少量鎮靜劑,感冒流涕和鼻塞不通的病人最好不乘坐飛機,因為咽鼓管阻塞有鼓膜穿孔的危險。
(3)防航空性中耳炎
有效措施是張嘴和吞咽。嚼吃是預防航空性中耳炎的最有效辦法,嚼幾粒糖果或幾塊口香糖使咽鼓管常開。若感覺癥狀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閉緊嘴巴,用力呼氣,讓氣流沖開咽鼓管進入中耳空氣腔而消除耳悶、耳重、耳痛等癥狀。
上一篇:內照射放射病的危害及預防
下一篇:印刷工的職業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