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性
1、標識
中文名:核輻射(或放射性)
英文名:radioactive substance
2、理化性質
外觀與形狀:根據用途的不同,常用的有放射性液體源和固體源。常用的放射性活度較大的源,一般多采用不銹鋼柱封裝,然后再裝在鉛罐內
主要用途:能源、工業、農業、醫學、國防、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熔點: 相對密度(水=1):
沸點: 相對密度(空氣=1):
飽和蒸汽壓(kPa):
溶解性:
臨界溫度(℃): 臨界壓力(Mpa):
燃燒熱(Kj/mol): 最小引燃能量(MJ):
二、危害特點
1、燃燒性
(1)核燃料鈾和钚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細屑易燃,甚至在空氣中發生自燃。
2、爆炸性
(1)核反應堆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發生失控,可使堆芯熔化并發生爆炸。堆芯熔化事故可造成反應堆周圍大面積(幾十公里)、長時間(幾十年)環境放射性污染和對人員的傷害。
(2)放射性核素在衰變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在一起儲存過程中,如果散熱不及時,則有可能產生爆炸。
3、擴散性
(1) 核企業超標排放的廢氣和廢水的擴散,能夠造成較大范圍的放射性污染。
(2) 當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時,放射性物質會隨煙云擴散、沉降,并造成較大范圍的放射性污染。
4、人體危害性
(1)急性效應
是指機體在短時間內(幾秒至幾日)一次或多次受到大劑量的照射,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損傷。主要發生與核事故和放射事故等情況下。根據受照劑量的大小和病情輕重,可分成四度: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各型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反應和受照劑量如下表:
分型(度) 初期反應 受照劑量(Gy)
骨髓型 輕度 乏力、不適、食欲減退 1―2
中度 頭昏、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白細胞數短暫上升后下降 2―3.5
重度 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明顯下降 3.5―5.5
極重度 多次嘔吐和腹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 5.5―10
腸型 頻繁嘔吐和腹瀉、腹痛、休克、血紅蛋白升高 10―50
腦型 頻繁嘔吐和腹瀉、休克、共濟失調、肌張力增強、震顫、抽搐、昏睡、定向和判斷力減退 >50
(2)慢性效應
是指機體在較長時間內受低劑量率,超劑量限值照射(指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慢性放射損傷。慢性放射病的臨床特點是起病慢,病程長,目前尚無特異性臨床指標。自覺癥狀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癥候群和植物神經的功能紊亂。常見的癥狀有:疲乏無力、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多夢、惡心等。男性患者還可能有性欲減退、陽痿;女性則可能有月經紊亂。
(3)胚胎效應
是指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胚胎本身受射線照射(即宮內照射)所引起胚胎的損傷。胚胎效應的嚴重程度和特點取決于照射劑量的大小、照射方式和射線的種類,特別是胚胎發育不同期對射線的敏感性更為重要。常見的典型效應有致死、畸形和發育障礙。
(4)遠期效應
是指受到一次中等或大劑量X、γ射線或中子照射;或長期小劑量的累積作用;或放射性核素一次大量或多次小量侵入機體,在半年以后(通常幾年或幾十年)出現的變化;或急性損傷未恢復而延續下來。包括隨機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兩類。這種效應可以表現在受照本人,也可顯現在受照者后代身上。隨機性效應如致癌和遺傳效應;確定性效應如白內障和壽命縮短。
三、救援要點
1、事故發生后要及時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和消除事故的危害和影響,并迅速呈報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衛生、公安部門。
2、處理事故時應遵循輻射防護的三原則,即輻射實踐的正當化、輻射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制。
3、做好事故處理中的輻射劑量監測,防止現場處理事故的人員受超劑量照射。
4、處理重大事故時,要成立專門的機構,并在有關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事故處理。
四、程序方法
1、防護措施
輻射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有外照射和內照射兩種方式。照射方式不同,其防護方法亦不同
(1)外照射防護。外照射是體外輻射源對人體的照射,主要有X射線、γ射線、中子和高能帶電粒子等。對外照射的防護方法主要有:
1) 距離防護。受照劑量與距離源的平方成反比,距源的距離越大,劑量越小。所以應盡量增加人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比如使用遠距離操作工具(機械手、長柄鉗等),盡快脫離輻射場(沾染區)。
2) 時間防護。受照劑量與照射時間成正比,停留時間越短,劑量越小。因此,在處理事故時,事先必須進行周密的計劃,并熟練操作;除此之外,應根據輻射源的強弱,限定工作時間,輪流作業,避免人員受過量照射。
3) 屏蔽防護。射線穿過物質時會被吸收而減弱。因此在人與源之間選用適當材料和厚度的物質,即可達到防護效果。
(2)內照射防護。內照射是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內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過皮膚和傷口吸收進入體內的α、β放射性核素。對內照射的防護主要是阻斷放射性物質可能進入人體的途徑,以減少人體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
2、詢問情況
(1)事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事故的類型和性質;
(2)放射性核素的組成、活度;
(3)事先處置情況和監測結果
(4)事故現場周圍的居民分布和人員可能受到的輻射傷害。
3、現場勘察
(1)根據詢問情況利用輻射監測器材偵察放射性污染的范圍,劑量分布和核素組成;
(2)對丟源事故,偵察源的下落;
(3)可能受輻射損傷的人員。
4、警衛
(1)根據詢問情況、偵察情況設置警戒區域;
(2)合理設置出入口,嚴格控制人員、車輛和其它物資的進出。
5、救助
(1)指導公眾和應急救援人員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例如:為決策部門提出某種防護措施的干預劑量水平的建議;組織和指導服用穩定性碘劑,對呼吸道和體表進行防護,隱蔽或撤離;對可能或已受污染的食物和引用水進行控制;消除體表的放射性沾染。
(2)對非放射損傷(如燒傷、創傷等)和疾病,按常規醫學救治體系、程序和方法進行救治。
(3)對急性損傷人員,交由專業醫院進行救治。
6、現場處置
7、冷卻
8、排險
(1)發生火災時,應及時滅火,防止發生爆炸和放射性物質泄露和擴散。
(2)發生放射性物質泄露和丟失放射源事故時,首先要防止放射性污染進一步擴散和盡一切可能盡快找回放射源。
9、滅火
如果發生核事故伴隨有火災,在滅火時應注意:
(1)發生鈾火或钚火時,不能用一般方法滅火,否則,只會使火勢更旺。用氯化鈉、氯化鉀和氯化鋇配置的三元低熔氯鹽粉末撲滅鈾火或钚火的效果較好。
(2)發生其它火災時,盡量不要用水滅火,以防放射性物質向外擴散。
10、醫療救護
(1)核事故時核輻射對人體的致傷方式
1) γ射線造成全身或局部外照射損傷;
2) 體表被放射性物質沾染時,由β射線引起的皮膚、粘膜受照射損傷;
3) 食入有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飲用水以及吸入被污染的空氣引起的體內照射損傷。其中,射線對機體外照射的危害是主要的。
4) 在沾染區活動的人員,如不采取防護措施,可能受到上述三種方式的復合照射。
①急性外照射損傷
人員受到大劑量的γ射線照射后,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的輕重,主要取決受照射量的大小。人員受到核輻射照射的劑量小于1Gy,一般不會產生急性放射病;受照劑量達到1~2Gy可引起輕度放射病;2~4Gy可引起中度放射病;4~6Gy可發生重度放射病;大于6Gy可致極重度放射病。
②體表β照射損傷
皮膚β損傷的程度可分為三度:Ⅰ度僅傷及表皮,表現為脫毛、紅斑及脫屑等,受照劑量5Gy;Ⅱ度傷及真皮層,表現為水泡形成及濕性皮炎,劑量在10Gy;Ⅲ度傷及皮膚全層,表現為壞死、潰瘍,劑量大于15Gy。
③內照射損傷
核反應堆發生重大核事故時,對人員影響較大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碘,其次是銫、鍶、鈰等。這些核素進入體內后可造成內照射損傷。
(2)救護原則及措施
核事故現場傷員的搶救,遵循分級救治并堅持先重后輕和快搶、快救、快送的原則,盡快將傷員撤離核核事故現場。根據其損傷程度和各期不同的特點及實際條件,積極采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救治措施,使之得到及時、有效、合理的救治。
1) 現場救治
根據受照人員的初期癥狀和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數等迅速估計傷情。傷員受照劑量小于0.1Gy者只作一般醫學檢查;受照劑量大于0.25Gy者應予對癥治療;受照劑量大于0.5Gy應住院觀察,并予及時治療;受照劑量大于1Gy者,必須住院嚴密觀察和治療。中度以上放射損傷者應盡早口服抗放藥523片30mg,有初期反應者應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病人,應根據GB8281-1997《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采取綜合性治療。除了受核輻射損傷外,如果傷員還合并有沖擊傷、燒傷等損傷,則應同時按照沖擊傷、燒傷等相應的處理方法進行自救互救。
2) 早期治療
早期治療由核事故地區附近的早期治療機構組織實施。傷員體表放射性沾染超過控制水平者,應進行全身洗消。食入放射性物質者,在口服碘化鉀片的基礎上,應及時進行催吐或洗胃等。漏服抗放藥523片、碘化鉀片的傷員,應及時補服;因嚴重嘔吐不能口服523片的傷員,應及早肌肉注射抗放藥500一次, 10mg。初步診斷為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者,在應用523或500的基礎上,再口服抗放藥408片300 mg,并給予對癥處理。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傷員,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傷情偏重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早期治療機構留治輕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和不宜后送的放射病傷員。
3) 專科治療
急性放射病專科治療,通常由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相應的專科來組織實施。
4) 對有放射性內外污染者的處理
體表有放射性沾染的傷員,未洗消者或洗消后經檢查仍超過控制水平者,要洗消或重復洗消,仍未達到控制量時,在傷票上注明沾染部位及沾染程度,以后應對傷員加強醫學觀察。受放射性沾染的傷員應及早服用碘化鉀片100 mg。傷員暴露部位皮膚或傷口有放射性污染時,應進行局部洗消和除沾染。
確有體內放射性污染的傷員,應有針對性地采取摧吐、洗胃、阻吸收和加速排出的治療措施,并根據GB8284-1987《內照射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進行診斷和治療。
(3) 幾種抗放藥的使用方法
1) 碘化鉀片
碘化鉀片的用法:在攝入放射性碘(如進入放射性沾染區)前24小時至攝入放射性碘后4小時內口服一次,100mg。必要時可重復用藥,每日1次,但不宜超過10次。本藥無明顯副作用,但對碘過敏者、嬰兒和孕婦慎用。藥片外觀變色或潮解不宜服用。
2) 523片
523片的用法,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①預防:受核輻射照射前2天內口服一次,30mg。②治療:受照射后1天內盡早口服一次,30mg。③防治結合:受照射前2天內口服一次,20mg;受照后1天內再服10mg。523片的副作用:用藥后少數人可出現暫時性乳房脹痛、硬結及女性月經失調。
3) 500注射液
預防急性放射病時,于照前10天內用藥,肌肉注射一次,10mg,以照前6天內給藥預防效果較好;治療急性放射病時,于照后1天內盡早使用,肌肉注射一次,10mg。照前預防和照后治療結合,或與其他防治放射病藥物伍用,可提高療效。500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用藥后少數人可出現暫時性乳房脹痛、硬結及月經失調。本藥為混懸油劑,使用時必須充分搖勻。
4) 408片
408片的用法,照后當天口服,一次300mg,每隔2~3天一次,用藥次數以3~5次為宜。其副作用:少數人有輕度胃腸道反應。
下一篇:突發化學中毒事故現場處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