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素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河發(fā)源于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流經(jīng)中國大陸的三個階梯它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nèi)流區(qū)面積4.2萬平方公里)。黃河大部分處暖溫帶,氣候暖和,土壤疏松肥沃,動植物資源豐富。黃河文化就是在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的。
久遠的黃河原始文化和古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圍,沉淀出了黃河黃土文化的兼容特征,孕育了獨特的文化歷史。文學創(chuàng)造人才輩出,流芳古今。其中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于黃河流域的諸子百家思想學說對黃河文化的滋長發(fā)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它奠定了黃河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其中墨家、道家和儒家的影響尤為顯著。墨家主任重道遠;道家主淡泊自守;儒家則主人力與自然的調(diào)合。墨家主兼相愛,交相利;道家主與世無爭,清靜無為;儒家則主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墨家主尊天,事鬼,愛利萬民;道家主順應自然,輕松快活;儒家則主敬鬼神而遠之。墨家主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道家主個人主義,家庭觀念淡泊;儒家則主群己合一,修齊治平。這些觀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就文化傳統(tǒng)而言,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繼承了夏文化的傳統(tǒng)。道家繼承了商文化的傳統(tǒng),商人的占卜術對陰陽家和道教影響很大。“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文化在繼承夏商文化的基礎上又有創(chuàng)新。而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使“三代遺風,馳而復張”,正是周文化的繼承者。秦漢以降,儒道墨等諸子學說及其新的闡釋一直是黃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實內(nèi)核。
黃河之水滔滔不絕,黃河文化源遠流長。
無論古代或是現(xiàn)代,黃河都是為文人墨客所贊頌。
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劉禹錫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王維寫“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李商隱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品味詩句,仿佛滔滔江水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而“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寫出了黃河的奇壯之景。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shù),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愿驅(qū)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睆乃麄兊脑娋渲形覀兎路鸶惺芰说近S河兩岸金戈鐵馬的戰(zhàn)況、織衣耕種的淳樸民風。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寫出了他們面對著滔滔黃河水的無限感慨。
黃河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立志向前的精神。一曲《黃河大合唱》唱出了黃河的恢弘與不屈!饵S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xiàn)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zhàn)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shù)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zhàn),經(jīng)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彼岸。這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于取得輝煌的勝利!痹娙苏驹诟呱街畮p,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并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磅礴、恢弘、雄壯、闊大,面對著黃河,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顯得緲小。但黃河的文化,黃河的精神卻傳承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精髓,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上一篇:武陟縣再次部署遷安救護工作
下一篇:三句半:勸君戒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