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的急劇變化,面對頻頻發生的各種災害,應急防災機制就像人類最后一層保護傘,承擔著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在突發危機面前,各個國家是如何應對的?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最有效地抵御災害對人類的侵害?各國又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應急防災機制的呢?
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管得寬
復雜的自然地貌和社會環境,決定了俄羅斯是個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頻發的國家。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的人員總是最先趕到現場。
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幾大強力部門之一,它的正式名稱是俄聯邦民防、緊急情況與消除自然災害后果部。該部1994年1月成立,專門負責俄羅斯的民防事業,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向受害者提供緊急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災難帶來的不良后果。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效率最高、最忙碌的部門之一,它不僅要負責消滅俄境內出現的禽流感、撲滅遠東森林大火,還要向美國新奧爾良災區提供援助、幫助阿富汗戰后重建;一旦俄境內出現恐怖活動,它也必須第一個趕到現場組織救援。
緊急情況部按照緊急情況的種類,設有人口與領土保護司、災難預防司、部隊司、國際合作司等部門,同時下轄森林滅火機構委員會、抗洪救災委員會等機構。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緊急情況部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9個區域性中心,負責89個州的救災活動。每個大區和州都設有指揮控制中心,中心往往設在有化學工廠的城鎮。
除了救災,緊急情況部還要負責教育國民如何應對突發危機。1995年,緊急情況部成立了緊急情況保險公司,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向國民提供保險服務。1997年,該部又成立了緊急情況監測和預測機構,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進行預測并采取預防措施,將危險堵在源頭。俄緊急情況部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居民生產、生活的安全。
除了強大的職能部門,完善的法律法規也是俄應急機制發揮效能的重要保障。俄聯邦于1994年通過了《關于保護居民和領土免遭自然和人為災害法》,對在俄生活的各國公民,包括無國籍人員提供旨在免受自然和人為災害影響的法律保護。1995年7月,俄聯邦又通過了《事故救援機構和救援人員地位法》。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聯邦政府可依據該法協調國家各機構與地方自治機關、企業、組織及其他法人之間的工作,并規定了救援人員的權責。
這些法律法規和機構的設立,與高效的應急機制相配合,有力地保障了俄羅斯有良好、暢通的渠道來迅速處理緊急情況。
新加坡:民防看重志愿者
2005年9月被新加坡政府定為國內安全防衛月。在這期間,內政部將在新加坡的各工廠、學校、商業區和住宅區等地組織40多場演習。政府對應急防災的高度重視及其推行的民防計劃,使新加坡具備了較強的抗危機能力。
新加坡民防部隊作為國家民防計劃的一部分,成立于1982年,是國家緊急預案處理的先頭部隊,承擔著提供消防、救護、營救、強制執行消防安全法規等一系列職能。它由正式官員、專職國家公務員、民防公務員和志愿者組成,是隸屬于新加坡內政部的獨立部門。2002年,民防部隊增設了意外指揮和控制總部,可同時處理六起大宗意外事故。新加坡政府規定,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民防部隊總監將是第一指揮官。這一職位往往由專家擔任,政府各部門要全力配合其工作,遵從他的指揮,提供軍隊支援、國民動員、物資調配、信息傳播、醫療救護等各種支援。新加坡政府各部門之間還建立了完備的網絡體系,以保證緊急狀態下的資訊共享和暢通。
民防志愿者是這一部隊中獨特的風景。新加坡政府提倡人們加入志愿者行列,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增強公眾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據統計,目前新加坡全國有5萬多名民防志愿者。凡年滿14周歲、身體健康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都可報名參加民防志愿者隊伍,接受基本的民防技術培訓。一旦國家發生災難或戰爭,民防志愿者還可立即轉為全職民防職員或國家公務員。
民防部隊在各區的居民委員會都設有自己的民防執行委員,專門負責招收民防志愿者,組成志愿者小組,并協調各項活動。每個在編的民防志愿者,需要學習和掌握急救、運送傷員等各種知識技能。在緊急情況時,他們將負責幫助老弱病殘居民轉移到安全地點。志愿者小組還定期組織當地居民學習各類應急課程,參觀民防部門組織的各項防災展覽,并在民防部門安排下組織人們進行各種應急演習等。
新加坡民防部門經常以演習的方式提高各社區的應變能力。針對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的情況,民防部隊加大了社區的演習頻率,演習重心也由原來的以防火為主轉移到以防范恐怖襲擊為主。
2003年9月起,新加坡民防部隊的4個民防分區總部利用業余時間,免費為公眾提供緊急應變訓練課程,公眾自愿報名參加。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現在,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新加坡政府還于1999年建立了專門的民防學院。學院內設有逼真的模擬訓練設施,既可以培訓各級正規民防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還可以訓練民防志愿者。
英國:各部門分工合作
英國的應急防災機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國政府各個部門根據自己的工作職責制定了不同的預警防災體系。一旦發生災害,英國政府會調動所有應急機制,從陸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
防火是英國應急機制中的重頭,英國政府制定的《建筑管理規則》明確規范了城市建設的防火措施,規定建筑外部要采用磚石結構而不用木材,限定了街道的最小寬度,并且在泰晤士河畔保留開放空間以保證消防車取水的方便。如今的倫敦消防和應急策劃局在每個社區都設有消防站,工作人員包括市政管理人員、消防安全專家和社區建設人員。消防站24小時有人值班,居民可以隨時進入消防站,尋求幫助或者咨詢。
為了讓每個市民都了解發生火災時的自救常識,倫敦消防和應急策劃局還建立了“青少年縱火者干預體系”,對青少年進行防火教育,解答他們有關火災的疑問。消防機構和應急策劃局與“國家健康服務體系”簽訂協議,在遭遇火災的人一時情急而錯撥了求救電話時,這兩個機構之間的通信交換系統將自動把電話轉接到消防站。
英國氣象局將“全國惡劣天氣預警服務”作為向市民和政府機構服務的一個重點。一旦出現大風、暴雨、暴雪、濃霧和大面積冰霜等災害天氣,英國氣象局就會啟動預警機制。在警告發出后,該系統會在短時間內,通過因特網、電臺和電視臺向英國13個區域提供極端天氣信息。
英國高速公路局和鐵路網根據從氣象部門得到的“洪水熱點地區圖”,預測洪水發生地點,并提供及時維護和應急援助。在風災頻發的地區,鐵路、高速公路和地鐵管理部門都設法減少在道路兩旁植樹,以防惡劣天氣到來時樹木被刮倒,阻礙交通。去年冬季,威爾士地區發生洪水,完整的防災體系幫助政府在短期內控制了災情,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在英國的應急系統中,倫敦金融公司的“業務連續性計劃”特別引人注目。倫敦金融城里幾乎所有公司都有相應的“業務連續性計劃”和例行演習。這個計劃規定,一旦發生緊急事件,員工將被分批疏散到郊外應急備用辦公樓中繼續工作,那里設備與資源齊全,可以確保公司業務的連續性。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這一計劃的實施確保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
為協調各個部門的緊急應變工作和活動,英國政府于2001年設立了非軍事意外事件秘書處,作為內閣辦公室的一部分。它具體擔任協調政府部門、非政府部門和志愿人員的緊急救援活動,通過內閣辦公室的安全和情報協調官員向首相匯報情況。英國還建立了意外事件規劃學院,專門從事英國應急理論、應急措施、跨部門協調應急行動的研究。另外,英國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非軍事意外事件委員會,由內政大臣擔任主席,與內閣辦公室的意外事件秘書處保持密切的工作關系。
日本:從容面對災害
地震、海潮、臺風,使日本這個島國總是難逃自然災害的侵襲。然而每次災難發生后,日本恢復之快不能不令人贊嘆,日本人面對災難的從容有序更是使人難忘。
日本從國家到個人都非常重視防災。近年來,日本成立了“防災省”,中央政府設有防災大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災信息系統及應急反應系統。
首相是危機管理的最高指揮官。內閣官房負責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絡,并通過安全保障會議、內閣會議、中央防災會議等決策機構制定危機對策,由警察廳、防衛廳、海上保安廳和消防廳等部門具體配合實施。內閣法第15條規定,內閣官房內必須設有一名“危機管理監”,負責在國民的生命、身體以及財產受到重大傷害,或者面臨危害時,處理有關的緊急事務。此外,內閣還要將有關自身的防災情報在網上公布,供國民查詢。
日本還將災害對策職能轉到內閣直屬機關,制定了《防災基本計劃》、《地區防災計劃》、《災難對策基本法》等法律。兩年前首相官邸改建時,又增設了現代化的危機管理專用辦公室。
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這一天,各個地區都要進行有首相和各相關大臣參加的地震防災演習,以普及防災意識,傳授抗災知識。在日本,只要是居民住宅區,就都設有當地政府指定的避難所。這些避難所大多是經過特別設計,達到防災標準的學校或體育館。一旦災難發生,附近居民就可以把這些地方當作棲息之地。自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吸取教訓,除了注意保證災后的供水、供電、供食等系統的暢通之外,還更加重視災后醫療保障問題,陸續建立了全國范圍的重點救災專用醫院網絡,并通過互聯網進行有關情報的交換。
日本人面對災難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的態度特別值得贊賞。災難發生后,日本國民往往會按照事先排練過的方式應對,鎮靜不恐慌,并努力進行自救或互救。健全的危機預防機制和透明完善的信息傳播途徑,使信息及時公開,防范謠言的傳播,穩定民眾情緒。
9月初,臺風“彩蝶”到來之前,日本各災區就發出了避難警報。很多居民接到警報后,立即從自己家中搬出來,住進了政府指定的避難所。這次臺風襲擊雖造成了1000多戶民居受災,但人員傷亡微乎其微。居民集中居住在避難所,無論是取水還是領取食物,大家都有秩序地排隊,看不到任何爭搶。
上一篇: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簡介
下一篇:危險化學品緊急事故的應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