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作為一名六零后鄉村小孩,自孩提時代起,便目睹了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感受到了社會變遷的脈搏。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那關于嫁妝的變遷,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物質風貌,更映照出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的變遷。
猶記得兒時,聽父母講述他們結婚時的情景。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民經濟正處于恢復期,物質極度匱乏。父母結婚的年代,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婚嫁事宜一切從簡,甚至可以說是“裸婚”。一口四只腳的紅色大木柜子和一口紅色的木箱子,再加上兩件新衣,幾個陶瓷臉盆,便是陪伴母親出嫁的全部嫁妝。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80年代初期,我三叔結婚的時候,社會風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收入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望謨縣城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和種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黑白電視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家庭條件稍好的,已經開始流行嫁妝的“三轉兩響”。
“三轉”即縫紉機、手表、自行車,被現代人戲稱為“老三件”。在那個時代,擁有一塊手表,無疑是身份的象征,腕上有塊表,便能引來無數羨慕的目光。而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更如現代的寶馬車一般,成為人們爭相追逐的焦點。至于縫紉機,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新娘勤勞能干的象征。
“兩響”則是指黑白電視機和雙卡四喇叭的收錄兩用機。在那個年代,電視機和收錄機還是新鮮事物,能在家中擁有它們,無疑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每當夜幕降臨,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黑白畫面上的人物活動,聽著收錄機里傳來的歌聲和新聞,那種幸福感是如今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然而,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極度緊缺,購買“四大件”都需要憑票供應,因此家里有了這些“寶貝”,人們都會倍加珍惜,愛護有加。手表的表蓋稍有刮痕,便會心痛不已,趕緊用棉花蘸牙膏擦拭;自行車要精心打扮,車座罩上燈芯絨,前后輪軸都要裝上“風車”轉起來;縫紉機則要經常加些潤滑油,防止生銹,閑置時機頭要包上“頭巾”,保持一塵不染;對電視機更是愛惜有加,生怕出現任何故障。
憶往昔,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那是一個家電剛剛普及的年代。我,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青年,有幸迎娶了一個城里的姑娘。她的父母是雙職工,家境也算殷實。為了大女兒的婚事,他們傾盡心血,幾乎動用了大半生的積蓄。出嫁之日,嫁妝琳瑯滿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算是那個時代的新“三大件”。在當時,這些家電還是新鮮事物,引得人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那時的我,擁有了冰箱,再也不用擔心食物會變質;有了彩色電視機,下班后便可坐在家中,一邊看電視,一邊批改作業,享受難得的休閑時光;而那臺半自動的洗衣機,更是讓我告別了到河邊搓洗衣物的日子,雖然只是半自動,但已足夠省力、省事、方便,足夠讓我們體會到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的便捷與美好。
迎親的隊伍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推著自行車、抬著縫紉機的景象,而是汽車載著冰箱、彩電、洗衣機,一路浩浩蕩蕩,好不風光。那時的鄉下農村,生活普遍不富裕,這些家電還是奢侈品,并非家家都能擁有。每當夜幕降臨,村子里有電視機的那幾戶人家,總是聚集著街坊四鄰、親戚朋友,一起觀看熱播的連續劇,歡聲笑語回蕩在夜空。
隨著時間的推移,嫁妝的“三大件”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步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城市里,嫁妝“三大件”演變成車子、房子和票子,人稱“金三件”。車子代表著出行的自由與便捷,房子則是安身立命之所,票子則是生活的保障。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體現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
上個星期,我參加了一個朋友的女兒的婚禮。他的女兒在望謨縣城的一所中學任教,是獨生子女,父母自己開公司,家境殷實。為了給女兒一個風光的婚禮,他們為她準備了房子、車子和票子作為嫁妝。當我看到這一幕時,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如今的嫁妝,已不再是簡單的家電和其它生活用品,變成了更加奢華和實用的物品。
而在農村,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嫁妝的“金三件”也變成了車子、數字大電視和冰箱等。車子讓農村的交通更加便捷,數字大電視讓農民也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冰箱則讓農民也能吃到新鮮的食物。
嫁妝,這一蘊含著深厚歷史底蘊的詞匯,不僅濃縮了尋常百姓的生活點滴,更是見證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每一代人的嫁妝,都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生動地描繪出百姓生活的變遷與發展。(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上一篇:冬日小吟
下一篇:冬日的牽掛(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