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醫保,村民健康的守護神

2024-12-15   來源:安全文化網    作者:王帥   |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要是以前,碰上這病,我就不去醫治了,進醫院也付不起錢。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疃鎮盧老荒村王小圩村村民,話還沒說完,就已經泣不成聲。是國家的醫保好政策,救了我的命!讓百姓病有所醫,是民生所盼、時代所需。黨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要是以前,碰上這病,我就不去醫治了,進醫院也付不起錢。”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疃鎮盧老荒村王小圩村村民,話還沒說完,就已經泣不成聲。“是國家的醫保好政策,救了我的命!”

讓百姓病有所醫,是民生所盼、時代所需。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將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進行整合,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形成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等共同發力、更加公平合理、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醫療保障需求。

醫保方方面面的發展變化,蒙城縣145多萬各族群眾的感受最深刻、最直接,也最真實。

往事不堪回首

其實,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注定就會有很多煩惱。只是這種痛苦或是快樂,取決于你的內心。人不是戰勝痛苦的強者,便是屈服于痛苦的弱者。再重的擔子,笑著也是挑,哭著也是挑。再不順的生活,微笑著撐過去了,就是勝利。

播東村,位于蒙城縣許疃鎮盧老荒村王小圩村,居住著各類群眾,同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深情。

但在過去漫長的時日里,盧老荒村的很多群眾,不僅目不識丁、還嚴重缺醫少藥。今年79歲的村民王玉軍,一生就多次面臨缺醫少藥的困擾。12歲那年,她已過而立之年的父親,突感身體不適,加上從村里到縣城,乘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并且只有一輛破舊的貨車可坐,當天的發車時間又錯過了,要等到第二天,更因手里沒有錢,去了縣城也無法進醫院,父親無奈只好呆在家里拖,最終含恨早早離開人世。家中的頂梁柱倒了,整個家庭都陷入苦難的深淵。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偏遇打頭風。14歲那年,王奶高的妹妹,在去坎邊集市趕集的過程中走失,從此杳無音信。“妹妹失蹤后,我母親不堪家庭重負,狠心拋下我們姐弟二人,離家出走。當時,我的眼淚都哭干了,也沒能留住絕情的母親。母親走后的好幾個民族節日,我獨自來到村邊的池塘邊,只想跳到塘里一死了之。但每次都是想到可憐的弟弟,最終沒有勇氣跳下去。”說起這些往事,王奶高幾度哽咽。

生活的重擔,讓王奶高過早地成長為一個善解人意的布依少女。說起自己的愛情故事,盡管時隔那么多年,每每憶起,王奶高爬滿皺紋的臉上,總是藏不住幸福的笑容。

那些年月,在望謨縣的鄉村,每到農閑時候,或是民族節日,小伙子們常常吹著木葉,唱著鄉村民歌,將姑娘們從家里邀約出來,到村子或鄉間曠野,談情說愛。盧老荒村的民歌,聲音綿長、曲調優美,是盧老荒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樓下、樹林幽谷、村邊路口,處處可見成雙成對年輕的身影,對唱情歌。只有那個時候,王奶高才會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惱,盡情享受青春的快樂。

在鄉村民歌對唱過程中,王奶高結緣了同村善良的張姓小伙,迎來了愛情的春天。自那以后,他們手牽著手,一起到坎邊集市趕集,一起到田間地頭勞動,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21歲那年,愛情之花經過風雨洗禮,終成正果,王奶高與張姓小伙喜結連理,走進婚姻的殿堂;楹螅蚱迋z恩愛有加,相敬如賓,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兩年后,大兒子出生,隔了一年,小兒子出生,夫妻倆喜上眉梢。

王奶高說,那時,家里雖然非常貧困,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但我感到很幸運、很幸福,不僅因為有了丈夫,還有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大家團結協作,各盡所能,一家人其樂融融,享受著天倫之樂。王奶高感嘆,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婚后第六年,災難開始降臨。先是丈夫的哥哥,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尚未來得及醫治,便溘然長逝。不久之后,嫂子因承受不住家庭重擔,丟下三個年幼的孩子,改嫁他鄉。這樣一來,全家9口人的生活,以及哥哥三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費用,都落到了他們夫妻頭上,常常累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老天似乎不愿眷顧這個苦命的女子。就在哥哥去世兩年后,王奶高的丈夫不知患了什么病,吃不下飯,出不起力,面龐慢慢變得虛腫,身體越來越消瘦。因為家里沒有錢,丈夫拒絕到醫院醫治。無奈之下,王奶高向親戚朋友求助,找來很多草藥,煮水給丈夫吃;又請來摩公算命消災,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神仙和古老迷信的儀式祈求平安,最終未能解決問題,丈夫還是撒手人寰。眼見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離她而去,王奶高痛不欲生。

實際上,因為當時的農村,不僅大家手里都沒有錢,醫療保障又缺位,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甚至明明知道自己患了重病,卻無力就醫的群眾,遠遠不止王奶高一家。

我們再來看看陳建學家的情況。

“王大伯,你的血壓很高,要按時吃藥,少吃鹽,飲食清淡些……”12月6日,今年69歲的城關街道社區村民組村民王學生,又來到村衛生室。村醫在給他測量血壓、檢查身體狀況后,一邊開藥,一邊為其提供治療建議。

王學生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因為長期的勞動,一日三餐沒有規律,有時在鄉里干農活,吃的是冷飯加冷水,導致患上了胃病。2020年以來,他和老伴都感覺自己經常頭暈,就到醫院檢查,原來是患有高血壓,血糖也高,每頓飯前,都必須先吃藥。多次診斷后,醫生幫其辦理了慢性病卡,還定期為其送醫送藥。

“以前開點藥,都要到鎮衛生院,走路要一個多小時,現在衛生室修在家門口,小傷小病,直接到衛生室就可以得到治療,非常方便。”王學生說,由于過去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差,設備、藥品不齊全,即便感冒發燒之類的問題,也不得不到鎮上或縣城去看,現在很多病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了。王學生繼續感慨,如果之前的醫療條件,有現在這么發達,我的父親就不會那么早就病死了。談到過去的生活,尤其是想起父親,王學生感到非常難過。

王學生說,父親沒有文化,但生來身體很強壯,在那個靠力氣掙工分吃飯的年代,身強力壯無疑是一大優勢。父親除了使不完的力氣,還會砌磚和木工技術,所以當時的生產隊,還同意父親外出從事副業,一年只需向集體交納200元錢,就可以參與分配糧食等生活物資了。為此,父親每年都和一些鄰居,到周邊的村子等地方,幫人修房造屋、加工門窗,家庭條件相對許多鄰居來說,要好許多。

王學生說,父親生育有我和姐姐兩個子女。由于勞動的艱苦,沒能很好地休息,他55歲時,便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家庭環境開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開始就是精神恍忽、雙目無神、腿腳腫脹、行動遲緩、飲食驟減。當時生產隊規定,生病請假,不參加勞動,就沒有工分。所以父親病重時,我和母親、姐姐不得不請假照顧父親。掙的工分少,分得的糧食就少,因此每到三四月份,青黃不接,就得到處借糧食吃,到秋后分了糧食,再加上利息還給人家。時間一長,全家便逐漸陷入不斷借債還債、年年借年年還的惡性循環中。

為了給父親治病,王學生和姐姐不得不四處求醫問約。有的親戚朋友,懷疑父親可能被人下了毒藥,才導致腿腳腫脹和吃不下飯。后來他母親打聽到,蒙城縣城鄉有個土方很管用,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照方找來草藥,煎好給父親服用?墒,幾籮筐的草藥吃完了,病情卻沒有絲毫好轉。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咳嗽非常厲害,腿和臉都浮腫了,整夜睡不著。王學生和姐姐把父親送到趙集公社、板橋公社等醫院治療,雖然說是醫院,但當時就是一幢小瓦房,只有一些治療感冒之類的普通藥物,更沒有什么檢查設備。所以雖然去了這些衛生院,但對于父親來說,一直于事無補。父親也堅持說病要“三分治、七分養”,還說鄉里的草藥,對治療更有療效等等。王學生說,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那是父親擔心欠下更多的外債而做出的不得已選擇。每天晚上,母親守在床前,只是不停地流淚,六神無主。聽著父親痛苦地呻吟,我心如刀絞。我和姐姐提出,送父親去縣城看看,

但因為不僅沒有一分錢,還有許多外債沒有還上,母親傷心地擦著眼淚,低頭不語,父親拉著我的手說:“病不要緊,不用請醫生,慢慢會好的。”一個寒冷的早晨,父親從被窩里爬起來,勉強撐著咳嗽不已的病體,坐在大門外,吐了幾口血,我們連忙將他扶到床上,沒有想到,父親躺下后,心臟就停止了跳動,從此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王學生淚眼迷蒙地感嘆,過去因為缺醫少藥,加上貧困,沒有醫保,大家都無法到大醫院就治,就是患上痢疾、腸道蛔蟲癥等普通病癥,都有可能把命丟掉。當年,村里就有四個鄰居,死于痢疾和腸道蛔蟲癥,諸如此類的遺憾,不勝枚舉。

“病根”就是“窮根”

沒有新農合之前,廣大農民看病吃藥,幾乎全部自掏腰包。面朝黃土背朝天,僅靠“一畝三分地”,每年能有多少結余?往往是“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因此,“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著見閻王”,成了很多農民無奈的選擇。盡管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因為缺乏有效的健康保障機制,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蒙城縣許疃鎮盧老荒村有這樣一段感人至深的手足情,哥哥不離不棄、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弟弟近40年,盡心竭力、從無怨言,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用毅力和真心撐起了弟弟的一片天。

今年62歲的小亮比弟弟光祥大6歲,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不幸的是,天有不測風云,1980年2月,弟弟光祥因患疾病被送往醫院,面對弟弟兇險的病情,小亮毫不猶豫地傾其所有為弟弟治病,即便醫院勸其放棄治療,他也沒有絲毫動搖,四處借債讓弟弟順利接受治療,堅持與病魔抗爭,最后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因為肌肉從14歲開始萎縮而不能行走。

“哥,我是不是再也站不起來了?”光祥躺在床上,眼中滿是恐懼和絕望。

小亮緊緊握住弟弟的手,強忍著淚水,堅定地說:“不會的,你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我會一直陪著你,總有一天你會站起來的。”

從那以后,小亮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不僅要干農活,還要照顧弟弟的飲食起居。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小亮就已經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扁擔挑著一雙木桶去村邊水井挑水,回到家立即幫弟弟洗漱。自己的妻子則在家負責煮飯,還有把頭天晚上煮好的豬食抬去喂好豬,當弟弟吃好飯,小亮與妻子才扛著鋤頭出門干農活。

干活回到家,吃過晚飯后,小亮又與妻子分工,各自忙于繁瑣的家務。妻子負責砍豬菜,縫補衣服或做鞋,韋啟亮負責磨包谷,打掃衛生等。雖然一天很累,從早忙到晚,但小亮覺得日子過得很充實,睡覺很踏實。

在家時,小亮都會小心翼翼地背著弟弟去屋外,讓他感受陽光和清風,盡管光祥不能行走,但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哥,你太累了,不要再為我去浪費錢財了,反正我就是這個樣子了。”每次生病,當小亮準備帶韋光祥到醫療治療時,光祥看著哥哥疲憊的身影,心疼地說。

“沒事,我不累,我們相處一天,這個家才幸福一天。”

小亮總是這樣微笑著回答,盡管他的笑容背后藏著無盡的辛酸。

從弟弟患病住院,到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小亮沒有出過遠門,更別說長期外出務工了,就連外出辦事都得安排妻子照顧弟弟,或是當天返回,不敢在外頭過夜。

但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小亮也曾外出務工過短暫的一回。他腦子活,又能吃苦耐勞,也算闖出了一點小成就。但離開家里,不在弟弟身邊,雖然安排了妻子在家照顧弟弟的生活起居,但他知道妻子還要忙于農活和家務,弟弟長時間沒有個交流陪伴的朋友,十分孤單,始終覺得放心不下。一番思量,小亮毅然放棄了繼續務工的念頭,結束了短暫的打工生涯,毅然回到家里,與妻子一邊務農,一邊照顧弟弟。

小亮弟弟的病,雖然僅花費了一萬元左右的醫療費用,但對于除了土地、別無長物的農村家庭來說,已算是砸鍋賣鐵了。更重要的是,生病不僅讓當事人備受痛苦的煎熬,還因此拖累了家人,使家人無法放開手腳去干事創業,增加收入。為了支撐這個家庭,小亮只能抽空在附近幫忙親戚朋友打些小工和努力種好莊稼,以此作為家庭的收入來源。

這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案例。

2014年,小亮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無論是生活還是生病住院的費用,都有了“兜底”保障。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的“攔路虎”之一,也是走向全面小康必啃的“硬骨頭”。

2021年以來,蒙城縣共識別監測貧困對象1339戶5814人。其中因疾病風險納入監測的對象622戶2619人,占總識別數的44.5%。

醫保讓我重生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醫療水平越來越發達,很多從前認定的疑難雜癥,現在都能治愈了。

然而,發達的醫療水平,往往意味著高額的費用,尤其是對農村人口來說,雖然現在的農民朋友們條件普遍好了,但是幾萬幾十萬的昂貴治療費用,仍舊是天文數字。

蒙城縣莊周街道三里村二組,這里田青、水秀、氣候宜人,村民們世代農耕,民風十分純樸。周忠廷一家幾輩人,就生活在這里。

和傳統農村家庭無異,周忠廷一家3口,過著平靜知足的日子。

今年64歲的周忠廷是這個家里的主心骨,還是一名退役軍人,曾經參加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退役后,他把在部隊學到的知識用于發展農業生產,同妻子、兒子一道在家堅持勞動,并領取每月840元的軍人優撫金。

在村里,周忠廷一家的日子過得不算富裕,但不愁吃不愁穿,其樂融融地打發著平靜的日子。他還時常驕傲地同別人夸著自己的兒子,聽話又懂得孝敬老人。“只要孩子走正道,不亂來,全家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好的!”幾十年來,周忠廷深信不疑。

的確,對周忠廷一家來說,一時手上拮據些怕什么,一家人在一起踏踏實實、齊心協力,幸福的日子比什么都珍貴。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沒有想到,堅強、樂觀的周忠廷,還是遇到了難事。2020年12月的一天,因一次意外,他住進了蒙城縣人民醫院。

周忠廷活了半輩子,一直都是家里的頂梁柱。如今自己躺在床上,最讓他心里發愁的事,就是看病的開銷太大了。

“父親突如其來的大病,真是讓我措手不及。當時不僅把家中值錢的東西都賣了,還向親戚和朋友借了個遍,籌了10萬元把父親送到醫院。沒有什么經濟來源,我都準備放棄醫治。但我想起搞脫貧攻堅時,干部們到處宣傳的醫保政策,說是不讓一個群眾因病致貧,不讓一戶家庭因病返貧,這讓我看到了一線希望。”周忠廷的兒子周狂錦說。

周忠廷住院治療,前后總共花費了113504元。幸運的是,他是蒙城縣參保居民,國家醫保的三重保障制度給了周忠廷足夠的安全,基本醫療幫他報銷了98559.73元,個人僅自付14000多元。因為父親癱瘓在床,兒子周狂錦不得不放棄在外務工返回家里護理老人,今年68歲的老伴,除了與兒子照顧丈夫外,也只能種些菜養頭豬補貼家用。

為了解決周忠廷家的問題,鄉村委會將周忠廷家列入病后突發嚴重困難戶,經村兩委會共商后全家三人列入低保,其次是將周忠廷的兒子周狂錦作為保潔員,每月有400元的工資;第三是按照政策享受了醫療幫扶,每年醫療費減免50%。

事實上,在蒙城縣千千萬萬個家庭中,周忠廷不是個例。

2006年,蒙城縣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一制度,為蒙城縣城鄉農民的健康保障送來了福音。

新農合的實施,讓眾多農民從最初的觀望態度轉變為積極參與;看病報銷封頂線也上升到2024年的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封頂30萬元,大病保險可報銷封頂50萬元;群眾從住院報銷擴展到門診慢病報銷;從住院先由個人墊付醫療費用的繁瑣報銷制度,到先看病,出院時只需交付個人承擔的部分費用。近年來,新農合政策已深入望謨縣千家萬戶,也深深植根于農民的心田,積極參加新農合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自愿行為,成為黨和政府惠農惠民政策的直接體現,在保障農民健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王光俊也是蒙城縣眾多醫保受益者之一。

2023年7月,許疃鎮王莊村51歲的村民王光俊,不幸患上了肝部和肝內膽管繼發性惡性腫瘤以及鼻咽惡性腫瘤,這些疾病給他的身體和生活帶來沉重的打擊。“一開始檢查出這個病的時候,感覺像天要垮下來一樣,擔心沒得錢來治療。”王光俊說。

一年來,王光俊經歷了艱苦的治療之路。普通住院治療7次,門診慢特病治療3次,醫療總費用高達21.49萬元,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在國家醫療保障政策的支持下,王光俊獲得了有力的救助。“總的花了21萬多元,在醫院報了16萬元左右,回來在醫保局又報了4萬多元,自己僅花費了1萬多元,要是沒有這個醫保政策,賣光全部家產,都不夠看病,也不會治好我的病!”王光俊介紹。同時,他還對享受到的衛生健康服務,感到非常滿意。“衛生院晝夜都有人值班,可隨時就近就醫,實在是方便了我們!”

“無論身體再怎么好,都必須積極主動交納城鄉居民醫保金,這是我自己的親身體會。”翻著一沓沓住院交費發票和診療清單,深有感觸地說。

截至2024年11月,蒙城縣城鄉居民參保繳費共計100多萬人,全縣12萬余名特殊困難人群實現應保盡保,共計為城鄉居民參;颊咿k理醫保報銷70萬多人次,報銷金額達2.16億元,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人民群眾醫療保障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蒙城縣醫療保障局局長王叢剛介紹,參保的當地人民群眾在省內外就醫的,可以實現一站式直接結算,參保群眾省外異地就醫的,可撥打我們的異地就醫備案電話,也可以選擇省外就醫地的醫療機構直接結算,或者持相關的住院材料返回參保地進行報銷。如果沒有參保的群眾,不享受報銷政策,所有的醫療費用全部自付。所以希望所有的群眾,都能積極主動地參保,享受國家的醫療保障政策。(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上一篇:初冬時節

下一篇:節約三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江市| 沁阳市| 满城县| 大安市| 长武县| 南昌市| 六枝特区| 临澧县| 咸阳市| 手游| 泽州县| 六安市| 乐陵市| 汉源县| 加查县| 舟曲县| 高阳县| 延长县| 丁青县| 洪雅县| 仲巴县| 新兴县| 济源市| 平潭县| 桦南县| 奇台县| 平利县| 泰和县| 讷河市| 博湖县| 中江县| 吉水县| 手机| 黑水县| 溧阳市| 应用必备| 遂溪县| 贵定县| 洪泽县| 桦甸市|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