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農具革新背后的鄉村巨變

2024-12-16   來源:安全文化網    作者:王帥   |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所有傳統農具一樣,人站在上面、牛拖著粉碎田土的耙,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王帥攝2024年11月18日,筆者王金鋒、盧玉軍與網格員和村民等多人進行座談,深入挖掘并細化鄉村振興相關資料。座談過程中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所有傳統農具一樣,人站在上面、牛拖著粉碎田土的耙,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王帥 攝

2024年11月18日,筆者王金鋒、盧玉軍與網格員和村民等多人進行座談,深入挖掘并細化鄉村振興相關資料。

座談過程中,隨著話題的深入,年逾七旬的王金鋒老人,追憶起從事農業生產的過往歲月和今日新貌時感嘆道:“我們年輕的時候,從打田栽秧、包谷播種和薅刨,再到灌溉、收獲,以及運輸、加工所使用的農用工具,跟現在是沒有可比性的,簡直就是兩個天地!”

農用工具,這個農家日常不可或缺的角色,見證了鄉村振興發展巨變的滄海桑田,它如同一部活生生的歷史,從最初的簡陋粗笨到如今的精致高效,從全仗人力畜力的艱辛到機械化的輕松便捷,這一路的蛻變,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體力重負,書寫了一部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生活的壯麗史詩。

在安徽皖北蒙城縣鄉下農村,一組數據直觀地展示了這場農具革命的成果:全縣現有耕地整地機械12202臺,種植施肥機械15臺,排灌設備6228臺,田間管理機械2226臺,收獲機械5696臺,農產品加工機械38616臺,畜牧養殖機械2126臺,水產機械7臺,農用航空器(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6臺。這些數字背后,是鄉村農業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是一幅幅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生動圖景,它們共同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農業科技發展長卷。

耕地整地工具

    盧玉軍老人回想起往昔的農耕歲月,眼中總會閃爍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光芒。他滿懷深情地感慨道:“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靠犁、耙、耖這些東西,加上悉心飼養的耕牛,作為打田犁地的幫手,一同揮汗如雨在田地間勞動,那時的生產生活,充滿了艱辛與不易。”

農諺所謂的“喂牛為耕田,喂豬為過年,喂雞喂鴨為了燈油鹽巴錢”,反映了傳統農耕文明背景下,農民們生產生活的困苦與艱辛。

犁、耙、耖,這些曾在廣袤無垠的田野上留下深深印記的農具,伴隨著畜力的拉動,不僅承載了千百年來沉甸甸的農耕文明,更是無數春播秋收、歲月更迭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一段段關于土地與收獲的故事。

犁,被農民親切地稱為“犁頭”,是翻耕土地的主要農用工具。它通常由木質構成,包括犁板、犁杠、犁釬、鐵鏵四個部分,再配以牛丫、根索、牛打腳、絆索等輔助工具,將人與牛、犁緊密連接起來。耕作時,將牛丫架在牛肩上,絆索套過牛頸,用根索把牛丫與牛打腳連接,用犁扣把牛打腳扣在犁杠上。人站在犁后,一手穩穩扶住犁把,一手牽牛繩、揮牛鞭,通過吆喝指揮牛的前進,同時靈活調整鐵鏵的深淺,精準掌控翻土的力度與深度。

耙,又稱大耙,它的使命,在于將犁翻起來的土塊細細耙碎。耙為木質,由四塊精心雕琢的木枋組合而成,其上鑲鉗鐵制耙齒。耕作時,人站在耙上,手牽牛繩,揮鞭驅牛,讓耙在水田中緩緩前行,由耙齒將土塊逐一破碎。耙的種類多樣,有“捷耙”專攻碎土,有“浪耙”用于平整水田,還有“水耙”用于壓實田面,以防漏水。每一種耙,都凝聚著農民對土地的深情厚意與敬畏之心。

耖,形似耙而齒更長更密,是專門用于水田平整土地的精細工具。在耙田之后,若水田仍顯不平,便需用耖來進一步整理。使用時,同樣依賴牛力拉動,耕作者憑借手腕的靈巧運用,使水田既不過于積水也不致干旱,為禾苗的生長創造最適宜的環境。

犁、耙、耖,是三件古老的耕作農具,不僅承載著人民群眾的智慧與汗水,更是見證了農耕文明的悠久歷史與演變歷程。它們的制作工藝復雜而精細,往往需由技藝高超的木匠才能完成,在盛行時期,每一戶農家都希望擁有精致、結實、銳利的犁、耙、耖。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這些曾經不可或缺的農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耕地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已成為農耕領域的新寵。老人回憶說:“大約在20多年前,我們村子里的王玉良,第一個購買了耕地機,王金鋒是第二個購買的。如今,我們已經多年沒有使用以前的犁、耙、耖來打田犁地了,它們靜靜地躺在角落,成為了古董。”

耕地機,以其強大的碎土能力、作業后地表如鏡的平整效果,以及能夠深入土層、粉碎根茬的絕技,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廣泛贊譽和青睞。在聯盟村大洼組,共有居民58戶,雖大部分田地已種植了茶葉,但仍有耕地機35臺,可見其普及程度。

耕地機的出現,不僅悄然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與思維方式,更成為連接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的一座橋梁,見證了皖北莊子蒙城縣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王金鋒老人感慨:“這耕地機啊,真是個好東西!它耕得快,管理起來也省心省力,成本比起養牛低得太多了。以前養牛,天天得操心飼養、擔心牛跑丟、被盜,現在好了,有了這機器,我們耕種起來輕松了許多。”柏世榮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新時代新生活的欣喜與感激,也映射出農業科技進步為鄉村帶來的巨大變革與美好未來。

灌溉工具

灌溉,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灌溉技術的演變歷程,正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生動寫照,從人力抬水戽水、古樸的水車、龍骨水車,到現代高效的抽水設備,灌溉方式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升級。

“兒時的記憶里,我們總愛跑向那些用水車抽水的地方玩耍,甚至在溝渠邊,用泥巴堆砌堵水取樂。”許疃鎮盧老荒村58歲的盧玉軍,在談及灌溉工具時,全是對童年滿滿的懷念。據盧玉軍介紹,他們最初接觸的灌溉工具,便是那傳統水車與龍骨水車。

傳統水車,其設計精妙絕倫,猶如一臺古老的紡車,在田野間悠然旋轉。車輪上巧妙綁定的竹筒,隨著水流的推動旋轉至頂端,清澈的水流便從竹筒里灑落出來,流入干渴的土地。竹筒的數量根據田地的高低靈活調整,多時可達三十余個,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灌溉效率。

而龍骨水車,則以其獨特的設計在水淺之地發揮重要作用。常見的龍骨水車,通常是水槽寬五寸,車身長一尺有余,龍骨寬度適中,長度靈活多變。首部“龍輥”七齒,便于施力;車身“龍皮”堅韌耐用,承載著水的重量與豐收的希望;尾部“水輥”六齒,與各部分協同工作,共同繪制出一幅幅生動的灌溉圖景。

在鄉村溝河流湍急深廣之處,傳統水車大顯神通;而溪流淺水之地,則是龍骨水車大展身手的舞臺。這兩件古老的灌溉神器,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默默耕耘,為農田的豐收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當然,早期的灌溉工具因地域而異,各具特色。在水源充沛、出水點高的地方,人們利用竹筒、木質卷槽,連接成引水管道,實現高效灌溉;在溝河邊,有人使用特制的扯水桶,通過繩索提拉,將水從低處運至高處,俗稱戽水;而那些田地緊鄰河流的農民,則直接以盆端水灌溉。

隨著時代的變遷,灌溉工具也在不斷地革新與發展。盧玉軍老人回憶說:“20世紀60年代,趙集公社對就豐收從開,為田地提供灌溉服務。70年代,生產隊引進了柴油機驅動的抽水機,灌溉效率大幅提升。80年代,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民開始自發購買抽水機,灌溉變得更加自主靈活,灌溉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盧老荒村是當地商貿比較繁榮的地方,但后街二組、后街四組的177戶居民,仍然擁有抽水機23臺。

抽水機,又稱“水泵”,是一種將水從低處提升至高處的機械設備,由水泵、動力機械和傳動裝置組成,廣泛應用于農田灌溉、排水以及企業和城鎮的給排水系統。

抽水機的普及,為引水灌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高效。這一變革不僅深刻影響了農業生產方式,更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與發展,見證了時代的更迭與文明的演進。

收獲工具

農作物的收獲效率,始終與農具的創新發展緊密相連。漫步于田野之間,我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聆聽到收割、脫粒、清選等收獲環節,農具演變的歷史回響,感受到那份厚重而生動的進步軌跡。

收割,作為農作物收獲的首要環節,鐮刀始終是農民們最信賴的伙伴。盡管其形態歷經歲月洗禮并未發生太大變化,但依然在許多地方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農作物收獲的過程中,常見且變化較為顯著的當屬脫粒工具的革新。王金鋒、盧玉軍等老人,都是農具變遷的見證者。他們深情地回憶道:“如今的谷物脫粒機,不僅能高效地將谷物從穗上脫下,還能實現谷物與草莖的初步分離,真是既省時又省力。”

昔日的谷物脫粒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小麥收割后,農民們需將其晾曬在田地里,待干燥后再背回家中,或在田地里找一塊合適的地方進行脫粒。那時的脫粒方式多種多樣,木棒敲打、板凳扳打、梿枷拍打、撻斗摔打……每一種方式都凝聚著農民們的智慧與汗水。

特別是梿枷,這種歷史悠久的農具,曾是農民們脫粒的得力助手。它由兩根細長木棍,用繩子連接而成,通過拍打使谷物脫落。使用梿枷需要一定的技巧,操作者要緊握較長且粗的一根,然后用力甩動較細且短的一根,利用打擊的力量,使谷物脫落。20世紀80年代前,梿枷幾乎是每家每戶必備的農具,因其對場地無損傷、不損壞作物果實而備受青睞。

而撻斗,則是另一種獨特的脫粒工具。它形似方舟,上口稍大底端略小,便于在農田里拖抬滑行。農民們用雙手握住已經割下曬干的農作物根部,揚起拍打在撻斗內壁的木板上,使谷物脫落。這種脫粒方式雖然耗費人力,但在當時已經算是相對高效的脫粒方法。

脫粒后的谷物,還需經過清選才能入庫。農民們用竹子或木板與鐵絲制成的攮篩(搖擺篩),先篩去粗大的草莖,再用風簸(風扇車)將谷物顆粒與細小的草莖、癟谷分離。這些繁瑣的工序,如今已被現代化的脫粒機大大簡化。

盧玉軍繼續回憶:“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柴油機帶動的滾筒式谷物脫粒機開始出現,其效率遠超人力拍打。而到了2000年以后,谷物脫粒機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甚至可以實現邊收割邊脫粒,省去了中間曬干等環節,效率之高,令人驚嘆。”

在農業生產的廣闊天地里,每一項農具的革新都承載著農民們對高效、便捷方式的向往。而玉米脫粒農具的發展變化,更是這一歷程中的縮影。走進許疃鎮盧老荒村老荒五組,我們仿佛能聽到玉米脫粒工具變革的悠悠回響。

在這里,玉米是農民們的重要作物,而玉米脫粒則是收獲后的一項艱巨任務。回想起過去的歲月,村民田有江感慨萬千:“最初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農具對玉米進行脫粒,都是靠雙手一點點搓下來。那時候,一天辛苦下來,也搓不了多少,真是費時又費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們開始嘗試用木棒敲打玉米堆,或者將玉米裝進袋子里,用木棒捶打的方式來脫粒。這些方法雖然比手工搓要省力一些,但效率依然低下,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盧玉鋒繼續說:“那時候,大家都盼望著能有更好的脫粒方法。”

終于,在2000年左右,腳踩式的玉米脫粒機走進了農民們的生活。這種機器通過腳踩踏板帶動滾筒轉動,將玉米棒子放入滾筒進行脫粒,給農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田有江說:“那時候,初步使用腳踩的玉米脫粒機,效率比用手搓快了5倍左右!”

然而,科技的進步從未止步。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電能驅動的玉米脫粒機應運而生。它由電力帶動滾筒轉動進行脫粒,操作簡便且效率極高。盧玉鋒感慨萬分:“使用電動玉米脫粒機,真是既省時又省力。現在,我們在農村生活,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辛苦與勞累了。”據介紹,如今在他們村子41戶農民,擁有玉米脫粒機32臺。

運輸工具

“在馬車、農用車這些現代化交通工具出現之前,我們的祖輩們種植、管理乃至收獲農作物,主要是靠人力背負,或是馬匹馱運。那時的耕種,艱辛無比,與今日之便捷高效,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談起農具的發展變化,劉用華訴說起往昔的點點滴滴。他說:“我們用過背架、背籮、馬鞍,它們是我們早年的主要運輸工具。”

背架,是農業領域中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它通常由硬質輕便的木材制成,呈梯子狀,由兩根等高的木枋和三條橫木組成,上窄下寬,便于背負和穩定。背架的設計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和幾何原理,比如降低重心減小負重等,使得人們在運輸重物時,能夠更加省力、高效。

背籮作為一種傳統的農業運輸工具,通常由竹、藤或塑料等材質編織而成,具有輕便、耐用、容量適中等特點。它主要用于裝載和運輸農作物、鄉村農產品以及日常生活,是人民群眾在田間地頭勞作時不可或缺的幫手。背籮的外形呈圓形或方形,口部較大,底部較小,便于裝取和背負。

馬鞍是放在馬背上馱運貨物的主要工具,是馬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和近現代交通運輸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鞍架多為木質或鐵制,鞍架的構造、大小十分講究,重點要注意保護好馬的背部不能遭受損傷,一般每匹馬都是固定配備相應的馬鞍。

背架、背籮、馬鞍,曾經的運輸工具,在農業生產領域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不管是人背還是馬馱,都是一項繁重的體力活。

盧玉軍回憶說,盧老荒村因其地勢平坦、商貿繁榮,較早地迎來了運輸工具的革新。20世紀60年代前,當地的人們除了依靠人力外,還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普遍飼養馬匹以助運輸,但養馬的艱辛,亦非言語所能盡述。多年后,趙集公社至盧老荒村的公路建成通車,盧老荒村運輸社率先以橡膠皮套木輪的馬車取代了傳統的馱馬,開啟了新的運輸篇章。1973年,木輪馬車又升級為鐵軸鐵環橡膠輪胎馬車,運輸效率進一步提升。至1974年,鄉村土路全線貫通,農戶購買馬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服務于春種秋收、建材運輸、商貿物流等多個領域。

1983年,紅星拖拉機、山東泰山牌農用車駛入盧老荒村,車輛運輸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進入21世紀,農用三輪車,以其靈活便捷的特點,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目前,在盧老荒村上老荒村一組、老荒村四組,234戶居民購置有農用三輪車61臺。

盧老荒村的地理位置優勢,使生活期間的居民,較早地享受到了科技進步的甜頭。而在較偏遠的許疃鎮王土樓村土樓組,這一進程則稍顯滯后。村民王文平感慨地說:“我們這里真正進入車輛運輸時代,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但并不普遍,直到近十年來,車輛才在耕作生產中大規模應用。”

土樓組,一個石多地少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當地政府解決火工材料,人民群眾投工投勞,修通了公路,村民們初步嘗到了車輛運輸的甜頭。然而,真正讓車輛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還是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近年來生產道路即機耕道的不斷延伸,讓車輛能夠深入田間地頭,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運輸工具的變革,不僅減輕了人民群眾的勞動強度,更節省了寶貴的時間。王文平深有感觸地說:“2013年,我買了農用三輪車后,無論是種植烤煙還是玉米等,都靠它運輸。每次需要運輸的時候,比起原來的人背馬馱,至少節省了五倍的時間和精力。最重要的是,我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辛苦了。現在我們土樓村子里的41戶人家,有農用三輪車13臺。鄰近的土樓二組,共有112戶人家,有農用三輪車68臺。”

加工工具

糧食加工工具的演變,宛如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細膩地勾勒出鄉村的蛻變與繁榮。當我們與王金鋒、盧玉軍等老一輩村民深入交流時,他們臉上綻放的幸福笑容,無不透露出對新時代新生活的由衷滿足與深深感慨。

“你們可曾想象?糧食加工工具的更迭,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王金鋒老人情緒激動地回憶,“從最初依賴人力、畜力的原始動力,到柴油機帶來的機械化轉變,再到如今電能的廣泛應用,這一系列變革讓我們心潮澎湃,感慨萬分。”

盧玉軍說:“想當年,石碓與石磨是我們加工糧食的主要依靠。那石碓,由石臼與碓木巧妙組合而成。石臼深埋地下,臼口與地面平齊,用以盛放糧食;碓木則選用粗壯樹干,前端裝嵌著‘鐵牙’碓嘴,中間橫木橫跨于木樁或石樁之上。我們需用腳力踩踏碓尾,使碓嘴上下起落,借助其沖擊力加工糧食。”

提及石磨,盧玉軍的眼神里充滿了回憶:“石磨,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它由兩塊短圓柱狀石塊與磨盤構成,架設于石、木或土坯搭建的臺基上。我們人力推動上扇磨盤旋轉,糧食自磨眼落入兩層磨盤間,隨紋理緩緩外移,在滾動中被細細磨碎。無論是制作面食還是糕點,都離不開這石磨磨出的細膩面粉。”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的糧食加工工具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盧玉軍感慨說:“到了20世紀60年代,生產隊里就有了打米磨面機,效率遠超石碓、石磨。但盡管如此,當時在許多地區,人們還是較多地使用石碓、石磨。”

“直到20世紀80年代,柴油機驅動的打米磨面機開始普及,效率提升數十倍,并成為重要的轉折點。此后,石碓、石磨逐漸被取代。進入21世紀,更是全面進入了機械化時代。如今,我們只需輕按電源開關,把需要加工的谷物放入以電力為動能的加工機器中,它就能自動加工出來,太方便了。”

這段回憶,不僅是對過去艱苦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熱情頌揚。糧食加工工具的演進,見證了皖北蒙城鄉村振興的蓬勃發展,也提醒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此外,施肥、播種、攤曬、儲藏等環節的農具,同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具的革新,不僅是農業科技進步的縮影,更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們如同一部鮮活的農業科技進步史,記錄著鄉村的每一次革新與跨越,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不斷探索。

在此背景下,專業服務于農業生產、具有明顯集約化效應的農機合作社,應運而生。位于許疃鎮盧老荒村王小圩村民小組的大豐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合作社負責王玉良介紹,自2014年合作社成立以來,他們已為許疃鎮鎮及周邊地區的群眾提供了十年服務。合作社的裝備精良,擁有多用途拖拉機22臺,能夠高效完成耕地、播種、運輸、收獲馬鈴薯等任務;植保無人機3臺,可以精準噴灑農藥、施肥及撒播小麥、油菜等;糧食烘干機5臺,其中4臺烘干量達5噸,1臺為2噸;此外,還配備了育秧設備生產線2套,插秧機2臺,谷物聯合收割機7臺,玉米收獲機3臺。這些現代化農機設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如耕地整地機械每小時可翻耕田1.5畝、地2畝,收割(獲)機每小時能完成約2畝的小麥或玉米的收割(獲)作業,并同時包含脫粒、粉碎根莖等多重功能。(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崇左市| 肇东市| 陇川县| 苏尼特右旗| 成安县| 咸阳市| 洛宁县| 平泉县| 扶绥县| 迭部县| 亚东县| 塔河县| 丰城市| 昌吉市| 永城市| 同德县| 鄂尔多斯市| 容城县| 无棣县| 格尔木市| 静安区| 新化县| 阿克苏市| 开化县| 邵武市| 虞城县| 蒙阴县| 宜昌市| 宁海县| 盐山县| 钦州市| 崇义县| 霍州市| 嘉祥县| 灵山县| 华安县| 临夏市| 弥勒县| 蒲江县|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