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配合比和灌注時搗固的規范化,樁基清孔、鋼筋保護層厚度、夾泥或斷樁防治……均是肉眼“看不見的”部位,被稱為隱蔽工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盲區,也是最可能潛伏隱患的地方,應作為質量管理“最要緊的”盯防對象。
由“看不見的”因素造成實體工程缺陷或質量事故一直是電建工地的“老大難”問題,是既有緊迫性又具長期性的重點任務。在施工節奏加快、管理跨度拉長、生產要素吃緊等多重困難下,只有讓“看不見的”藏不住、有預警、能根治,才能打造經得起檢驗的精品工程。
用心筑牢責任。工程的隱蔽處,往往需要投入較多的物力、精力和時間,有的為了少投入而偷工減料,有的為了圖省事而簡化工序,有的為了搶工期而匆忙應付……其主要原因是責任偏位,企業承擔著質量問題的無限責任,施工隊或勞務人員則既往不咎。克服這種現狀,需從機制上變革,在承建單位、施工隊和勞務人員之間用“聯通的線”,建立責任共同體,管理者與施工人員各自承擔相匹配的質量責任,并設置可追溯系統。項目部可與施工隊、勞務人員簽訂質量責任合同、交納質量保證金,從而實現責任與利益掛鉤。
用“有形的手”抓住要害。管好“看不見的”部分,在建立責任共擔機制的基礎上,還需用“有形的手”,對每個角落、每項操作、每件實體工程都“抓得到”。一方面,把握好原材料檢驗關,絕不讓“非標”或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尤其是對鋼材、水泥、砂石骨料、路基填料等大宗材料,必須實行生產廠家、供貨渠道、運輸過程、入庫、投入使用等環節“一條龍”精準檢驗。另一方面,嚴控鋼結構加工、混凝土拌和、填料配合比質量,避免“中途受傷”。對重點隱蔽環節,指定專人旁站、跟班、指導,不讓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自埋隱患行為得逞。
用“無限的網”實時監控。把“互聯網+”應用到質量管理中,既能解決管理人員不足問題,又可以實現24小時“無休眠”盯防。隱蔽區域安裝“天眼”、作業過程大數據“留下痕跡”、發生違章系統及時報警……用信息技術編織“無限的網”,對所有實體工程、作業狀態都能實時監控,讓隱患無以遁形,讓人眼“看不見的”清楚顯現。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抓好“看不見的”隱蔽工程,是質量管理“最要緊的”,唯有撲下身子實干,才能打造“零缺陷”的精品工程。(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細處發力辦實事 落地見效解民憂
下一篇:支持和規范新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