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學了理財課程,我現在的生活來源已經不靠工資了”……近兩年,大量名為“理財課”“財商課”的在線教學課程廣告充斥于各大網絡平臺。一些有理財需求的年輕人報名學習課程后,遇到“課程內容質量較低”“虛假宣傳”“教師不夠專業”等問題。還有學員反映合同中承諾“如認為課程價值低于價格,可全額退費”,可想退費時卻面臨重重阻力。專家指出,這些理財培訓機構正處于野蠻生長階段,無門檻、無資質、無監管狀態等問題亟待解決。
眼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口袋里有了“閑錢”。于是,一些人便想通過理財的方式,讓“閑錢生錢”。正是因為有那么多的人想通過理財“賺快錢”,一些機構便適時推出了各種“理財課”,并大肆宣傳,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理財課”的課程培訓。
但據媒體報道,這些學員不僅遇到“課程內容質量較低”“虛假宣傳”“教師不夠專業”等問題,而且還遇到“退費難”。可見,不少網絡“理財課”其實就是一個“陷阱”,存有諸多風險,很可能會讓“理財課”淪為“劫財課”。
而涉及此類“理財課”糾紛,由于一些平臺企業的理財課程審批涉及多個部門,具體課程內容是否能夠上線,往往沒有明確的說法。加之,一些不規范的機構或者個人開的理財班,甚至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備案或者審批,等等,這些都給學員帶來很大的維權困難。
因此,要避免“理財課”淪為“劫財課”,還需“多方給力”。首先,需要“行業監督與指導”。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嚴把審批關和準入關,并做好備案,絕不能讓打著“理財課”幌子行騙的無良企業輕而易舉地進入平臺,收割消費者的“智商稅”。另一方面,要加強理財指導,讓廣大消費者知曉理財存有風險,一定要謹慎進入,防止被欺騙。并通過理財知識、理財風險評估等相關技術指導,避免消費者盲目輕信。其次,需要出臺“市場規范”。相關職能部門應盡早出臺理財課程的市場規范,用市場規范規避無良企業打著“理財課”的幌子行欺騙之實,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三,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消費者應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投資觀,提升資產管理能力,切忌總想著“賺快錢”,而掉入無良企業設置好的“陷阱”里,致使“理財課”淪為“劫財課”,不但沒有學到相關的理財知識和技能,反而“失了財”而蒙受經濟損失。
只要加強監督和指導,出臺市場規范,再輔以消費者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投資觀,就一定能戳穿無良企業借“理財”之名,行“劫財”之實的騙局,從而避免消費者上當受騙。(王帥 張曉微)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下一篇:以文化助推基層治理電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