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鵑鳥一聲聲“算黃算割”的啼叫中,郊外那一壟壟茁壯的麥子漸漸黃了。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憶起了小時候的夏收。
深秋里播下種子,發芽出苗;冬天里生根分蘗,迎風成長;春天里起身拔節,揚花結籽;到了夏天,麥子黃了——穗大粒飽,滿地飄香。
看著一片片金燦燦的麥浪,撫摸著一支支鼓脹脹的麥穗,濃烈的喜氣爬上了農人的眉梢。麥子黃了,一種奇異的氣氛在村莊里氤氳、彌散、發酵。大人小孩的臉上都透著喜悅,透著興奮,透著無盡的希冀與期盼。麥子黃了,該開鐮了,要收獲了。
閑置了一年的鐮刀、木锨、木叉、木耙、推板,被從閣樓上取下來,該維修的維修,該擦拭的擦拭。把鐮刃拆下來,擱在磨刀石上仔細地磨,呲啦呲啦,淋上水,試一試刀鋒,直到滿意為止。再去集市上買幾頂新草帽、一個新簸箕,添置幾樣順手的新農具。一切就緒,就等著麥子黃透了。
天剛麻麻亮,人們拎起鐮刀,戴上草帽,再提一瓶水,就匆匆下地了。站在地頭,瞭望著那密匝匝的麥穗,身上便有使不完的勁兒。
俯下身子,左手扶著麥稈,右手舞動鐮刀,一撮麥子便被割了下來。將手里的麥稈一分為二,在麥穗一頭打一個結,就變成了一股腰繩。把腰繩放在地上,將割下的麥子橫放在上面,差不多一摟的時候捆扎起來,一個麥捆就成了。隨著麥捆數量增多,挺立著的麥子越來越少,地里豁然開朗了起來。直起身喝一口水,聊兩句,品一品豐收的景象,心里無比愜意。
如果碰到一只螞蚱,就逮起來,用麥稈編一個籠子帶回家,放在屋檐下聽它唱歌。如果發現一棵桃樹或者杏樹的幼苗,就挖起來,栽到自家房前屋后,幾年后就能結出一樹果子。這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收獲的不僅僅是麥穗。
割麥時要穿長袖上衣和長褲子,不能穿涼鞋,不然皮膚會被麥葉、麥芒擦傷,腳也會被麥茬扎傷。麥茬要割得低一些,以免影響秋播出苗。大人在前邊割麥,小孩跟在后邊撿拾麥穗,人人都不能閑著。到了中午,太陽曬得厲害,一片地也割得差不多了,該回家休息了。這一天的飯食要隆重一些,少不了雞蛋油餅,這既是對辛勤勞作的慰勞,也寄托了一份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等到日頭稍稍偏西,便又該下地了。把剩下的麥子割完,再把麥捆裝上架子車,拉到打麥場上。麥穗朝里,麥稈朝外,圍成一個圈,一層層往上碼,直到壘成一座寶塔。夏收時節,最怕的是下雨。摞起的麥捆,只需把頂上苫好,就算是來一場大暴雨也不怕。
碾場那天,再把麥垛拆開,把麥捆解散攤平。仍然是麥穗朝里、麥稈朝外,在場上攤成一大圈,在上面再重疊一圈,直到麥捆全部攤完。攤好的麥場像一個圓餅,碾場的老農,吆著黃牛,拉著碌碡,開始碾場。等麥穗差不多碾散了,麥稈軟了,翻一下場再碾。等到起場時,眾人上手把麥粒和麥草分開堆放。接下來就要揚場。
揚場是個技術活。老把式拿一把木锨,鏟一锨麥粒往空中一揚試試風向,人站在上風頭一招一式開始揚場。麥粒在空中飛舞,等落下來,金燦燦的麥粒就會和白花花的麥殼分開。這時,主家就要拿來口袋、拿來斗,把麥粒裝起來。這樣的麥粒還不能入倉,尚需在陽光下曝曬三天才能貯存。
如今,家鄉的夏收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鄉親們無需再頭頂烈日、揮汗如雨地收麥了。但是,夏收依然是鄉親們心目中的一件大事。夏收期間,村莊里依然充溢著節日的氣氛。
夏收的同時,農人們又會種上玉米等秋糧作物,開始了新一輪的耕耘和期盼。(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