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始于何時,對“孤獨”我倒有些很是適意的了——鐘情孤獨、占有孤獨、享受孤獨,似乎已成為我生活中的常態。
我本是性情內斂之人,木訥、嘴笨、不善言辭,厭倦社交。對于我這樣的人來說,獨處是最適宜的了。在職時,由于職責所在,必須努力克服這些人生的瑕疵,以適應工作需要。但勉為其難是啥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好是快退休的人了,對于他人來說,退休后多少還有些失落帶來的煩惱,但對于我來說,退休是一種解脫、一種全新的人生開始。遠離紅塵職場,摒棄勾心斗角,謝絕不必要的交往,免去過多的口舌是非,順從于自己的心意,專注于自己的追求和愛好——這才是最適宜我的生活,也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
近年來,隨著人生進入暮年,越發地追求生活中的孤獨了。在孤獨中追憶昨世今生,品味五味雜陳,享受恬淡的詩意,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再好不過了。
酒和茶,是孤獨的潤滑劑和親密伴侶。它們給予孤獨者或慰藉,或教誨。于一杯茶中,可看見大千世界、蒼茫乾坤;于一杯酒中,可悟出世事變遷、人生真諦。如果過得不堪、活得不爽,亦可在茶與酒中尋找樂趣,稀釋愁苦,或留白,或遺忘。如此,一切都會風輕云淡。
前些年,一本書、一壺酒、一杯茶,便是我與孤獨為伴時的標配。覓一幽靜處讀一本書,獨坐窗前飲一杯酒、品一杯茶,然后或持書閱讀,或冥思靜坐,或心馳神往,不亦樂乎!
酒壯英雄膽,茶養文人心。可惜,我久已不飲酒了。前幾年因糜爛性胃炎,便戒了酒。要吃藥,也就被茶謝絕叨擾了。近幾年胃雖復初,但酒仍是不肯飲的。而遺憾的是,喜茶的嗜好就再也拾不起來了,只飲白開水。
說起水就想起河,我不免慨然。我大約屬水命,今生注定離不開河。童年時有故鄉的木魚河陪伴,參加工作后因工作性質的緣故,常與大大小小的鄉村河流打交道。而退休后定居渦河之濱,離泱泱渦水不過二三百米之遙。我常常一個人來到渭河邊,靜靜地坐于柳蔭下,看浪花翻卷,聽濤聲依舊;遙望遠處鄉村田野,有白云繚繞;仰望天空是湛藍的,有白鷗翱翔。左邊是高架橋,常有汽車往的方向呼嘯而去。右邊是路橋,常有鄉村車徐徐而過。看著速度不一的兩種車輛從橋上駛過時,我就想,是否車上也坐著不少孤獨者,是否他們去遠方是意欲排遣孤獨呢?
其實,孤獨何以要排遣呢?對于我來說,獨自一人并非孤獨,只是喜歡這種感覺,醉心享受這份美好罷了。離喧囂和浮華遠去,或坐于河畔,只有入耳的水聲,如聆聽祖母曾傳唱過的古老歌謠;或在細雨霏霏中獨自漫步,觀賞煙雨朦朧中的種種景致;或回味蹉跎歲月,任往事在心中流淌……
《清靜經》有云:“人能清靜,天下貴之。”我以為,孤獨可生“靜”,守住孤獨,靜則有之。而靜可生“禪”,禪中有靈性、有寡欲、有無礙。再從心靜到心凈、耳凈、眼凈,即一個孤獨者感悟升華的絕妙過程。心中無旁騖,耳不納閑言,眼不入污濁,便進入人生最高境界了。孤獨,并非離群索居;靜,也并非不涉紅塵。我喜歡閑暇時,邀幾位昔日同窗或知己好友,或被其所邀,談文論道,班荊道故,把酒問禪,書不可解而能解,道不求通而能通,酒不期醉而能醉。既可挽起尋常燈火,又不錯過燦爛星河。于“道”中靜觀萬物,恬淡平和;在“禪”中尋找圓融通透,從容安好。
我最大的缺點或者說不足,是常常對眼前的“美”熟視無睹。這與我為文同出一轍,喜歡懷舊,在往事中搜尋文字,我的許多文字就是“追憶”的結果。不過這樣也好,追憶是孤獨的派生品,孤獨是記憶的催生劑。兩者相得益彰,我喜歡,我享受。
我深知,最終我將會在孤獨中老去,但我會努力把這人生不太長的過程經營得具有溫度感、儀式感、絢麗感,而不是清冷孤寂、渾渾噩噩、醉生夢死。人生總有一段路要一個人走,在孤獨的時光里,花開捻香,月朗沐風,隔窗聽雨,圍爐賞雪,看自己喜歡的風景,聽自己喜歡的歌曲,寫自己喜歡的文字,走自己想走的路,就真的很好了。
其實,寫作對于我來說,與名利無關,只是熱愛;與才能無關,依賴的是情感;與天賦無關,仰仗的是執著。不求賞識贊美,不懼貽笑大方。只求給孤獨一個交代、一個回報,僅此而已。
熬得住孤獨千斛,才托得起萬頃大海、藏得住峰巒巍峨。停筆時,才想起今日是我的生日。適逢此時,我只想端起斟滿歲月苦澀與甘洌的酒杯,敬孤獨,敬人生,敬遠方。(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