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鄉村醫療條件普遍很差。貧困鄉村或是偏遠鄉村人家,誰有個毛病,不是特別嚴重是不會上醫院的,多半是依賴一些土偏方,或求助那些樂善好施的土郎中,別看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偏方,有的倒也很奏效,免去了上醫院的勞神費力以及不小的花費。
我小時候肚子脹痛,就曾打過“積筒”,燒一張小草紙放進竹筒里,火熄滅后,趁熱捂在肚臍眼處,貼緊,像拔罐一樣,居然也有祛痛的效果。若是患上風寒之類的毛病,常規的做法是連喝幾次自種的紫蘇水,里面放些老姜、黃豆、蔥頭熬成湯藥。小災小病在鄉村是常有的事,為防不時之需,許多人家還會儲備一些常用的土偏方藥物,如雄黃酒治黃蜂、毒蟲叮咬腫痛,要是在山上被叮咬了,應急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尿液和點黃泥水涂抹傷口,待回家再用別的藥物。聽說用燒制冷藏的狗油涂抹可治燒傷燙傷,刀口傷便是用活蛄螻肉漿與少量的石灰粉混合制作,瓶裝密封稱之為“刀斧藥”。秋收去采摘油茶籽時,一種結在藤蘿上的“棉蠟燭”,采集回家能作止血用途,沒有這些“靈丹妙藥”時,便捷的土辦法就是石灰粉或是咬嚼成糊狀的馬鈴丹葉漿敷上包扎。若不見效或是遇到大的病痛就只有去城里的大醫院救治了。
端午節,是花繁草盛的時候,在老家有采集涼茶的傳統。夏天來臨,高溫季節易出現中暑、上火、腹脹、便秘等身體不適的癥狀,涼茶也被稱為藥茶,對防治這類小毛病有一定療效。野外采集當然是要能準確辨識中草藥的人才行,他們要懂得此物可以合成作涼茶,哪些不能混用。我們長輩就將采集的淡竹葉、野甘草、夏枯草、水燈芯、蛤蟆藤、折耳根等一些藤本、草本的植物合成涼茶,有趣的是夏枯草在老家被叫做矮子打傘,折耳根叫臭牡丹,板藍根被稱作淡青戛母,真讓人啼笑皆非,也許這是中草藥的別名或方言名字。藥茶采集回來,洗凈、剁細、曬干、裝袋,需要時抓上一把放鍋里熬開,過濾后,便是清甜可口的涼茶了。老人說,小孩子喝了夏天不會長痱子。
夏天農田里頂著烈日勞作的人,中暑是常見的,我們稱作“閉痧”,嚴重時急救就是在鼻梁或脖子上用手指鉗出一道道血痕,也有用銅錢沾上清油在背部刮痕,稱為刮痧,果然可緩解重度中暑。直到后來有了仁丹、十滴水、風油精等防暑藥品,才極大地減少了農忙“雙搶”時中暑的現象。
積谷防饑,儲藥防病。鄉下人家房前屋后愛種植些紫蘇、薄荷、益母草、蘄艾之類易于生長的中草藥,既美化環境,又可備不時之需。缺醫少藥的時代早已過去,但那些深刻的記憶難以忘懷。
萬事在心境。把心放松、放寬、放平、放低。與己與人與物相處,就不會太較勁,太固執。心安理得地享受眼前的時光,我們無法留住時光的腳步,但可以享受時光的美好;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生活,但可以享受當下工作給你帶來的充實與快樂。(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完美與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