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傳說谷雨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倉頡造字。據《淮南子》記載,軒轅黃帝時,史官倉頡通過觀察鳥獸的足跡而受到啟發,創造了文字。此舉感動了上蒼,白日竟然下粟如雨。后人因此把這天定名“谷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人們為紀念他,在其墓門上鐫刻一副對聯:“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并在每年的谷雨,舉行倉頡廟會等活動。
谷雨有兩層含義,即播谷降雨和雨生百谷,前者側重于谷,后者側重于雨,互為補充。播谷降雨意為谷雨雨量充沛,墑情好,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俗話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適合播種。如農諺說“谷雨前后,種瓜點豆”“谷雨下秧,大致無妨”“谷雨栽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谷雨節到莫怠慢,抓緊栽種葦藕芡”。雨生百谷意思是谷雨時節,大田里正在生長的作物得到雨水滋潤,充滿勃勃生機,茁壯成長。《群芳譜》說:“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節氣后,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此時正是越冬作物冬小麥的抽穗揚花期,春播作物玉米、棉花的幼苗期,這些作物都需要充足的雨水來哺育其發育生長。在長江以北地區,有農諺說“谷雨麥懷胎”“谷雨麥挺直”“谷雨麥挑旗”。冬小麥開始孕穗、抽穗,正是小麥上糧食的時候,所以諺語說“谷雨有雨,缸中有米”;在長江以南地區,有諺語說“谷雨有雨,期期有雨”,此時的降雨量明顯增多,早稻快速生長,油菜花結角,大地一片蔥綠,景色美不勝收。宋代詩人范成大有詩曰:“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凈的水鄉春景,散發著濃郁而恬美的田園生活氣息。
俗話說:“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意思是清明是晴天,谷雨是雨天,是風調雨順的好年頭。春季六個節氣中有兩個帶“雨”字的,雨水和谷雨,但是谷雨之“雨”與雨水之“雨”不可同日而語,同是一個字卻有了很大的變化,雨水是由寒冷的冬天轉暖后的初春雨,氣溫低,水霧細綿綿,隨春風飄落,有時落地后過夜還會凍成冰。從雨水到谷雨歷時兩個月,已至暮春,氣溫穩定了下來,很少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了,空氣濕潤,雨量豐沛,極適宜農作物的播種及生長。
古人將谷雨節氣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進入谷雨后,因降雨增多,河湖水塘里的浮萍長勢迅速,綠意盎然。二候鳴鳩拂其羽。鳴鳩即布谷鳥,布谷鳥抖動著羽毛,放聲歌唱,似在提醒人們不要耽誤農時,及時耕種,所以布谷鳥又名“催耕鳥”。杜甫有詩云:“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宋人蔡襄也有詩云:“布谷聲中雨滿籬,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犢時。”三候戴勝降于桑。谷雨后桑樹枝繁葉茂,戴勝鳥飛臨桑樹的枝頭,鳴叫之聲雖不甚悅耳,可漂亮羽毛卻惹人注目。唐代詩人張何的《織鳥》詩曰:“季春三月里,戴勝下桑來。映日華冠動,迎風繡羽開。”谷雨還有品茶、吃春(食香椿)、走谷雨、賞牡丹等習俗。(王帥)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